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7811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河岸生态保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在边坡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在边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渠,排水渠与集水槽相连通,集水槽内设置有排水装置;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及网格框架,钢板与网格框架固定连接,网格框架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网格框架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排水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河水相连通,另一端与集水槽相连通,第二排水管与集水槽相连通之处设置有空心圆台罩住,钢板靠近坡面一侧设置有找平层,另一侧设置有土壤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解决河岸生态边坡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提高排水能力的同时,减少了泥土流失,增加坡体的稳定性。的稳定性。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


[0001]本技术为河岸生态保护
,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前人们只注重城市的建设,不注重生态环境,现如今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更为看重,尤其是对河岸生态的保护,河岸带作为链接河流与岸坡的纽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交错地带,维持着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高效生产力,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缓冲水土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长久以来,人们侧重于关注护岸工程在防洪安全、固土护坡等方面的功能,缺乏对生态效益的兼顾。
[000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工作人员对河岸的生态护坡进行了不同的研究:
[0004]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8280089U公开了一种园林河岸生态护坡结构,在常水位线以下坡段构筑水下坡岸防护区,砂垫层、碎石垫层、片石护面层之间的空隙与水体间形成贯通的物质交换通道,由内而外构成三级护坡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促进河内水体和边坡间微生物循环过程;在常水位线以上坡段构筑水上坡岸生态景观区,砂土垫层为河岸上的地表植物提供生长土壤和养分,卵石护面层形成稳定的骨架稳固坡岸土体,活树桩根系能起到在深层次锚固坡岸的土体的作用,且能产生良好的生态景观效应。本技术可起到河岸水土保持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水体和坡岸间物质循环,促进局部地区的生态循环过程,且易于施工,成本低廉,实现园林河岸护坡的生态、美观等功能。然而,当雨季来临时,坡面以及坡底没有排水、引水等措施,坡面上的花草植物以及泥土会被雨水冲刷带走,河岸不稳定,从而导致河岸生态的破坏。
[0005]因此有必要对应用于河岸的生态护坡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和克服现有技术和应用的不足,提供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有效解决河岸生态边坡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提高排水能力的同时,减少了泥土流失,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0007]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包括边坡,在所述边坡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在所述边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与集水槽相连通,所述集水槽内设置有排水装置;
[0008]所述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及网格框架,所述钢板与网格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网格框架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所述网格框架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
[0009]所述排水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河水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集水槽相连通之处设置有空心圆台罩住。
[0010]优选地,所述钢板靠近坡面一侧设置有找平层,另一侧设置有土壤层。
[0011]优选地,在所述钢板上开设有锚栓穿过的通孔,所述锚栓穿过通孔与坡面固定连
接。
[0012]优选地,所述钢板通过加强筋与网格框架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排水渠上方设有第一过滤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排水渠底部设有水流出口,在所述水流出口上设有第二过滤结构。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结构以及所述第二过滤结构均为多个纵横交错的钢筋制作而成的网片。
[0016]优选地,所述空心圆台上部设有多个入水孔。
[0017]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河水相连通的一端设有生态笼。
[0018]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0019]1、在本技术中,在边坡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在边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渠,排水渠与集水槽相连通,集水槽内设置有排水装置,排水装置的出水端与河水相连通。利用植被种植区和排水渠有效地防止坡面土壤因雨水冲击造成的流失,提高了排水能力,能够增加坡体的稳定性,使得坡体土壤不易流失,且不易发生滑坡。
[0020]2、在本技术中,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及网格框架,钢板与网格框架固定连接,网格框架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网格框架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通过设置的引水槽,使得水流沿着引水槽流入排水渠中,减少水流对植被层的冲刷。
[0021]3、在本技术中,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与河水相连通的一端设有生态笼。通过生态笼使得排入河中带有微生物的泥水和河中的鱼儿等生物组成生态链,有利于保持生态的平衡。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申请的整体结构布置图。
[0023]图2是本申请中的网格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申请中的过滤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申请中的网格框架俯视图
[0026]本申请中的附图标记:
[0027]边坡100、植被种植区11、钢板11、网格框架12、植被层13、引水槽14、找平层15、土壤层16、锚栓17、加强筋18、排水渠2、集水槽3、排水装置4、第一排水管41、第二排水管42、空心圆台43、第一过滤结构5、第二过滤结构6。
具体实施方式
[0028]结合附图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申请的特定实施例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制造和使用本申请的最佳模式。为了教导申请原理,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下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例的变形落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结合以形成本申请的多个变型。本申请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由此,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下述特定实施例,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0029]图1至图4示出,本申请的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在
边坡100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在边坡100的底部设置有排水渠2,排水渠2与集水槽3相连通,集水槽3内设置有排水装置4;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11及网格框架12,钢板11与网格框架12固定连接,网格框架12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13,网格框架12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14;排水装置4包括第一排水管41以及第二排水管42,第一排水管41以及第二排水管42的一端与河水相连通,另一端与集水槽3相连通,第二排水管42与集水槽3相连通之处设置有空心圆台43罩住,钢板11靠近坡面一侧设置有找平层15,另一侧设置有土壤层16。本技术有效解决河岸生态边坡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在提高排水能力的同时,减少了泥土流失,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0030]具体地需说明的是,如图1

图3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边坡100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11及网格框架12,钢板11与网格框架12固定连接,在钢板11上开设有锚栓17穿过的通孔,锚栓17穿过通孔与坡面固定连接。锚栓17设有多个,沿着坡面进行设置。网格框架12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13,网格框架12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包括边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边坡的坡面上设置有植被种植区,在所述边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渠,所述排水渠与集水槽相连通,所述集水槽内设置有排水装置;所述植被种植区包括钢板及网格框架,所述钢板与网格框架固定连接,所述网格框架的网格内设置有植被层,所述网格框架外表面设置有引水槽;所述排水装置包括第一排水管以及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以及所述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河水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与所述集水槽相连通之处设置有空心圆台罩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靠近坡面一侧设置有找平层,另一侧设置有土壤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河岸的生态边坡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菊竹
申请(专利权)人:元成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