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184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该车身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纵梁中段与纵梁前段相连接且至少部分地位于纵梁前段的外侧,纵梁后段与纵梁中段相连接;前围中横梁与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前纵梁的内侧;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与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纵梁中段的后侧;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前围中横梁的后侧。前纵梁前端的碰撞力可以经纵梁前段分别传递至纵梁中段、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进而传递至其他车身部件,由此增加了传力路径,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碰撞性能。的碰撞性能。的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前端框架总成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具有该车身前纵梁总成的前端框架总成及具有该前端框架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碰撞安全性能受到广泛关注,车辆碰撞通常分为正面、侧面、后面碰撞以及翻滚和行人碰撞等情况。随着新能源车辆的快速发展,如何提升车辆中前部碰撞性能,且兼顾电池保护等三电系统附件防护及驾乘人员安全成为了市场和社会的关注焦点。相关技术中,当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碰撞力向车后传递的路径较为单一,导致车辆的碰撞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增加了传力路径。
[0004]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前纵梁总成的前端框架总成。
[0005]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前端框架总成的车辆。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包括:前纵梁、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所述前纵梁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纵梁包括纵梁前段、纵梁中段和纵梁后段,所述纵梁中段与所述纵梁前段的后端相连接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纵梁前段的外侧,所述纵梁后段位于所述纵梁中段的后方且与所述纵梁中段相连接;所述前围中横梁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内侧;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所述纵梁中段的后侧;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前围中横梁的后侧。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前纵梁前端的碰撞力可以经纵梁前段分别传递至纵梁中段、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进而传递至与纵梁中段、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相连接的其他车身部件,由此传力路径至少为四条,增加了传力路径,有利于提升碰撞性能。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梁后段的强度大于所述纵梁中段和所述纵梁前段的强度,所述前围中横梁、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均与所述纵梁后段相连接。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纵梁中段包括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所述纵梁外板位于所述纵梁内板的朝向车外的一侧,且所述纵梁外板与所述纵梁内板相连接,所述纵梁后段、所述纵梁外板、所述前围中横梁中任意相邻两个之间的角度范围为110
°
~130
°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包括内连接板本体和位于所述内连接板本体两侧的内连接板翻边,所述内连接板本体弯折以形成前围下骨架内腔,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腔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75mm~85mm、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
110mm~130mm。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总成包括:A柱内板总成、门槛梁总成、中通道本体以及上述的车身前纵梁总成,所述A柱内板总成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所述纵梁中段与所述A柱内板总成相连接;所述门槛梁总成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且所述门槛梁总成连接所述A柱内板总成的后端,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与所述门槛梁总成相连接;所述中通道本体位于所述前围中横梁的后侧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围中横梁和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均与所述中通道本体相连接,所述前围中横梁与所述中通道本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所述中通道本体的连接处的前方。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总成,前纵梁前端的碰撞力可以经纵梁前段分别传递至纵梁中段、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进而传递至与纵梁中段相连的A柱内板总成、传递至与前围中横梁相连的中通道本体、传递至与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相连的门槛梁总成、传递至与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相连接的中通道本体,由此传力路径至少为四条,增加了传力路径,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碰撞性能。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围中横梁、所述纵梁后段、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所述中通道本体之间围成第一环形传力结构,所述纵梁中段、所述纵梁后段、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与所述A柱内板总成之间围成第二环形传力结构。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端框架总成还包括电池包框架,所述纵梁后段的后端与所述电池包框架相连接,所述电池包框架与所述门槛梁总成相连接,所述电池包框架还与所述中通道本体相连接。
[00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池包框架与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的内端相邻或至少部分搭接,所述纵梁后段、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所述电池包框架之间围成第三环形传力结构;所述电池包框架与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的外端相邻或至少部分搭接,所述纵梁后段、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与所述电池包框架之间围成第四环形传力结构。
[00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通道本体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所述前纵梁,左侧的所述前纵梁与右侧的所述前纵梁通过所述前围中横梁相连接。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总成。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前纵梁前端的碰撞力可以经纵梁前段分别传递至纵梁中段、前围中横梁、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和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进而传递至与纵梁中段相连的A柱内板总成、传递至与前围中横梁相连的中通道本体、传递至与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相连的门槛梁总成、传递至与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相连接的中通道本体,由此传力路径至少为四条,增加了传力路径,有利于提升车辆的碰撞性能。
[0019]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端框架总成的俯视图;
[0022]图3是前端框架总成(去掉地板)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4是前端框架总成(去掉地板)的俯视图;
[0024]图5是前端框架总成(去掉地板、具有电池包框架)的俯视图;
[0025]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纵梁的主视图;
[0026]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纵梁的俯视图;
[0027]图8是纵梁外板和纵梁内板的立体示意图;
[0028]图9是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10是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与前地板的连接示意图;
[0030]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中通道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前端框架总成1000;
[0033]防撞梁1;
[0034]车身前纵梁总成200、前纵梁201、纵梁前段2、盒体诱导溃缩筋28、纵梁中段2011、纵梁外板20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身前纵梁总成(200),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201),所述前纵梁(20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前纵梁(201)包括纵梁前段(2)、纵梁中段(2011)和纵梁后段(2012),所述纵梁中段(2011)与所述纵梁前段(2)的后端相连接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纵梁前段(2)的外侧,所述纵梁后段(2012)位于所述纵梁中段(2011)的后方且与所述纵梁中段(2011)相连接;前围中横梁(203),所述前围中横梁(203)与所述前纵梁(201)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前纵梁(201)的内侧;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204),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204)与所述前纵梁(201)相连接且位于所述纵梁中段(2011)的后侧;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205),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205)与所述前纵梁(201)相连接且位于所述前围中横梁(203)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纵梁总成(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后段(2012)的强度大于所述纵梁中段(2011)和所述纵梁前段(2)的强度,所述前围中横梁(203)、所述前围下骨架外连接板(204)、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205)均与所述纵梁后段(2012)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纵梁总成(200),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中段(2011)包括纵梁外板(20111)和纵梁内板(20112),所述纵梁外板(20111)位于所述纵梁内板(20112)的朝向车外的一侧,且所述纵梁外板(20111)与所述纵梁内板(20112)相连接,所述纵梁后段(2012)、所述纵梁外板(20111)、所述前围中横梁(203)中任意相邻两个之间的角度范围为110
°
~13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纵梁总成(2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连接板(205)包括内连接板本体(2051)和位于所述内连接板本体(2051)两侧的内连接板翻边(2052),所述内连接板本体(2051)弯折以形成前围下骨架内腔(2053),所述前围下骨架内腔(2053)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为75mm~85mm、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110mm~130mm。5.一种前端框架总成(1000),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纵梁总成(200);A柱内板总成(400),所述A柱内板总成(400)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晶姚再起梁虎胡智勇张海龙黄勇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