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型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92841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型锅,包括锅体和支架,锅体包括有两个半球壳,至少一个半球壳包含有电磁加热单元;支架由分别位于锅体左右两侧的支撑组件组成,支撑组件包括有下底座、上底座、内侧支撑板、第一螺杆、行程座、第一导向杆和第一电机;行程座上设置有第二螺杆、移位座、第二导向杆和驱动力;移动座上设置有第三电机、接触块和限位压片;锅体位于两个支撑组件之间,并由两个支撑组件上的接触块挤压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锅体能进行高度调整,让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更轻松的进行烹饪作用。烹饪作用。烹饪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型锅


[0001]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球型锅。

技术介绍

[0002]申请号为CN201610167914.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球形炒锅,其包括锅体和支架,所述锅体包括两个半球壳,两个半球壳通过铰链连接,两个半球壳闭合后形成一个球壳,至少一个半球壳包含有电磁加热单元,支架包括支撑环和底座,一个半球壳的两侧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支撑环,支撑环通过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连接到底座的两根支撑杆上,支撑环的圆心和球壳的球心重合,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连线穿过球壳的球心,第三转轴和第四转轴的连线穿过球壳的球心,所述球壳内侧设有若干根可伸长的金属突刺,金属突刺的驱动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金属突刺前端带有可张开的爪片。
[0003]上述专利可以实现菜肴的自由翻动,降低炒菜难度,可以实现自动炒菜。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不同使用者自身的身高存在差异,在使用锅体进行烹饪过程中容易出现费力的情况;若是能够设计出一种球型锅,其锅体可以进行高度调整,无疑能让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更轻松的进行烹饪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球型锅,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球型锅,包括锅体和支架,所述的锅体包括有两个半球壳,两个半球壳闭合后形成一个球壳,至少一个所述的半球壳包含有电磁加热单元;
[0006]所述的支架由分别位于锅体左右两侧的支撑组件组成,各所述的支撑组件均包括有置于地面上的下底座,于所述的下底座上方设置有上底座,所述的下底座和上底座之间通过内侧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的下底座和上底座之间可转动的设置有纵向的第一螺杆,并在该第一螺杆上设置有行程座,所述的行程座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螺杆构成传动的内螺纹,在所述的下底座和上底座之间设置有可穿过行程座的两个第一导向杆,两个所述的第一导向杆分别位于第一螺杆的左右两侧,于所述的上底座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螺杆相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的第一电机为第一螺杆提供转动的驱动力;
[0007]于所述的行程座上可转动的设置有横向的第二螺杆,并在该第二螺杆上设置有移位座,所述的移位座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二螺杆构成传动的内螺纹,在所述的行程座上设置有可穿过移位座的两个第二导向杆,两个所述的第二导向杆分别位于第二螺杆的上下两侧,于所述的行程座的左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二螺杆相接的第二电机,所述的第二电机为第二螺杆提供转动的驱动力;
[0008]于所述的移位座上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在该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能随其同步转动的接触块,在所述的移位座上设置有限位接触块的限位压片;所述的锅体位于两个支撑组件之间,并由两个支撑组件上的接触块挤压固定。
[0009]进一步设置是:两个所述的半球壳分别为上半球壳和下半球壳,所述的上半球壳和下半球壳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设置有与接触块进行接触的耐磨层。
[0010]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接触块朝向锅体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横向的主延伸臂和副延伸臂,所述的主延伸臂位于副延伸臂的下方,所述的下半球壳内开设有供主延伸臂穿入的主限位槽,所述的主延伸臂能伸入至主限位槽以起到限位固定作用;所述的上半球壳内开设有供副延伸臂穿入的副限位槽,所述的副延伸臂能伸入至副限位槽以起到限位固定作用。
[0011]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主延伸臂横向的截面长度大于副延伸臂。
[0012]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下半球壳内于主限位槽的下方开设有纵向的辅助槽,并在所述的辅助槽内设置有辅助弹簧和辅助嵌球,所述的辅助弹簧被压缩设置在辅助槽槽底与辅助嵌球之间,所述的主延伸臂的下端开设有供辅助嵌球嵌入的内陷口,于所述的辅助槽的槽口位置固定设置有让辅助嵌球仅能局部伸出辅助槽槽口的限位固定段。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1、在本技术中于锅体左右两侧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内的第一螺杆在第一电机的带动下能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一螺杆构成传动的行程座进行纵向移动,锅体由两个支撑组件内设置在行程座上的接触块进行挤压固定,故通过行程座的纵向移动,即能带动锅体进行同步的纵向移动,进而实现锅体的高度调整,让不同身高的使用者更轻松的进行烹饪作用。同时,在本技术终于行程座上设置有第二螺杆,第二螺杆在第二电机的带动下能进行转动,进而带动与第二螺杆构成传动的移位座进行横向移动,移位座的设置,能调节接触块的横向位置,进而实现对锅体的夹持固定及拆卸,非常便捷。移位座上设置的第三电机能带动接触块转动,进而带动锅体转动,实现菜肴的自由翻动,降低炒菜难度。
[0015]2、在本技术中耐磨层的设置,能降低上半球壳和下半球壳与接触块之间的磨损程度,具有延长使用寿命的优点。
[0016]3、在本技术中于接触块上设置有主延伸臂和副延伸臂,两者能分别伸入至主限位槽和副限位槽内,以达到进一步固定住上半球壳和下半球壳的目的。
[0017]4、在本技术中主延伸臂横向的截面长度大于副延伸臂,由此在控制接触块上的副延伸臂脱出副限位槽后,主延伸臂依旧能保持局部伸入至主限位槽的状态,进而能在不取下下半球壳的前提下,单独的取下上半球壳,非常便捷。
[0018]5、在本技术中设置有辅助槽,并在辅助槽内设置有辅助弹簧和辅助嵌球,辅助嵌球能嵌入内陷口,来进一步的限位主延伸臂;限位固定段的设置,能防止辅助嵌球完全脱出辅助槽,结构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0021]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
[0022]图4为图3中C部的放大图。
[0023]图中:11、上半球壳;12、下半球壳;21、下底座;22、上底座;23、内侧支撑板;24、第
一螺杆;25、第一导向杆;26、第一电机;31、行程座;32、第二螺杆;33、第二导向杆;34、第二电机;41、移位座;42、第三电机;43、接触块;44、限位压片;51、耐磨层;61、主延伸臂;62、副延伸臂;71、主限位槽;72、副限位槽;81、辅助槽;82、辅助弹簧;83、辅助嵌球;84、内陷口;85、限位固定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如附图1至4所示;
[0026]在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球型锅,包括锅体和支架,锅体包括有两个半球壳,两个半球壳闭合后形成一个球壳,至少一个半球壳包含有电磁加热单元;电磁加热单元为现有技术,从市场上直接购买即可。
[0027]支架由分别位于锅体左右两侧的支撑组件组成,各支撑组件均包括有置于地面上的下底座21,于下底座21上方设置有上底座22,下底座21和上底座22之间通过内侧支撑板23固定;于下底座21和上底座22之间可转动的设置有纵向的第一螺杆24,并在该第一螺杆24上设置有行程座31,行程座31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螺杆24构成传动的内螺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型锅,包括锅体和支架,所述的锅体包括有两个半球壳,两个半球壳闭合后形成一个球壳,至少一个所述的半球壳包含有电磁加热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由分别位于锅体左右两侧的支撑组件组成,各所述的支撑组件均包括有置于地面上的下底座(21),于所述的下底座(21)上方设置有上底座(22),所述的下底座(21)和上底座(22)之间通过内侧支撑板(23)固定;于所述的下底座(21)和上底座(22)之间可转动的设置有纵向的第一螺杆(24),并在该第一螺杆(24)上设置有行程座(31),所述的行程座(31)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一螺杆(24)构成传动的内螺纹,在所述的下底座(21)和上底座(22)之间设置有可穿过行程座(31)的两个第一导向杆(25),两个所述的第一导向杆(25)分别位于第一螺杆(24)的左右两侧,于所述的上底座(22)的上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一螺杆(24)相接的第一电机(26),所述的第一电机(26)为第一螺杆(24)提供转动的驱动力;于所述的行程座(31)上可转动的设置有横向的第二螺杆(32),并在该第二螺杆(32)上设置有移位座(41),所述的移位座(41)的内侧设置有与第二螺杆(32)构成传动的内螺纹,在所述的行程座(31)上设置有可穿过移位座(41)的两个第二导向杆(33),两个所述的第二导向杆(33)分别位于第二螺杆(32)的上下两侧,于所述的行程座(31)的左端固定设置有与第二螺杆(32)相接的第二电机(34),所述的第二电机(34)为第二螺杆(32)提供转动的驱动力;于所述的移位座(41)上固定设置有第三电机(42),在该第三电机(42)的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能随其同步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正茂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龙湾宏华食品机械设备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