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柱内板、车身侧围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189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B柱内板、车身侧围及车辆,属于车辆技术领域,B柱内板包括B柱内板上段和B柱内板下段;B柱内板上段的下部设有第一搭接部;B柱内板下段的上部设有第二搭接部;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贴合焊接,且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之间还使用紧固件连接。车身侧围包括A柱内板上段、上边梁内板、上边梁加强板、上述的B柱内板以及安全带上安装板;上边梁加强板的前半部A柱内板上段连接,后半部与上边梁内板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增加B柱内板上段与B柱内板下段的连接强度,以及增加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的连接强度,提升整车侧碰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B柱内板、车身侧围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B柱内板、车身侧围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车辆的车身侧围由车头至车尾依次有A柱、B柱、C柱、D柱四个立柱对驾驶舱的乘客进行保护。A柱与B柱之间通过上边梁连接。B柱是汽车重要安全构件,居于前后门洞中间区域,连通上边梁和地板中横梁,是侧面碰撞主要受力组件。
[0003]现有技术中,B柱包括B柱外板、B柱加强板和B柱内板,三者通过点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当B柱内板有上下两段时,会出现四层钣金搭接,这样会导致B柱内板搭接处焊接强度较弱,影响B柱刚度,导致安全性能降低。
[0004]另外,现有技术中,A柱内板的后端与上边梁内板的前端焊接,焊接强度弱,在车辆受到侧碰时,容易发生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连接处焊点撕裂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B柱内板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B柱内板搭接处焊接强度弱的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围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连接强度弱的技术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B柱内板,包括B柱内板上段和B柱内板下段;
[0007]所述B柱内板上段的下部设有第一搭接部;所述B柱内板下段的上部设有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贴合焊接,且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第二搭接部之间还使用紧固件连接。
[0008]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搭接部包括U型结构的第一搭接板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第一搭接板前后两侧的第一侧翻边;所述第一侧翻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向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翻折;
[0009]所述第二搭接部包括U型结构的第二搭接板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第二搭接板前后两侧的第二侧翻边;所述第二侧翻边沿车身前后方向向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外侧翻折;
[0010]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内侧面抵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搭接板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翻边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第二侧翻边包括上侧翻边以及成型于所述上侧翻边下端的下侧翻边;所述下侧翻边相对于所述上侧翻边向车身外部凸出;所述上侧翻边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内;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下侧翻边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侧翻边的外侧面抵接。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搭接板包括中间抵接板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中间抵
接板前后两侧的边板;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中间抵接板相对于所述边板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所述中间抵接板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紧固件穿设在所述中间抵接板上;
[0013]所述边板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搭接板的外侧面之间存在间隙,所述第一搭接板上还设有向所述边板凸出的两组抵接台,两组所述抵接台与两组所述边板一一对应,且所述抵接台与所述边板焊接。
[0014]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B柱内板上段包括上段主板体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上段主板体的前后两侧且向车身内部凸出的上段翻边:所述B柱内板下段包括下段主板体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下段主板体的前后两侧且向车身内部凸出的下段翻边。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段主板体上设有X向加强筋及Z向加强筋;所述上段翻边上设有沿车身左右方向凸出的加强部。
[0016]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第一搭接部与第二搭接部除焊接外,还采用紧固件连接,增加了B柱内板上段与B柱内板下段的连接强度,提升了B柱总成的刚度,在车辆受到侧碰时,减小了B柱内板上段与B柱内板下段搭接处焊点开裂的风险。
[001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身侧围,包括:
[0018]A柱内板上段;
[0019]上边梁内板,前端与所述A柱内板上段的后端连接;
[0020]上边梁加强板,位于所述上边梁内板及所述A柱内板上段的内侧;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前半部与所述A柱内板上段连接,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后半部与所述上边梁内板连接;
[0021]上述的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上段的上端与所述上边梁内板连接;以及
[0022]安全带上安装板,位于所述B柱内板上段的内侧,且与所述B柱内板上段连接。
[0023]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设有沿车身左右方向向车身内部凸出的加强凸台以及沿车身左右方向向车身外部凹陷的加强凹槽。
[0024]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安全带上安装板的上端与所述B柱内板上段及所述上边梁内板连接;所述安全带上安装板的前后两侧还分别设有向车身内部凸出的加强肋条,所述加强肋条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安全带上安装板的上下两端齐平。
[0025]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在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之间焊接上边梁加强板,可增强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的连接强度,在车辆受到侧碰时,减小了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连接处焊点开裂的风险;另外,由于该车身侧围还采用了上述的B柱内板,还可提升B柱总成的刚度,进而提升了该车身侧围侧碰的安全性能。
[0026]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侧围。
[0027]本技术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上述的车身侧围,可以增加B柱内板上段与B柱内板下段的连接强度,以及增加A柱内板上段与上边梁内板的连接强度,提升整车侧碰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
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柱内板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图1中圆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图2中圆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柱内板的B柱内板上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图5中圆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B柱内板的B柱内板下段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8为图7中圆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图9中圆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围的上边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侧围的安全带上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柱内板,其特征在于,包括B柱内板上段(1)和B柱内板下段(2);所述B柱内板上段(1)的下部设有第一搭接部(11);所述B柱内板下段(2)的上部设有第二搭接部(21);所述第一搭接部(11)与所述第二搭接部(21)焊接,且所述第一搭接部(11)与所述第二搭接部(21)之间还使用紧固件(3)连接;所述第一搭接部(11)包括U型结构的第一搭接板(111)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11)前后两侧的第一侧翻边(112);所述第一侧翻边(112)上设有避让缺口(113);所述第二搭接部(21)包括U型结构的第二搭接板(211)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第二搭接板(211)前后两侧的第二侧翻边(212);所述第二侧翻边(212)包括上侧翻边(2121)以及成型于所述上侧翻边(2121)下端的下侧翻边(2122);所述下侧翻边(2122)相对于所述上侧翻边(2121)向车身外部凸出;所述上侧翻边(2121)位于所述避让缺口(113)内;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下侧翻边(2122)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侧翻边(112)的外侧面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B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翻边(112)沿车身前后方向向所述第一搭接板(111)的外侧翻折;所述第二侧翻边(212)沿车身前后方向向所述第二搭接板(211)的外侧翻折;其中,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板(111)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搭接板(211)的内侧面抵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搭接板(111)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搭接板(211)的内侧壁之间存在间隙。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搭接板(111)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搭接板(211)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大于等于3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B柱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搭接板(211)包括中间抵接板(2111)以及两组分别成型于所述中间抵接板(2111)前后两侧的边板(2112);在车身左右方向上,所述中间抵接板(2111)相对于所述边板(2112)向车身内部凸出,且所述中间抵接板(2111)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一搭接板(111)的外侧面抵接;所述紧固件(3)穿设在所述中间抵接板(211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焦赵晓旭刘轩王越胡振南时昂朱永健凌晨刘永欢田朝黄仁田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