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577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0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每个所述气囊本体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气囊安全阀,若干所述气囊本体的外部之间套设有承载放置外壳,所述承载放置外壳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储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道路车辆碰撞技术领域。该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通过测距雷达、压力调节控制单元、气压传感器以及气囊本体之间的配合,能提前感知碰撞速度,在碰撞前调节气囊本体充气压力的大小,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最小化,即实现不同追尾撞击速度下的智能保护,具有智能化,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的特点,通过气囊安全阀的设置,能释放气体避免回弹造成第二次伤害,从而保护后方追尾乘用车发生碰撞后造成巨大的危害。乘用车发生碰撞后造成巨大的危害。乘用车发生碰撞后造成巨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车辆碰撞
,具体为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辆的不断发展,乘用车追尾专用汽车事故中,乘员死亡率较高,并且危化品运输车被追尾时易造成危化品泄露、燃烧、爆炸等次生灾害,此外,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不够完善,发展过程急需过渡安全保障,为避免乘用车追尾专用车严重事故的发生,因此,乘用车被动安全的研究对于保护乘用车成员的安全和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现有的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通常利用气囊来实现缓冲,由于无法提前感知碰撞速度,在碰撞前无法调节气囊充气压力的大小,难以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最小化,即不能实现不同追尾撞击速度下的智能保护,安全性较低,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解决了通常利用气囊来实现缓冲,由于无法提前感知碰撞速度,在碰撞前无法调节气囊充气压力的大小,难以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最小化,即不能实现不同追尾撞击速度下的智能保护,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包括若干气囊本体,每个所述气囊本体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气囊安全阀,若干所述气囊本体的外部之间套设有承载放置外壳,所述承载放置外壳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储气室,相邻所述气囊本体之间均设置有阻隔功能挡板,两个所述储气室的前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气端固定设置有输气管,每个所述气囊本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回气管,所述输气管和回气管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调节控制开关,每个所述气囊本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泄压阀,所述承载放置外壳的左侧固定设置有专用车,所述专用车的右侧且位于承载放置外壳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测距雷达,所述测距雷达通过导线连接有压力调节控制单元,所述测距雷达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气压传感器。
[0006]优选的,若干所述气囊本体从前到后叠加放置。
[0007]优选的,每个所述气囊安全阀的顶部均设置有紧急泄气装置。
[0008]优选的,每个所述阻隔功能挡板的上下部均固定连接在承载放置外壳的内腔上下壁上。
[0009]优选的,所述输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与若干气囊本体的内部均固定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回气管远离气囊本体的一端与相邻储气室的内部之间固定连通。
[0011]优选的,所述气囊本体与相邻阻隔功能挡板之间存在间隙。
[0012]优选的,所述输气管和回气管均由橡胶材质制成。
[0013]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1)、该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通过在输气管和回气管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调节控制开关,每个气囊本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泄压阀,承载放置外壳的左侧固定设置有专用车,专用车的右侧且位于承载放置外壳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测距雷达,测距雷达通过导线连接有压力调节控制单元,测距雷达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气压传感器,若干气囊本体从前到后叠加放置,输气管远离气泵的一端与若干气囊本体的内部均固定连通,气囊本体与相邻阻隔功能挡板之间存在间隙,通过测距雷达、压力调节控制单元、气压传感器以及气囊本体之间的相互配合,能提前感知碰撞速度,在碰撞前调节气囊本体充气压力的大小,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最小化,即实现不同追尾撞击速度下的智能保护,具有智能化,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的特点。
[0016](2)、该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通过在每个气囊本体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气囊安全阀,若干气囊本体的外部之间套设有承载放置外壳,每个气囊安全阀的顶部均设置有紧急泄气装置,通过气囊安全阀的设置,能释放气体避免回弹造成第二次伤害,从而保护后方追尾乘用车发生碰撞后造成巨大的危害。
[0017](3)、该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通过在承载放置外壳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储气室,相邻气囊本体之间均设置有阻隔功能挡板,两个储气室的前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气泵,气泵的输气端固定设置有输气管,每个气囊本体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回气管,通过储气室、气泵、压力调节控制开关以及泄压阀之间的相互配合,压力调节控制开关受到压力调节控制单元的指令,会调节压力调节控制开关中电磁阀的开度变化,从而进行气囊本体的充气和回气,使得装置中的气体可以循环利用,实用性较强,通过气囊本体和阻隔功能挡板的相互配合,使每个气囊本体与相邻的阻隔功能挡板之间均留有一定的间隙,保证气囊本体可以实现合适防撞等级的变化。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承载放置外壳的剖面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承载放置外壳的左视剖面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框图。
[0023]图中:1、气囊本体;2、气囊安全阀;3、储气室;4、阻隔功能挡板;5、气泵;6、输气管;7、压力调节控制开关;8、泄压阀;9、回气管;10、承载放置外壳;11、测距雷达;12、压力调节控制单元;13、气压传感器;14、专用车。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两种技术方案:
[0026]如图1

2,5示出了第一种实施方式: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包括若干气囊本体1,每个气囊本体1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气囊安全阀2,若干气囊本体1的外部之间套设有承载放置外壳10,承载放置外壳10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储气室3,相邻气囊本体1之间均设置有阻隔功能挡板4,两个储气室3的前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气泵5,气泵5的输气端固定设置有输气管6,每个气囊本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回气管9,输气管6和回气管9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调节控制开关7,每个气囊本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泄压阀8,承载放置外壳10的左侧固定设置有专用车14,专用车14的右侧且位于承载放置外壳10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测距雷达11,测距雷达11通过导线连接有压力调节控制单元12,测距雷达1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3,若干气囊本体1从前到后叠加放置,每个气囊安全阀2的顶部均设置有紧急泄气装置。
[0027]通过测距雷达11、压力调节控制单元12、气压传感器13以及气囊本体1之间的相互配合,能提前感知碰撞速度,在碰撞前调节气囊本体1充气压力的大小,实现碰撞加速度的最小化,即实现不同追尾撞击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专用车追尾防撞缓冲装置,包括若干气囊本体(1),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囊本体(1)的顶部均固定设置有两个气囊安全阀(2),若干所述气囊本体(1)的外部之间套设有承载放置外壳(10),所述承载放置外壳(10)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储气室(3),相邻所述气囊本体(1)之间均设置有阻隔功能挡板(4),两个所述储气室(3)的前端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设置有气泵(5),所述气泵(5)的输气端固定设置有输气管(6),每个所述气囊本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回气管(9),所述输气管(6)和回气管(9)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压力调节控制开关(7),每个所述气囊本体(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泄压阀(8),所述承载放置外壳(10)的左侧固定设置有专用车(14),所述专用车(14)的右侧且位于承载放置外壳(10)的上方固定设置有测距雷达(11),所述测距雷达(11)通过导线连接有压力调节控制单元(12),所述测距雷达(1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气压传感器(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张明程新王新李江江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职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