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78112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用驱动装置。壳体(1)具备:形成收纳旋转电机(MG)及齿轮(G)的第一收纳室(5)和收纳逆变器装置(INV)的第二收纳室(3)的壳体主体(11)、以及罩部件(12)。罩部件(12)在轴向第二侧(L2)与壳体主体(11)接合并配置为覆盖第一收纳室(5)的轴向第二侧(L2)。壳体主体(11)具备:划分第一收纳室(5)和第二收纳室(3)的划分壁部(70)、覆盖第一收纳室(5)的径向(R)的外侧的周壁部(61)以及覆盖第二收纳室(5)的轴向第一侧(L1)的轴向壁部(62),这些划分壁部(70)、周壁部(61)以及轴向壁部(62)被一体形成。体形成。体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用驱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旋转电机、多个齿轮、差动齿轮机构、逆变器装置以及壳体的车用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特开2017

229174号公报中作为那样的车用驱动装置的一个例子,公开了具备旋转电机(3)、减速机(11)及逆变器装置(4)的机电一体型单元(1)(在
技术介绍
中括弧内的附图标记是参照的文献中的内容。)。减速机(11)是将旋转电机(3)的驱动力向车轮传递的传递机构。旋转电机(3)以及逆变器装置(4)收纳在一体地具有旋转电机外壳部(21)和逆变器外壳部(22)的共用外壳(2),减速机(11)收纳在与共用外壳(2)分体的减速机外壳(11a)。逆变器装置(4)收纳在配置于收纳旋转电机(3)的旋转电机外壳部(21)的上方的逆变器外壳部(22)。共用外壳(2)在轴向(X方向)的一侧与减速机外壳(11a)接合,在另一侧与端板(10)接合。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

229174号公报
[0004]在上述机电一体型单元中,沿着逆变器外壳部的轴向的大小受到共用外壳和减速机外壳的配合面、以及共用外壳与端板的配合面的限制。即、收纳逆变器的收纳室的布局取决于车用驱动装置的壳体的分割面。另外,由于壳体的配合面位于轴向的两侧,所以用于固定壳体的紧固部件、用于封闭壳体的密封部件的必要数增加、有可能导致车用驱动装置的体积的大型化、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情况,期望实一种能够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制造成本的减少的技术。
[0006]鉴于上述情况的车用驱动装置具备:旋转电机;多个齿轮,其设置在从上述旋转电机起始的动力传递路径;差动齿轮机构,其将从上述旋转电机经由多个上述齿轮传递的驱动力向多个车轮分配;逆变器装置,其驱动控制上述旋转电机;以及壳体,将沿着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轴的方向设为轴向,上述壳体具备:形成收纳上述旋转电机及多个上述齿轮的第一收纳室和收纳上述逆变器装置的第二收纳室的壳体主体、以及在上述轴向与上述壳体主体接合并堵塞上述第一收纳室的罩部件,将上述轴向上的、相对于多个上述齿轮配置有上述旋转电机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将其相反侧设为轴向第二侧,上述罩部件在上述轴向第二侧与上述壳体主体接合,并配置为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上述轴向第二侧,上述壳体主体具备:将上述第一收纳室和上述第二收纳室划分的划分壁部、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径向外侧的周壁部以及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轴向壁部,上述划分壁部、上述周壁部以及上述轴向壁部被一体形成。
[0007]根据该结构,由于壳体主体与罩部件的接合面仅成为轴向的一个方向侧,所以容易在轴向较宽地形成第二收纳室。由此,能够较宽地确保逆变器装置的轴向的配置区域。其
结果是,能够抑制使第二收纳室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上扩展的情况,能够抑制车用驱动装置的大型化。另外,形成第一收纳室和第二收纳室的壳体主体能够被一体形成,并且能够通过壳体主体与罩部件形成第一收纳室,所以能够将构成壳体的部件个数抑制得较少。即、根据本结构,能够实现车用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制造成本的减少。
[0008]进一步特征和优点通过对参照附图说明的例示性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以下的记载将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0010]图2是车用驱动装置的轴向视图。
[0011]图3是车用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0012]图4是驱动旋转电机的电气系统的示意性电路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3所示,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配置在第一轴A1上的旋转电机MG;配置在与第一轴A1相互平行的另一轴亦即第二轴A2上,并与车轮W驱动连结的输出部件OUT;设置在从旋转电机MG起始的动力传递路径,并传递来自旋转电机MG的驱动力的多个齿轮G;以及将从旋转电机MG经由多个齿轮G传递的驱动力向车轮分配的差动齿轮机构DF。另外,在图1的剖视图中,省略了输出部件OUT。多个齿轮G还包含构成反转齿轮机构CG的齿轮。另外,反转齿轮机构CG配置在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平行的另一轴亦即第三轴A3上。在车用驱动装置100中,在连结作为动力产生装置的旋转电机MG和车轮W的动力传递路径从旋转电机MG侧依次设置有包含反转齿轮机构CG的多个齿轮G、差动齿轮机构DF。
[0014]如上所述,旋转电机MG的轴心(第一轴A1)和输出部件OUT的轴心(第二轴A2)配置在相互平行的另一轴。另外,差动齿轮机构DF的轴心也是第二轴A2。反转齿轮机构CG的轴心(第三轴A3)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平行地配置。即、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是相互不同的假想轴,相互平行地配置。
[001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第一轴A1平行的方向设为轴向L。由于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相互平行,所以轴向L也是与第二轴A2平行的方向。另外,第三轴A3也与第一轴A1以及第二轴A2相互平行,所以轴向L也是与第三轴A3平行的方向。轴向L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多个齿轮G配置旋转电机MG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L1”,将其相反侧设为“轴向第二侧L2”。
[0016]另外,将与上述第一轴A1、第二轴A2以及第三轴A3的各个正交的方向设为以各轴为基准的“径向R”。另外,在不需要区别以哪个轴为基准的情况下、或明确了以哪个轴为基准的情况下,有时仅记载为“径向R”。另外,在将车用驱动装置100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将铅垂方向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V”。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下方向V的一侧的上下方向第一侧V1是上方,作为另一侧的上下方向第二侧V2是下方。在与水平面平行的状态下将车用驱动装置100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径向R的一个方向和上下方向V一致。
[0017]另外,将与轴向L以及上下方向V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H”。另外,将宽度方向H
的一侧设为宽度方向第一侧H1,将另一侧设为宽度方向第二侧H2。与上下方向V相同,径向R的一个方向也和宽度方向H一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各部件的方向、位置等相关的用语是还包含具有由制造上可允许的误差引起的差异的状态的概念。另外,关于各部件的方向表示它们被组装于车用驱动装置100的状态下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H相当于将车用驱动装置100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另外,图2示出了从轴向第二侧L2观察的壳体主体11和罩部件12的配合面以及紧固部54的剖面(关于壳体主体11、罩部件12、紧固部54将在后述)。
[0018]车用驱动装置100具备收纳驱动控制旋转电机MG的逆变器装置INV、旋转电机MG、多个齿轮G、差动齿轮机构DF以及逆变器装置INV的壳体1(参照图1、图2)。壳体1具备:形成收纳旋转电机MG以及多个齿轮G的设备收纳室5(第一收纳室)、以及收纳逆变器装置INV的逆变器收纳室3(第二收纳室)的壳体主体11。另外,壳体1具备:沿轴向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用驱动装置,其具备:旋转电机;多个齿轮,其设置在从上述旋转电机起始的动力传递路径;差动齿轮机构,其将从上述旋转电机经由多个上述齿轮传递的驱动力向多个车轮分配;逆变器装置,其驱动控制上述旋转电机;以及壳体,将沿着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轴的方向设为轴向,上述壳体具备:形成收纳上述旋转电机及多个上述齿轮的第一收纳室和收纳上述逆变器装置的第二收纳室的壳体主体、以及在上述轴向与上述壳体主体接合并堵塞上述第一收纳室的罩部件,将上述轴向上的、相对于多个上述齿轮配置有上述旋转电机的一侧设为轴向第一侧,将其相反侧设为轴向第二侧,上述罩部件在上述轴向第二侧与上述壳体主体接合,并配置为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上述轴向第二侧,上述壳体主体具备:将上述第一收纳室和上述第二收纳室划分的划分壁部、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径向外侧的周壁部以及覆盖上述第一收纳室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轴向壁部,上述划分壁部、上述周壁部以及上述轴向壁部被一体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上述第一收纳室具有:收纳上述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收纳室、以及收纳多个上述齿轮的齿轮收纳室,上述壳体具备:在上述轴向上配置在上述旋转电机收纳室与上述齿轮收纳室之间并固定于上述壳体主体的划分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上述旋转电机具备转子,上述转子由上述轴向壁部以及上述划分部件支承。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上述旋转电机具备转子,上述划分壁部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上述转子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靠上述轴向第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上述旋转电机具备定子,上述划分壁部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配置在比上述定子的上述轴向第一侧的端部靠上述轴向第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4或者5所述的车用驱动装置,其中,上述轴向上的上述划分壁部的配置区域配置为与上述轴向上的上述划分部件的配置区域重叠。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亮平近藤真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爱信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