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后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649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车体后部构造设置在车辆中,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后面板;一对轮罩,设置于后面板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骨架构件,从一对轮罩的上部沿着后面板而设置;以及座椅,固定到骨架构件,其中,骨架构件具有角部,设置在轮罩的下方。在角部上还设置补片,座椅连接到补片的上方。角部与补片构成至少两个闭合剖面。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车体后部构造中,通过在骨架构件的角部上设置补片,而在角部的位置构成两个闭合剖面。如此,在侧面碰撞时输入到角部的载荷,可通过两个闭合剖面而有效地传递,能够抑制变形,而得到座椅的支持刚性。的支持刚性。的支持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体后部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体后部构造(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考虑到交通参与者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而努力提供可持续交通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点,正在着力研发关于提升车体刚性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交通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0003]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下的构造,通过连接轮罩的减震器支撑部和后侧架,并在L字状的扣板(gusset plate)的横截面中设置加强构件,来确保悬架壳体(suspension housing)附近的车体刚性。
[0004][现有技术]: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

8915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7]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在环形骨架上安装座椅时,无法安装蜂窝状的加强构件(因为横截面中的肋和螺栓的干涉),使得环形骨架的刚性不足。
[0008]本技术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以简单的结构确保环形骨架的刚性,并可固定座椅。
[0009][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0]为了达成所述目的,依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车体后部构造。所述车体后部构造设置在车辆中,所述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后面板;一对轮罩,设置于所述后面板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骨架构件,从所述一对轮罩的上部沿着所述后面板而设置;以及座椅,固定到所述骨架构件,其中,所述骨架构件具有角部,设置在所述轮罩的下方。在所述角部上还设置补片,所述座椅连接到所述补片的上方。所述角部与所述补片构成至少两个闭合剖面。
[0011]如此,通过在骨架构件的角部上设置补片,而在角部的位置构成两个闭合剖面。在侧面碰撞时输入到角部的载荷,可通过两个闭合剖面而有效地传递,能够抑制变形,而得到座椅的支持刚性。
[0012]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补片包括:弯曲部,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角部一致而向所述车辆的上方弯曲;以及水平部,与所述弯曲部邻接,且构成所述闭合剖面;其中,所述座椅连接到所述水平部。
[0013]如此,通过水平部而可以固定座椅,且可加宽闭合剖面,因此,可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和从座椅输入载荷的传递效率,而抑制弯曲部的变形。
[0014]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车体后部构造还包括:后侧架,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位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轮罩之间;以及撑条,从所述后侧架向所述车辆的宽度
方向的内侧延伸,且连接到所述后面板的下表面,其中,所述撑条与所述补片在所述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
[0015]如此,连接后侧架和后面板的下表面的撑条,与补片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侧面碰撞时的载荷可以通过撑条而传递到后侧架,而能够抑制骨架构件的角部的变形。
[0016]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曲部具有:往所述车辆的上方突出的肋条,在所述肋条设置有棱线或段差。
[0017]如此,通过在弯曲部设置肋条和棱线(或段差),能够提高弯曲部的刚性,且可抑制变形。具体而言,输入到弯曲部的载荷,能够经由肋条和棱线(或段差)而传递到周边构件,可抑制变形。
[0018]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车体后部构造还包括:减震器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轮罩的上端。所述骨架构件包括:一对纵骨,从所述减震器支撑部沿所述轮罩向所述车辆的下方延伸;以及地板横梁,连接所述一对纵骨的下端部,且沿着所述后面板而设置。所述补片连接所述纵骨和所述地板横梁。所述纵骨随着朝向所述车辆的上方,而朝向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倾斜。所述肋条设置在所述弯曲部的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
[0019]如此,相对于纵骨的倾斜方向(后方侧),将弯曲部的肋条设置在前方侧,可确保座椅的安装的布局,同时,输入到弯曲部的载荷可传递到地板横梁。具体而言,由于纵骨朝向后方倾斜,应力集中在弯曲部的前方而会导致剥落和开裂,因此,在前方侧设置肋条以分散应力。
[0020]在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地板横梁和所述角部是由单独的构件所构成。所述补片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具有:接合部,接合到所述地板横梁与所述角部。
[0021]如此,补片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内端端部具有接合部,接合到地板横梁与骨架构件的角部,而能够确保补片的接合强度。输入到补片的载荷,可以有效地传递到骨架构件及地板横梁。
[0022][技术的效果][0023]本技术的车体后部构造至少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0024]通过在骨架构件的角部上设置补片,而在角部的位置构成两个闭合剖面。在侧面碰撞时输入到角部的载荷,可通过两个闭合剖面而有效地传递,能够抑制变形,而得到座椅的支持刚性。
[0025]通过水平部而可以固定座椅,且可加宽闭合剖面,因此,可提高侧面碰撞时的输入载荷和从座椅输入载荷的传递效率,而抑制弯曲部的变形。
[0026]连接后侧架和后面板的下表面的撑条,与补片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侧面碰撞时的载荷可以通过撑条而传递到后侧架,而能够抑制骨架构件的角部的变形。
[0027]通过在弯曲部设置肋条和棱线(或段差),能够提高弯曲部的刚性,且可抑制变形。具体而言,输入到弯曲部的载荷,能够经由肋条和棱线(或段差)而传递到周边构件,可抑制变形。
[0028]相对于纵骨的倾斜方向(后方侧),将弯曲部的肋条设置在前方侧,可确保座椅的安装的布局,同时,输入到弯曲部的载荷可传递到地板横梁。具体而言,由于纵骨朝向后方倾斜,应力集中在弯曲部的前方而会导致剥落和开裂,因此,在前方侧设置肋条以分散应
力。
[0029]补片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内端端部具有接合部,接合到地板横梁与骨架构件的角部,而能够确保补片的接合强度。输入到补片的载荷,可以有效地传递到骨架构件及地板横梁。
[0030]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置在车辆中的车体后部构造的示意图。
[0032]图2是图1的车体后部构造的正面示意图。
[0033]图3是从图2的线A

A进行剖面的剖视示意图。
[0034]图4是图1的车体后部构造中安装了座椅的示意图。
[0035]图5是图1的车体后部构造中的补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设置在车辆中的车体后部构造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中的补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8]图8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构造中的补片的结构的示意图。
[0039]图9是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设置在车辆中的车体后部构造的示意图。
[0040]图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后部构造设置在车辆中,所述车体后部构造包括:后面板;一对轮罩,设置于所述后面板的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骨架构件,从所述一对轮罩的上部沿着所述后面板而设置;以及座椅,固定到所述骨架构件,其中,所述骨架构件具有角部,设置在所述轮罩的下方,在所述角部上还设置补片,所述座椅连接到所述补片的上方,所述角部与所述补片构成至少两个闭合剖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包括:弯曲部,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与所述角部一致而向所述车辆的上方弯曲;以及水平部,与所述弯曲部邻接,且构成所述闭合剖面;其中,所述座椅连接到所述水平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构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后侧架,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位于所述骨架构件与所述轮罩之间;以及撑条,从所述后侧架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且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早川大贵吉田晋二郎坪井渉大井玲央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