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549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属于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壳体,第一传热管束穿设在壳体内,在壳体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管箱,两个第一管箱分别与第一传热管束的两端连通;第二传热管束穿设在第一传热管束内并与第一传热管束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管箱上分别连接第二管箱,两个第二管箱分别与第二传热管束的两端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第一传热管束外与壳体之间的通道、第一传热管束和第二传热管束之间的通道以及第二传热管束内部的通道,三个通道可用于三股流体的换热,从而通过一台换热器实现多股流体的换热,减小占用空间。减小占用空间。减小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
[0003]管壳式换热器一般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进行换热的冷热两种流体,一种在换热管内流动,称为管程流体;另一种在换热管外流动,称为壳程流体。使用时,高温介质将热量传递到管壁,再通过管壁将热量传递给低温介质。
[0004]然而,目前的管壳式换热器只能实现两种流体的热交换,若涉及多种介质的换热工况,通常需要多台换热器,存在所占空间大,且换热效率低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管壳式换热器只能实现两种流体的热交换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第一传热管束,穿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传热管束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一管板上,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壳体连接;第一管箱,具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管箱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的两端连通;第二传热管束,穿设在所述第一传热管束内并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传热管束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二管板上,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第一管箱连接;第二管箱,具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管箱上,两个所述第二管箱分别与所述第二传热管束的两端连通。
[0007]可选地,所述第二传热管束中至少部分将穿设在所述第一传热管束内的部分设置为螺旋管。
[0008]可选地,所述第二传热管束的外壁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的内壁之间的通道为螺旋通道。
[0009]可选地,所述第二传热管束内的通道为螺旋通道。
[0010]可选地,所述壳体内沿所述第一传热管束的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折流板,所述折流板的缺口依次错开设置。
[0011]可选地,所述折流板为弓形板。
[0012]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介质进口和第一介质出口;所述第一管箱
中一个具有第二介质进口,另一个具有第二介质出口;所述第二管箱中一个具有第三介质进口,另一个具有第三介质出口。
[0013]可选地,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管箱和所述第二管箱的底部分别设有排液管。
[0014]可选地,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管箱和所述第二管箱采用焊接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一传热管束、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壳体采用焊接连接为一体;所述第二传热管束和所述第一管箱采用焊接连接为一体。
[0015]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两端分别设有支架。
[001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通过第一传热管束外与壳体之间的通道、第一传热管束和第二传热管束之间的通道以及第二传热管束内部的通道,三个通道可用于三股流体的换热,从而通过一台换热器实现多股流体的换热,减小占用空间。
[0017]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将第二传热管束内的通道设为螺旋通道,换热介质在管内螺旋流动,螺旋管内部曲折的流道会改变流体流速和方向,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产生的涡流强化了介质的掺混,增加了其湍流强度。减小了传热表面的边界层厚度以及传热过程的温度分布偏差,提升了传热效率。
[0018]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将第二传热管束的外壁与第一传热管束的内壁之间的通道设为螺旋通道,流体在夹层中螺旋流动增大了流体与壁面的接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换热能力。夹层中的螺旋凹槽会使流体产生较大的涡流。改变流动方向,增加湍流强度,从而使其充分混合,减小了流动边界层厚度,提升传热效率。
[0019]4.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将普通圆直管加工为螺旋管,换热管会产生收缩,增加单位长度上的用料,从而提升换热面积。在强化换热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机械性能,螺旋管采用拉拔冷加工,提升了材料强度,使其弯曲变形能力优越,拥有一定的回弹抗压能力,承压和耐冲击能力得到了强化,不怕冻结,在第二传热管束的管内和管外夹层中流动的流体介质可以强化扰动,流体螺旋快速流动,对管壁有刮擦作用,能够清除附着与管壁的污垢,使换热器拥有不怕脏堵的优点。
[002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加工方式取消了管板螺栓连接,采用一体式焊接固定,不会出现螺栓老化松动,垫片老化失效产生泄漏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部分剖开后的立体结构视图;图2为图1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的立体图;图3为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中第一传热管束的立体图;图4为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中第二传热管束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第二传热管束中单股的放大图;
图6为第二传热管束穿设在第一传热管束中的单股的截面立体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第一管箱;3、第二管箱;4、第一传热管束;5、第二传热管束;6、第一管板;7、第二管板;8、折流板;9、第一介质进口;10、第一介质出口;11、第二介质进口;12、第二介质出口;13、第三介质进口;14、第三介质出口;15、排液管;16、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第一传热管束(4),穿设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一管板(6)上,所述第一管板(6)与所述壳体(1)连接;第一管箱(2),具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壳体(1)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管箱(2)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的两端连通;第二传热管束(5),穿设在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内并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传热管束(5)的两端分别穿设在第二管板(7)上,所述第二管板(7)与所述第一管箱(2)连接;第二管箱(3),具有两个,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管箱(2)上,两个所述第二管箱(3)分别与所述第二传热管束(5)的两端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管束(5)中至少部分将穿设在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内的部分设置为螺旋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管束(5)的外壁与所述第一传热管束(4)的内壁之间的通道为螺旋通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热管束(5)内的通道为螺旋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多股流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优杨祯杰赵博吴俊杰孔颖豪徐鹏陈思源傅琳闫红森沈卫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