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240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适用于具备2个气缸列以及中间冷却器的发动机的技术、以及能够兼顾实现性能的改善以及小型化的发动机。示例性的发动机具备:彼此并列配置的2个气缸列;增压器;以及中间冷却器,其由所述2个气缸列共用,且与所述增压器连接。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冷却液流路,其供冷却液流通;以及进气流路,其供来自所述增压器的进气流通。所述冷却液流路在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向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冷却液的入口及出口。所述进气流路在沿着所述进气的流向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入口,且在另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出口。在另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出口。在另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出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具有中间冷却器的V型发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V型发动机具有一对气缸排。而且,在各气缸排的气缸盖的上方分别配置有中间冷却器。另外,已知具备2个气缸列的V型发动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关于专利文献2公开的V型多气缸发动机,在气缸排间空间配置有1个涡轮增压器。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00217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

2286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若形成为针对一对气缸排分别设置中间冷却器的结构,则例如有可能因部件件数的增加而导致成本提升或发动机尺寸的大型化。另外,关于针对一对气缸排分别设置中间冷却器的结构,例如,冷却液的流量或流速在2个中间冷却器之间容易产生差异,从而有可能导致冷却性能在气缸排之间产生差异。另外,与针对2个气缸列仅设置1个涡轮增压器的方案相比,针对2个气缸列分别设置涡轮增压器的方案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响应性等,从而较为有利。然而,气缸排间空间狭窄,从而不容易在气缸排间空间配置2个涡轮增压器。在2个涡轮增压器配置于气缸排间空间的外部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发动机的大型化。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合于具备2个气缸列以及中间冷却器的发动机的技术、以及提供能够兼顾实现性能的改善和紧凑化的发动机。
>[0009]本专利技术的例示的发动机具备:彼此并列配置的2个气缸列;增压器;以及中间冷却器,其由所述2个气缸列共用,且与所述增压器连接。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冷却液流路,其供冷却液流通;以及进气流路,其供来自所述增压器的进气流通。所述冷却液流路在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向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冷却液的入口及出口。所述进气流路在沿着所述进气的流向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入口,且在另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出口。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发动机具备:2个气缸列,它们彼此并列配置,且在曲轴方向上成列地延伸;中间冷却器,其配置于曲轴方向的所述2个气缸列的一端侧;2个增压器,它们针对所述2个气缸列分别设置,且与所述中间冷却器连接;以及2个排气歧管,它们针对所述2个气缸列分别设置,且配置于位于所述2个气缸列之间的气缸排内区域的相反面侧。所述2个增压器各自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排气歧管的曲轴方向一侧的延长区域上,或者配置于所述延长区域与所述中间冷却器之间。
[0010]专利技术效果
[0011]根据示例性的本专利技术,关于具备2个气缸列以及中间冷却器的发动机,能够实现部
件件数的削减。另外,根据示例性的本专利技术,在2个气缸列之间能够抑制中间冷却器对进气的温度的调整产生差异。并且,根据示例性的本专利技术,能够兼顾实现发动机的性能的改善以及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示出发动机的结构的概要立体图。
[0013]图2是选取由发动机具备的气缸体、盖体以及盖罩构成的部分而示出的概要立体图。
[0014]图3是发动机具备的气缸体部分的概要剖视图。
[0015]图4是示出发动机的结构的概要俯视图。
[0016]图5是选取构成发动机的进气排气系统的部件而示出的概要立体图。
[0017]图6是从图5所示的图中除去增压器以及增压器周边的一部分部件、且从后方观察的概要视图。
[0018]图7是从图5所示的图中除去增压器及其周边的一部分部件、且从上方观察的概要视图。
[0019]图8是从图5所示的图中除去增压器及其周边的一部分部件、且从右侧观察的概要视图。
[0020]图9是发动机具备的中间冷却器的概要立体图。
[0021]图10是示出发动机具备的2个进气歧管的概要立体图。
[0022]图11是示出发动机具备的中间冷却器的概要结构的第一剖视立体图。
[0023]图12是示出发动机具备的中间冷却器的概要结构的第二剖视立体图。
[0024]图13是用于对发动机具备的中间冷却器的冷却液以及进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图。
[0025]图14是示出变形例的中间冷却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6…
曲轴、21

进气歧管、21L

左进气歧管、21R

右进气歧管、22

排气歧管、22L

左排气歧管、22R

右排气歧管、23

增压器、23L

左增压器、23R

右增压器、25、25A

中间冷却器、100

发动机、111

气缸列、111L

左气缸列、111R

右气缸列、200

气缸排内区域、233

增压器进气出口、251、251A

冷却液入口(冷却液的入口)、252、252A

冷却液出口(冷却液的出口)、253、253A

中间冷却器进气入口(进气的入口)、253L、253LA

左中间冷却器进气入口、253R、253RA

右中间冷却器进气入口、254、254A

中间冷却器进气出口(进气的出口)、254L、254LA

左中间冷却器进气出口、254R、254RA

右中间冷却器进气出口、255、255A

热交换部、2551

管、2571、2571A

折返部、ER

延长区域、P1

冷却液流路、P2

进气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作为3维正交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以下说明中,X方向设为前后方向,Y方向设为左右方向,Z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此外,+X侧设为前侧,

X侧设为后侧。+Y侧设为右侧,

Y侧设为左侧。+Z侧设为上侧,

Z侧设为下侧。详细而言,图1所示的曲轴(输出轴)的中心线C延伸的方
向设为前后方向,相对于气缸体1配置飞轮2的那侧设为后侧。另外,相对于气缸体1配置油盘3的那侧设为下侧而定义上下方向。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从后方朝向前方观察时的右侧设为右侧、且此时的左侧设为左侧。此外,上述方向仅是用于说明的名称,其意图并非对实际的位置关系及方向进行限定。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曲轴方向与曲轴的中心线C延伸的前后方向相同。
[0029]<1.发动机的概况>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具备:彼此并列配置的2个气缸列;增压器;以及中间冷却器,其由所述2个气缸列共用,且与所述增压器连接,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冷却液流路,其供冷却液流通;以及进气流路,其供来自所述增压器的进气流通,所述冷却液流路在沿着所述冷却液的流向的第一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冷却液的入口及出口,所述进气流路在沿着所述进气的流向的第二方向的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入口,且在另一侧具有所述进气的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其中,从所述冷却液的入口进入的所述冷却液经由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折返部而到达所述冷却液的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其中,所述进气流路构成为使得所述进气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及另一侧通过1次。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其中,所述进气流路构成为:所述进气以在从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到达另一侧之后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折返,进而朝向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折返的方式至少流动一次。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中,所述增压器针对所述2个气缸列分别设置有1个,从2个所述增压器对所述中间冷却器供给所述进气。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其中,所述发动机具备:进气歧管,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位于所述2个气缸列之间的气缸排内区域,所述进气歧管与所述进气的出口部分连接;以及排气歧管,其配置于所述气缸列的所述气缸排内区域的相反面侧。8.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尾友松尾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控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