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884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组、第一隔板和多个扁管。所述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冷媒进口,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位于所述冷媒出口的下方,多个所述扁管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一隔板的安装位置位于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端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以使液态制冷剂均匀分布,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系统能效。有利于提升系统能效。有利于提升系统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汽车空调中使用热泵形式的空调系统越来越多,在热泵汽车空调系统中,室外换热器既作冷凝器使用也做蒸发器使用。其中室外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由于换热器的进口冷媒为气液两相态,换热器作为蒸发模式运行时,气液两相态的冷媒中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影响最大的为液态冷媒的蒸发换热。但是在相关技术中,液态冷媒不能均匀的分布在换热器的各个扁管中,进而导致换热管的换热效率较差,导致系统的能效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可以使液态制冷剂均匀分布,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系统能效的换热器。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0006]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组,所述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冷媒进口,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位于所述冷媒出口的下方;多个扁管,多个所述扁管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一隔板的安装位置位于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端之间。
[000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换热器,在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制冷剂可以通过冷媒进口进入至第一集流管内,然后经过扁管和第二集流管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制冷剂通过冷媒出口流出。由于第一隔板设于冷媒进口与第一集流管的底端之间,从而第一隔板可以对液态的制冷剂进行缓冲,以减少液态制冷剂堆积在第一集流管的底部区域的问题,从而使得制冷剂可以均匀的分布在各个扁管内,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换热系统的能效。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独立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部分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另一部分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隔板的安装位置位于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端之间。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空腔,多个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贯穿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三空腔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安装位置高于所述冷媒进口,或者所述第二隔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冷媒进口平齐。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扁管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的总量为N,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数量为N1,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数量为N

N1,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总长度为L,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端之间的尺寸为L0,其中,L0≤N1/2NL。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腔的横截面积为S,所述第一通孔的横截面积为S1,其中,1/5≤S1/S≤1/4。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扁管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扁管的总量为N,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数量为N1,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数量为N

N1,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总长度为L,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三空腔的底端之间的尺寸为L1,其中,(N

N1)/3NL≤L1≤2(N

N1)/3NL。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空腔的横截面积为S,所述第二通孔的横截面积为S2,其中,1/4≤S2/S≤3/4。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为实心隔板,所述第三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以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成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至少一者上;和/或,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口压板和出口压板,所述进口压板与所述冷媒进口相连,所述出口压板与所述冷媒出口相连;和/或,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设于所述扁管上。
[001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技术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001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在车辆的换热器处于蒸发模式时,制冷剂可以通过冷媒进口进入至第一集流管内,然后经过扁管和第二集流管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制冷剂通过冷媒出口流出。由于第一隔板设于冷媒进口与第一集流管的底端之间,从而第一隔板可以对液态的制冷剂进行缓冲,以减少液态制冷剂堆积在第一集流管的底部区域的问题,从而使得制冷剂可以均匀的分布在各个扁管内,提高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较高,有利于提升换热系统的能效。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爆炸图。
[002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集流管组;11、第一集流管;111、冷媒进口;112、冷媒出口;113、第一空腔;114、第二空腔;12、第二集流管;121、第三空腔;
[0023]2、扁管;
[0024]3、第一隔板;31、第一通孔;
[0025]4、第二隔板;41、第二通孔;
[0026]5、第三隔板;
[0027]61、支架;62、进口压板;63、出口压板;64、端板;65、边板;66、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下面参考附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0030]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集流管组1、第一隔板3和多个扁管2,集流管组1包括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
[0031]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相对且间隔布置,第一集流管11上设有冷媒进口111,第一集流管11或第二集流管12上设有冷媒出口112,冷媒进口111位于冷媒出口112的下方。多个扁管2设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之间,扁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流管组,所述集流管组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有冷媒进口,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冷媒进口位于所述冷媒出口的下方;多个扁管,多个所述扁管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轴向贯穿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所述第一隔板的安装位置位于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底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内设有独立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部分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另一部分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隔板的安装位置位于所述冷媒进口与所述第一空腔的底端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设有第三空腔,多个所述扁管与所述第三空腔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沿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轴向贯穿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三空腔内,且所述第二隔板的安装位置高于所述冷媒进口,或者所述第二隔板的安装位置与所述冷媒进口平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扁管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所述第一扁管组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扁管组的另一端均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通,所述扁管的总量为N,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数量为N1,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数量为N

N1,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总长度为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广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