【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和烯烃聚合催化剂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和烯烃聚合催化剂,属于烯烃聚合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们对聚烯烃的需求提高,对烯烃聚合催化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最广泛的催化剂为氯化镁承载的齐格勒
‑
纳塔催化剂。中国专利CN85100997A和CN1453298A等专利公开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一般由镁、钛、卤素和供电子有机化合物组成固体催化剂组分。但是要满足有关的多种性能,如较高的立体规整度,较高的催化剂活性,较低的灰分,这样的催化剂组分制备的难度很大。
[0003]全同立构的聚丁烯
‑
1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突出的抗蠕变性,耐低温流动性和耐环境应力开裂性,并具有耐磨性、可挠曲性和高填料填充性。与其它聚烯烃相比,聚丁烯
‑
1的耐应力开裂性最好,耐蠕变性明显高于聚乙烯或聚丙烯。特别是在不超过屈服点的应力作用下,其突出的耐蠕变性一直到110℃仍可保持不变。而且,全同立构的聚丁烯一在受热条件下仍显示出很好的机械性能,它的耐热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包括下述组分的反应产物:A)烷氧基镁颗粒;B)颗粒保护剂,所述颗粒保护剂包括a)钛酸酯类化合物和b)聚硅氧烷类物质;C)给电子体化合物,所述给电子体化合物包括c)两种及以上的羧酸酯类化合物、d)多元醇酯化合物;和D)含钛的卤化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烷氧基镁如式I所示,Mg(OR9)2‑
p
(OR
10
)
p
式I式I中,R9和R
10
相同或不同,各自为碳原子数为1
‑
8的烷基,0≤p≤2;优选R9和R
10
分别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正己基、(2
‑
乙基)己基;烷氧基镁优选选自二甲氧基镁、二乙氧基镁、二丙氧基镁、二异丙氧基镁、二丁氧基镁、二异丁氧基镁、二戊氧基镁、二已氧基镁、二(2
‑
乙基)已氧基镁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钛酸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Ⅱ所示:(R1O)
a
Ti(OR2)
b
(OR3)
c
X
d
式Ⅱ式Ⅱ中,R1、R2和R3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H和烷基尤其是C1‑
C
10
烷基,X选自烷氧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
‑
10的烷氧基、羧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
‑
10的羧基、氯、磺酸基、磷酸基和硫酸基,a、b、c和d独立为0
‑
4的整数,且a+b+c+d=4;优选地,所述钛酸酯选自钛酸四甲酯、钛酸四乙酯、钛酸四丙酯、钛酸四丁酯、钛酸四戊酯、钛酸四己酯、钛酸四庚酯、钛酸四异辛酯、钛酸四壬酯、钛酸四癸酯和它们的异构体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
‑
3中任一项所述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钛酸酯类化合物与烷氧基镁颗粒中镁的摩尔比为(0.01
‑
5):1,优选为(0.02
‑
2):1;和/或聚硅氧烷类物质与烷氧基镁颗粒中镁的摩尔比为(0.01
‑
5):1,优选为(0.02
‑
2):1;和/或所述羧酸酯类化合物与烷氧基镁颗粒中镁的摩尔比为(0.01
‑
5):1,优选为(0.02
‑
2):1;和/或所述多元醇酯类化合物与烷氧基镁颗粒中镁的摩尔比为(0.01
‑
5):1,优选为(0.02
‑
2):1;和/或所述含钛的卤化物与烷氧基镁颗粒的摩尔比为(0.5
‑
100):1,优选为(1
‑
50):1。5.根据权利要求1
‑
4中任一项所述的含钛固体催化剂组分,其特征在于,聚硅氧烷类物质的结构如式Ⅲ所示:(R1R2R3)SiO[(R7R8)SiO]
n
···
[(R
p
R
q
)SiO]
m
Si(R4R5R6)式Ⅲ式Ⅲ中,R1、R2、R3、R4、R5、R6、R7、R8、R
p
和R
q
相同或不同,各自独立选自碳原子数为1
‑
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1
‑
12的链烯基、碳原子数3
‑
1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
‑
20的烷芳基、取代或未取代芳烃基、氢、羟基、碳原子数为1
‑
12的烷氧基、乙酰氧基、氯、碳官能基及聚醚链;聚合度n+m为2
‑
100的整数;优选地,所述聚硅氧烷类物质选自聚甲基硅氧烷、聚乙基硅氧烷、聚苯基硅氧烷、聚甲基含氢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聚甲基氯苯基硅氧烷、聚甲基乙氧基硅氧烷、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聚甲基羟基硅氧烷、聚乙基含氢硅氧烷、聚羟基含氢硅氧烷、聚氰基硅氧烷、聚氨基硅氧烷、聚环氧基硅氧烷、聚醚硅氧烷、聚羧基硅氧烷、聚醇羟基硅氧烷、聚酚羟基硅氧烷、聚琉基硅氧烷及其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秀东,周奇龙,陈江波,张锐,尹珊珊,宋维玮,李凤奎,于金华,郎旭东,陈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