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2567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包括远端以旋转上升态势架设于其近端顶部的建筑主体,建筑主体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其中:楼板主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支撑柱,且其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以及于其外表面铺设有装饰板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主体以螺旋式的流动空间向上攀升,使空间具有反重力的漂浮感,从而使整座建筑成为向上生长的有机体;且为体现建筑反重力的漂浮感,创造性地将外侧的上下檐口设置为向外延伸的三角形檐口,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轻薄。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轻薄。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轻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

技术介绍

[0002]建筑设计是满足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生活需要,合理、完美地组织和塑造具有美感而又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是环境艺术的一个门类。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并与建筑设计、地理,装饰艺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科技材料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有房屋建筑设计多为立方体或柱体造型,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这些建筑设计普通、造型单一,无法够满足人们对城市现代建筑设计的要求。
[0003]结构如同建筑的骨架,对一座建筑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独特的建筑形体对结构的要求格外的高。为突破传统单一的建筑造型,满足城市现代化创新的需求和体现城市欣欣成长的发展状态,人们希望一种独特的像自然界生命体的建筑造型,以有机的生命形态向上生长,来象征着城市的生长。因此,如何创造一座极富生命力的城市雕塑,使其融合于环境的同时,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代城市建筑设计的研发焦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突破传统的建筑造型,创造一座极富生命力的城市雕塑,提出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
[0005]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技术提供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包括远端以旋转上升态势架设于其近端顶部的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其中:
[0007]所述楼板主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所述支撑柱,且其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以及于其外表面铺设有所述装饰板单元。
[0008]进一步地,所述建筑主体包括位于近端的水平段和位于远端的螺旋上升段,其中:
[0009]所述水平段呈半螺旋状水平设置于地基上,且其远端连接所述螺旋上升段的近端;
[0010]所述螺旋上升段的远端悬空架设于水平段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形成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
[0011]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建筑主体还包括景观堆坡,其中:
[0012]所述景观堆坡设置于所述螺旋上升段近端的底部靠近所述水平段的位置,且其内隐藏设置有对应的所述支撑柱。
[0013]进一步地,所述楼板主体结构包括一体浇筑而成的第一结构楼板、第二结构楼板和第三结构楼板,其中:
[0014]所述第一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底部;
[0015]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横截面呈r字型,其下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内侧端,上端向外侧端倾斜布置;
[0016]所述第三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顶部,其内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和第二结构楼板围成一侧开口的长腔空间。
[001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内侧端设置有排水结构板;
[0018]其中,所述排水结构板的横截面呈U型,其内侧端位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的下方位置,且其内侧端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形成采光通风口。
[0019]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建筑主体还包括第二采光通风单元,其中:
[0020]所述第二采光通风单元设置于所述排水结构板内侧端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的采光通风口处。
[0021]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底部间隔设置有若干第一下翻梁;
[0022]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设置有与下方所述第一下翻梁相对应的第二下翻梁,所述第二下翻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下翻梁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以及
[0023]所述第三结构楼板外侧端的底部设置有与下方所述第一下翻梁相对应的第三下翻梁,所述第三下翻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下翻梁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
[0024]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外端侧的底部还设置有第四下翻梁、顶部边缘设置有上翻梁;
[0025]其中,所述第四下翻梁的外侧壁对应所述上翻梁的底部位置设置有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底端设置于对应的第一下翻梁位置;
[0026]且所述第一采光通风单元的前端延伸至所述水平段近端的侧壁,后端延伸至所述螺旋上升段远端的侧壁
[0027]进一步较为优选地,所述装饰板单元包括第一装饰板单元和第二装饰板单元,其中:
[0028]所述第一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r字型,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外表面;
[0029]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中间凸起的三角形结构,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顶部,且其内侧端延伸至排水结构板处,外侧端延伸至上翻梁位置。
[0030]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装饰板单元还包括第三装饰板单元和第四装饰板单元,其中:
[0031]所述第三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外侧端,且与所述第二装饰板单元连接,形成轻薄的上檐口结构;
[0032]所述第四装饰板单元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结构,其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外侧端,形成轻薄的下檐口结构。
[0033]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34]本技术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远端以旋转上升态势架设于其近端顶部,主要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建筑主体以螺旋式的流动空间向上攀升,使空间具有反重力的漂浮感,从而使整座建筑成为向上生长的有机体;且为体现建筑反重力的漂浮感,创造性地将外侧的上下檐口设置为向外延伸的三角形檐口,使得建筑显得更为轻薄;本技术将雕塑般的形体以一种协调的曲线形式渐渐融合于城市环境中,既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建筑形象,又与周边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其以独
特的建筑造型设计,象征着城市以有机生命形态向上生长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0036]图2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0037]图3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4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5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中螺旋上升段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6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0041]图7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0042]图8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0043]图9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三;
[0044]图10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一四;
[0045]图11为本技术一种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远端以旋转上升态势架设于其近端顶部的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包括楼板主体结构、支撑柱、第一采光通风单元和装饰板单元,其中:所述楼板主体结构的横截面呈C字型,内垂直布置的若干所述支撑柱,且其C字型的开口侧朝向外侧,并于开口处设置有第一采光通风单元,以及于其外表面铺设有所述装饰板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包括位于近端的水平段和位于远端的螺旋上升段,其中:所述水平段呈半螺旋状水平设置于地基上,且其远端连接所述螺旋上升段的近端;所述螺旋上升段的远端悬空架设于水平段的顶部,并向外侧突出形成整体一层、局部两层的建筑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还包括景观堆坡,其中:所述景观堆坡设置于所述螺旋上升段近端的底部靠近所述水平段的位置,且其内隐藏设置有对应的所述支撑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主体结构包括一体浇筑而成的第一结构楼板、第二结构楼板和第三结构楼板,其中:所述第一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底部;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横截面呈r字型,其下端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的内侧端,上端向外侧端倾斜布置;所述第三结构楼板设置于所述建筑主体的顶部,其内侧端连接所述第二结构楼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结构楼板和第二结构楼板围成一侧开口的长腔空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结构楼板的内侧端设置有排水结构板;其中,所述排水结构板的横截面呈U型,其内侧端位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的下方位置,且其内侧端的顶部与所述第二结构楼板顶端底部之间形成采光通风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整体曲线形体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晓钦王昭王伟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尤安一合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