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0787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包含第一板下梁、第二板下梁、连接于第一板下梁上方的简支楼板、连接于第二板下梁上方的悬挑楼板、连接于简支楼板外侧的第一洞口补强区、连接于悬挑楼板外侧的第二洞口补强区以及连接于风井洞口上方的洞口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洞口弯筋和第二洞口钢筋组件的设置,利于保证组成风井洞口边缘的的强度;通过第一洞口补强区和第二洞口补强区的设置,利于适应风井洞口的尺寸,且保证洞口周边的规整和强度;通过洞口盖板的设置,利于保证风井洞口处的临时封闭和施工时的便捷封堵。的临时封闭和施工时的便捷封堵。的临时封闭和施工时的便捷封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风井洞口
,特别涉及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当建筑体型大且功能多样化需求多时,自然通风需要在建筑体内制作风井。风井需要预留洞口,以保证风管或直接通风的需求。但是在制作风井时,需要在既有的楼板上预留,如何保证楼板上风井的成型和强度,则需要进行方案设计,一般的洞口通过预埋或预留成型,但是当洞口尺寸变小时,则不能有效的进行适应性调整,由此需要进行相应补强的针对性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用以解决风井洞口变化后的钢筋弯折、结构的补强、风井洞口与盖板的连接与加强等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包含第一板下梁、第二板下梁、连接于第一板下梁上方的简支楼板、连接于第二板下梁上方的悬挑楼板、连接于简支楼板外侧的第一洞口补强区、连接于悬挑楼板外侧的第二洞口补强区以及连接于风井洞口上方的洞口盖板;
[0006]所述第一洞口补强区和第二洞口补强区合围呈风井洞口。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下梁与简支楼板呈倒L形,且第一板下梁与简支楼板外侧面齐平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板下梁与悬挑楼板呈T形设置,其中悬挑楼板的一侧悬挑端设置有第二洞口补强区。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洞口补强区为细石混凝土或灌浆料二次浇灌而成,第一洞口补强区的宽度适应风井洞口的设置尺寸。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洞口弯筋为简支楼板顶部板面钢筋弯筋,弯折保留长度为梁高减去40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洞口补强区的宽度小于150mm,第二洞口补强区内部设置有第二洞口钢筋组件。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洞口钢筋组件包含第二洞口顶钢筋、第二洞口底钢筋和第二洞口加强筋,所述第二洞口顶钢筋为悬挑楼板的板面顶部钢筋,板面顶部钢筋在外伸端呈弯折设置;所述第二洞口底钢筋为悬挑楼板的板面底部钢筋,板面底部钢筋在外伸端呈弯折设置;
[0013]所述第二洞口加强筋沿第二洞口补强区长向呈矩形分布设置。
[0014]进一步的,所述洞口盖板包含洞盖板体、设置于洞盖板体内部的洞盖内筋以及连接于洞盖板体两侧的洞盖插件。
[0015]进一步的,所述洞盖插件分别对应简支楼板和悬挑楼板预留凹槽设置。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1)本技术通过第一洞口弯筋和第二洞口钢筋组件的设置,利于保证组成风井洞口边缘的强度;
[0018]2)本技术通过第一洞口补强区和第二洞口补强区的设置,利于适应风井洞口的尺寸,且保证洞口周边的规整和强度;
[0019]3)本技术通过洞口盖板的设置,利于保证风井洞口处的临时封闭和施工时的便捷封堵;
[0020]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中所特别指出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简支楼板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悬挑楼板及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1

第一板下梁、2

第二板下梁、3

简支楼板、4

悬挑楼板、5

第一洞口补强区、6

第一洞口弯筋、7

第二洞口补强区、8

第二洞口钢筋组件、81

第二洞口顶钢筋、82

第二洞口底钢筋、83

第二洞口加强筋、9

洞口盖板、91

洞盖板体、92

洞盖内筋、93

洞盖插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包含第一板下梁1、第二板下梁2、连接于第一板下梁1上方的简支楼板3、连接于第二板下梁2上方的悬挑楼板4、连接于简支楼板3外侧的第一洞口补强区5、连接于悬挑楼板4外侧的第二洞口补强区7以及连接于风井洞口上方的洞口盖板9。
[0026]本实施例中,第一洞口补强区5和第二洞口补强区7合围呈风井洞口。第一洞口补强区5为细石混凝土或灌浆料二次浇灌而成,第一洞口补强区5的宽度适应风井洞口的设置尺寸。
[0027]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下梁1与简支楼板3呈倒L形,且第一板下梁1与简支楼板3外侧面齐平设置。第二板下梁2与悬挑楼板4呈T形设置,其中悬挑楼板4的一侧悬挑端设置有第二洞口补强区7。
[0028]本实施例中,第一洞口弯筋6为简支楼板3顶部板面钢筋弯筋,弯折保留长度为梁高减去40mm。第二洞口补强区7的宽度小于150mm,第二洞口补强区7内部设置有第二洞口钢筋组件8。
[0029]本实施例中,第二洞口钢筋组件8包含第二洞口顶钢筋81、第二洞口底钢筋82和第二洞口加强筋83,第二洞口顶钢筋81为悬挑楼板4的板面顶部钢筋,板面顶部钢筋在外伸端呈弯折设置;第二洞口底钢筋82为悬挑楼板4的板面底部钢筋,板面底部钢筋在外伸端呈弯折设置;第二洞口加强筋83沿第二洞口补强区7长向呈矩形分布设置。
[0030]本实施例中,洞口盖板9包含洞盖板体91、设置于洞盖板体91内部的洞盖内筋92以
及连接于洞盖板体91两侧的洞盖插件93。洞盖插件93分别对应简支楼板3和悬挑楼板4预留凹槽设置。
[003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所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板下梁(1)、第二板下梁(2)、连接于第一板下梁(1)上方的简支楼板(3)、连接于第二板下梁(2)上方的悬挑楼板(4)、连接于简支楼板(3)外侧的第一洞口补强区(5)、连接于悬挑楼板(4)外侧的第二洞口补强区(7)以及连接于风井洞口上方的洞口盖板(9);所述第一洞口补强区(5)和第二洞口补强区(7)合围呈风井洞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下梁(1)与简支楼板(3)呈倒L形,且第一板下梁(1)与简支楼板(3)外侧面齐平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下梁(2)与悬挑楼板(4)呈T形设置,其中悬挑楼板(4)的一侧悬挑端设置有第二洞口补强区(7)。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洞口补强区(5)为细石混凝土或灌浆料二次浇灌而成,第一洞口补强区(5)的宽度适应风井洞口的设置尺寸。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风井洞口补强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洞口弯筋(6)为简支楼板(3)顶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泽森马潇张福英权清鹏刘鑫磊肖祥禄翁启钊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二局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