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63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包括电梯井单元、支架单元、顶盖单元、阻液单元和通气单元,支架单元固定设置于电梯井单元的上部;顶盖单元固定设置于支架单元的上部;阻液单元固定于电梯井单元的顶部边缘,并位于顶盖单元的内部;通气单元设置于电梯井单元与顶盖单元之间。其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支架单元固定边缘不凸出电梯井单元的顶盖单元,在通气单元处设置阻液单元,解决了雨水容易通过通风装置进入电梯井从而导致电梯设备腐蚀而产生故障的问题。产生故障的问题。产生故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室外观光电梯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观光电梯作为一种乘坐体验较佳的电梯形式,不仅仅在星级酒店或大型商场等场所使用,在其他类建筑中的使用也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建筑物通过使用全玻璃的观光电梯带给使用者更好体验,同时,观光电梯也可以起到美化建筑造型的作用。
[0003]根据GB/T

100058

20009《电梯技术条件》规定:“机房内的环境温度应保持在5~400℃”,室外电梯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和日照辐射会使电梯井道内的气温升高,因此室外观光电梯需设置通风装置对电梯井道进行散热通风。现有的室外观光电梯一般在电梯井顶端的侧面设置百叶或穿孔板进行通风散热,而观光电梯的电梯井壁通常为玻璃,设置在顶部侧面的通风装置多为铝板等材质,无法与电梯井的玻璃主体成为一体,因而影响了建筑外立面的美观。同时,雨天时在风力作用下雨水会通过通风装置进入电梯井道内,使电梯井道内的湿度变得较大,更容易导致电梯设备腐蚀而产生故障,影响电梯使用寿命,增加电梯后期维护成本。
[000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雨水容易通过设置在侧面的通风装置进入电梯井从而使电梯井内湿度变大、电梯设备易被腐蚀而产生故障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以解决雨水容易通过设置在侧面的通风装置进入电梯井从而使电梯井内湿度变大、电梯设备易被腐蚀而产生故障等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8]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
[0009]顶盖单元,所述顶盖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支架单元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单元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外边缘设置;
[0010]阻液单元,所述阻液单元固定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顶部边缘,并位于所述顶盖单元的内部,用于防止液体进入所述电梯井单元;
[0011]通气单元,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与所述顶盖单元之间,用于气体的流通。
[00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井单元包括:
[0013]承重元件;
[0014]幕墙元件,所述幕墙元件围合设置于所述承重元件的外侧,并与所述承重元件固定连接。
[001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0016]若干第一横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
[0017]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水平固定于对应的第一横向支撑元件的端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
[0018]若干竖向支撑元件,所述竖向支撑元件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的中部,并与所述顶盖单元固定连接。
[00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单元包括:
[0020]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支架单元固定连接;
[0021]盖板元件,所述盖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的上部和/或下部,并与所述框架元件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元件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外边缘设置;
[0022]侧板元件,所述侧板元件垂直水平面设置于所述盖板元件的边缘,并与所述框架元件固定连接。
[00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单元还包括:
[0024]第一隔热元件,所述第一隔热元件设置于所述盖板元件的下部和/或内部,并与所述框架元件固定连接。
[00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液单元包括:
[0026]导流元件,所述导流元件倾斜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顶部边缘,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
[0027]挡板元件,所述挡板元件设置于所述导流元件的端部,并分别与所述导流元件、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
[00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单元包括:
[0029]第一开口元件,所述第一开口元件位于所述电梯井单元与所述顶盖单元之间;
[0030]第二开口元件,所述第二开口元件位于所述顶盖单元与所述阻液单元之间,并与所述第一开口元件连通。
[00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还包括:
[0032]隔热单元,所述隔热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上部,位于所述阻液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支架单元连接;
[0033]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设置于所述隔热单元与所述阻液单元之间,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热单元、所述阻液单元固定连接,用于阻止异物进入电梯井单元。
[003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单元包括:
[0035]第二隔热元件,所述第二隔热元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围合的空腔中,所述第二隔热元件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外边缘设置。
[00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
[0037]过滤元件,所述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隔热单元与所述阻液单元之间,两端分别与所述隔热单元与所述阻液单元固定连接。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
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8]本技术的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通过设置支架单元固定边缘不凸出电梯井单元的顶盖单元,使电梯井单元与电梯井单元间形成通气单元,在保证电梯井单元可以通风的同时,使电梯井单元外观呈现一体的结构,通过在通气单元处设置阻液单元,解决了雨天时雨水容易通过通风装置进入电梯井内湿度变大,导致电梯设备腐蚀而产生故障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的剖面图(一);
[004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梯井单元的剖面图;
[0041]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架单元的示意图;
[0042]图4a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单元的剖面图;
[0043]图4b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顶盖单元的示意图;
[0044]图5a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阻液单元的剖面图;
[0045]图5b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阻液单元的示意图;
[0046]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通气单元的剖面图;
[0047]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的剖面图(二);
[0048]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隔热单元的剖面图;
[0049]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剖面图。
[0050]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电梯井单元;110、承重元件;111、柱结构;112、梁结构;120、幕墙元件;121、龙骨;122、固定件;1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井单元;支架单元,所述支架单元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顶盖单元,所述顶盖单元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上部,并与所述支架单元固定连接,所述顶盖单元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外边缘设置;阻液单元,所述阻液单元固定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顶部边缘,并位于所述顶盖单元的内部,用于防止液体进入所述电梯井单元;通气单元,所述通气单元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与所述顶盖单元之间,用于气体的流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井单元包括:承重元件;幕墙元件,所述幕墙元件围合设置于所述承重元件的外侧,并与所述承重元件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单元包括:若干第一横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横向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若干第二横向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水平固定于对应的第一横向支撑元件的端部,并与所述电梯井单元固定连接;若干竖向支撑元件,若干所述竖向支撑元件固定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横向支撑元件的中部,并与所述顶盖单元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式电梯井通风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单元包括:框架元件,所述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支架单元的顶部,并与所述支架单元固定连接;盖板元件,所述盖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元件的上部和/或下部,并与所述框架元件固定连接,所述盖板元件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电梯井单元的外边缘设置;侧板元件,所述侧板元件垂直水平面设置于所述盖板元件的边缘,并与所述框架元件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钦王伟朝李鹏林廖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尤安一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