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407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进气通道、换热装置、电加热器、反应器、冷却器和循环风机,换热装置、电加热器、反应器、冷却器和循环风机依次管线连接,进气通道连通换热装置,循环风机与进气通道连通,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低温进气管和至少一个高温通气板,换热箱内注入有换热液,低温进气管与进气通道连通,低温进气管安装在换热箱的底部,高温通气板安装在低温进气管上方,低温进气管插入换热箱的端头设置有排气口,高温通气板从靠近排气口设置的位置倾斜向上延伸,高温通气板内部被多个隔离板分隔为多个气流通道,高温通气板还安装有多个扰流组件。通气板还安装有多个扰流组件。通气板还安装有多个扰流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工热力回收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化工生产中会使用催化剂促进反应的进行,催化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催化效果会变差,此时需要对催化剂进行一定处理使催化剂再生来重新获得应有的催化效果。
[0003]催化剂在再生时,若将再生后产生的高温气体直接排放,会将大量的热量浪费掉;而若要将高温气体进行循环使用,高温气体在进入进循环压缩机时会使循环压缩机温度升高,可能使循环压缩机因高温工作而损坏;若想循环回收高温气体,还需要在高温气体进入循环压缩机前使用循环水冷却将气体冷却到安全温度才可以,经降温后循环回再生装置的气体还需要再重新加热才能达到再生需要,循环时徒增的冷却和再加热步骤大大增加了再生系统的能量消耗,使再生成本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及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进气通道、换热装置、电加热器、反应器、冷却器和循环风机,换热装置、电加热器、反应器、冷却器和循环风机依次管线连接,进气通道连通换热装置,循环风机与进气通道连通;
[0007]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低温进气管和至少一个高温通气板,换热箱内注入有换热液,低温进气管与进气通道连通,低温进气管安装在换热箱的底部,高温通气板安装在低温进气管上方,低温进气管插入换热箱的端头设置有排气口,高温通气板从靠近排气口设置的位置倾斜向上延伸,高温通气板内部被多个隔离板分隔为多个气流通道,高温通气板还安装有多个扰流组件。
[0008]优选地,高温通气板设置有多个,每一个高温通气板都以下方高温通气板的最高处为起始点倾斜向上延伸,上下两个相邻的高温通气板之间至少设置一个连通管,连通管的上下端分别连通位置较低的高温通气板的高端和位置较低的高温通气板的低端。
[0009]优选地,每个高温通气板的侧边与换热箱的一体连接,每个高温通气板的低端与换热箱的内壁一体连接,每个高温通气板的高端与换热箱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0010]优选地,扰流组件包括设置在气流通道内的多个气动转轮,气动转轮的两侧设置有挡风板,挡风板将气动转轮的至少一半叶片进行遮挡。
[0011]优选地,高温通气板底板开设有多个传动设置槽,传动设置槽内设置有一个从动轮,从动轮与气动转轮同轴连接,从动轮与一根驱动杆转轴连接,驱动杆另一端连接一根从动杆。
[0012]优选地,传动设置槽底面开设有移动导轨,从动杆垂直向下延伸贯穿移动导轨,高温通气板底板下部安装有密封筒,密封筒外部安装有扰流转板。
[0013]优选地,密封筒下部安装有密封底盖以与密封筒底板形成独立密封的传动腔,扰流转板与密封筒底板转轴连接,从动杆下端贯穿密封筒底板而可在传动腔内移动。
[0014]优选地,传动腔内设置有摆动扭转件,摆动扭转件一端与扰流转板转轴连接,另一端具有摆动插口,从动杆下端插入摆动插口,并可在摆动插口内移动。
[0015]优选地,冷却器包括进料仓、多个冷却管和排气仓,进料仓和排气仓分别安装在冷却管的两端,进料仓具有进气腔、进液腔和排液腔,冷却管包括通气管、固定包裹管、移动管组件和回流管,通气管两端分别连通进气腔和排气仓,固定包裹管包裹在通气管外部且与进液腔连通,移动管组件与固定包裹管可移动地对接并连通,回流管从所连通的排液腔可滑动地插入到移动管组件内部,通气管内部固定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外部安装有移动测温组件,移动测温组件与移动管组件电性连接。
[0016]优选地,固定包裹管的长度为通气管的一半,移动管组件包括对接延长管和回流包裹管,回流管、对接延长管和回流包裹管的长度与固定包裹管相同。
[0017]优选地,固定包裹管远离进料仓的一端开放,对接延长管将固定包裹管的开放端覆盖密封,回流包裹管与对接延长管连通,回流管插入到回流包裹管内部。
[0018]优选地,固定包裹管的外壁具有齿导轨,对接延长管靠近进料仓的一端设置有调位件,调位件具有与齿导轨啮合的齿盘。
[0019]优选地,移动测温组件包括外包壳、旋转螺套和保持件,旋转螺套套接安装在螺纹杆外部,旋转螺套可在外包壳内部进行旋转,螺纹杆外部径向设置有引导轨,保持件固定安装在外包壳外部,且可滑动地卡接设置在引导轨内,外包壳内安装有带动电机,外包壳外部安装有测温控制器,测温控制器与带动电机和调位件电性连接。
[0020]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1]S1:将氮气通过进气通道控制流量进入换热装置,与换热装置内的换热液换热升温后再进入电加热器进一步升温至催化剂再生所需达到的温度;
[0022]S2:将升温后的氮气送入反应器内给催化剂升温,之后回流到高温通气板与换热液换热,将自身热量散发至换热液;
[0023]S3:将降温后的氮气送入冷却器进行进一步降温,直至达到可以安全进入循环风机的温度;
[0024]S4:循环风机对降温后的氮气进行升压,再送回换热装置,从而完成氮气热量循环。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6]1、通过设置换热装置和循环风机,将催化剂再生过程中大量的进气通过换热装置进行加热,降低了电加热器的能耗,同时在气体循环过程中,高温出气进入换热装置进行冷却,高温出气进入换热装置后温度大大降低,减少冷却器的冷却水使用,降低冷却器能耗。
[0027]2、进气以气泡状态在换热箱内活动,进气在换热箱内进行热交换的比表面积较高,换热效率较高,高温通气板在换热箱内阶梯摆放,进一步延长了气泡在换热箱内的活动时间,使气泡换热更加充分,对热量的回收循环也更加充分。
[0028]3、扰流组件由高温通气板内的气流带动,在换热箱内扇动产生与气泡流动方向相
反的液流,可以有效阻碍气泡移动,使气泡在换热箱内停留更长时间,换热更加充分,同时扰流转板的扇动动作还可将气泡进行机械打碎,使气泡的比表面积更大,换热效率更高。
[0029]4、移动测温组件可实时监测所处位置的通气管内的气体温度,并反馈调控通气管的冷却长度,使冷却器可以根据通入气体的实时状态随时调整冷却状态,输出固定温度的降温后气体,在保护循环压缩机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排出气体的热量。
附图说明
[00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1]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2]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换热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3]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换热装置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包括进气通道(1)、换热装置(2)、电加热器(3)、反应器(4)、冷却器(5)和循环风机(6),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2)、电加热器(3)、反应器(4)、冷却器(5)和循环风机(6)依次管线连接,所述进气通道(1)连通换热装置(2),所述循环风机(6)与进气通道(1)连通;所述换热装置(2)包括换热箱(21)、低温进气管(22)和至少一个高温通气板(23),所述换热箱(21)内注入有换热液,所述低温进气管(22)与进气通道(1)连通,所述低温进气管(22)安装在换热箱(21)的底部,所述高温通气板(23)安装在低温进气管(22)上方,所述低温进气管(22)插入换热箱(21)的端头设置有排气口(24),所述高温通气板(23)从靠近排气口(24)设置的位置倾斜向上延伸,所述高温通气板(23)内部被多个隔离板(26)分隔为多个气流通道(201),所述高温通气板(23)还安装有多个扰流组件(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通气板(23)设置有多个,每一个所述高温通气板(23)都以下方高温通气板(23)的最高处为起始点倾斜向上延伸,上下两个相邻的所述高温通气板(23)之间至少设置一个连通管(25),所述连通管(25)的上下端分别连通位置较低的高温通气板(23)的高端和位置较低的高温通气板(23)的低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高温通气板(23)的侧边与换热箱(21)的一体连接,每个高温通气板(23)的低端与换热箱(21)的内壁一体连接,每个高温通气板(23)的高端与换热箱(2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催化剂再生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组件(27)包括设置在气流通道(201)内的多个气动转轮(271),所述气动转轮(271)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其忠郭蔡乐鲁学锐李友稳张富强张贵韩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海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