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80659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5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排气系统及车辆。车辆的发动机包括位于后侧且向后排气的排气口,排气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第二排气段,第一排气段用于设置于车辆的机舱内,第二排气段用于与外部环境连通;第一排气段包括用于与排气口连接的换向管和净化装置,其中至少换向管用于改变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气体流出换向管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净化装置内设置有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气体流经催化单元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气体流经颗粒捕捉单元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靠近排气口的位置即改变排气方向,能够满足紧耦合的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在机舱的有限空间内的结构布置,可靠性高,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系统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气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具备X向排气(或者说向后侧排气)的发动机的车辆中,其排气系统往往将三元催化器和颗粒捕捉器等沿前后方向布置,由于在前后方向上机舱内发动机与前围板之间的空间有限,一般将三元催化器布置于机舱内,将颗粒捕捉器布置于机舱后侧,例如布置在乘员舱的下方。这种设置方式会因避让颗粒捕捉器而影响整车的结构布局,例如会影响乘员舱的可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改善具备X向排气的发动机的车辆中排气系统的结构布局的问题。
[0004]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气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的发动机包括位于后侧且向后排气的排气口,所述排气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和第二排气段,所述第一排气段用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机舱内,所述第二排气段用于与外部环境连通;
[0005]所述第一排气段包括用于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换向管和净化装置,其中至少所述换向管用于改变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气体流出所述换向管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净化装置内设置有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所述气体流经所述催化单元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气体流经所述颗粒捕捉单元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设置。
[0006]可选地,所述净化装置包括用于与所述换向管连接的第一弯曲管段和至少一个直管段,所述直管段用于设置所述催化单元和所述颗粒捕捉单元。
[0007]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直管段中包括第一管段和位于所述第一管段下游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内设置有所述催化单元,所述第二管段内设置有所述颗粒捕捉单元;
[0008]所述第一管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设置,和/或,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设置;
[0009]和/或,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设置,和/或,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轴线共线设置;
[0011]或者,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第二弯曲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二管段之间通过所述第二弯曲管段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弯曲管段和所述直管段的中心轴线位于标定面内,所述标定面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设置。
[0013]可选地,所述气体流出所述换向管的方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成第一预设夹角设置,
所述标定面与所述前后方向成第二预设夹角设置;所述第二预设夹角与所述第一预设夹角相等。
[0014]可选地,所述换向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过渡连接段,所述第一端形成有所述换向管的进口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净化装置连接;
[0015]所述第二端在上下方向的位置高于所述进口端,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进口端沿所述前后方向的后侧;所述气体流出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沿左右方向指向标定侧,所述第二端沿上下方向的投影位于所述进口端沿上下方向的投影的所述标定侧。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排气段的出口端位于沿左右方向的端部,所述第一排气段在上下方向的投影部分位于所述车辆的中央通道的延长线的左侧,且部分位于所述延长线的右侧。
[0017]可选地,所述车辆为混动车辆;所述混动车辆包括设置于底盘的电池,所述第二排气段用于绕经所述电池沿左右方向的一侧并延伸至所述混动车辆的尾部;
[0018]和/或,所述发动机为自吸发动机。
[0019]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排气系统。
[0020]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本技术的排气系统及车辆中,通过换向管与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在靠近排气口的位置通过换向管改变气体的流动方向,具体而言,可以将排气口处的向后侧排气改变为与前后方向成第一预设夹角排气,例如将X向排气改变为沿Y向排气,在靠近排气口的位置即改变排气方向,有利于下游的净化装置的空间布局,降低净化装置路和换向管整体在前后方向的空间占用,使得气体流经催化单元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例如与前后方向近似垂直,并使得气体流经颗粒捕捉单元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例如与前后方向近似垂直(气体流经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改变催化器和颗粒捕捉器沿前后方向布置的传统布局方式,利用机舱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空间来布局第一排气段,具体而言,利用机舱在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空间来布局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降低了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空间占用。本技术的排气系统,可以实现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在机舱内的紧耦合布局,无需增大机舱空间或对车辆的前围板和地板进行针对颗粒捕捉单元的避位设计来满足颗粒捕捉单元的空间布局需求,用于具备X向排气的发动机(例如自吸发动机)的车辆时,可以提高例如乘员舱的可用空间,用于混动车辆中时,可以使得机舱留出足够的空间来布置线束和冷却水管等。本技术通过换向管的设置能够满足紧耦合的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在机舱的有限空间内的结构布置,可靠性高,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排气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22]图2为图1所示排气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4]图4为图1所示排气系统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图4所示排气系统去掉第二消声器、尾管段及电池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换向管与净化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得的实施例中换向管与净化装置连接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换向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发动机;2

第一排气段;21

换向管;211

进口端;212

第二端;213

过渡连接段;22

净化装置;221

第一管段;222

第二管段;223

第一弯曲管段;224

出口端;3

第二排气段;31

前管段;32

中管段;33

尾管段;34

第一消声器;35

第二消声器;4

电池;5

探测管;6

取气管;7

固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气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的发动机(1)包括位于后侧且向后排气的排气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气段(2)和第二排气段(3),所述第一排气段(2)用于设置于所述车辆的机舱内,所述第二排气段(3)用于与外部环境连通;所述第一排气段(2)包括用于与所述排气口连接的换向管(21)和净化装置(22),其中至少所述换向管(21)用于改变所述排气口排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所述气体流出所述换向管(21)的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净化装置(22)内设置有催化单元和颗粒捕捉单元,所述气体流经所述催化单元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气体流经所述颗粒捕捉单元的方向相对于所述前后方向倾斜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装置(22)包括用于与所述换向管(21)连接的第一弯曲管段(223)和至少一个直管段,所述直管段用于设置所述催化单元和所述颗粒捕捉单元。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直管段中包括第一管段(221)和位于所述第一管段(221)下游的第二管段(222),所述第一管段(221)内设置有所述催化单元,所述第二管段(222)内设置有所述颗粒捕捉单元;所述第一管段(22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设置,和/或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设置;和/或,所述第二管段(222)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所述左右方向倾斜设置,和/或相对于所述上下方向倾斜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221)和所述第二管段(222)的中心轴线共线设置;或者,所述净化装置(22)还包括第二弯曲管段,所述第一管段(221)和所述第二管段(222)的中心轴线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管段(221)和所述第二管段(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强黄书杰刘伟李飞李强马学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