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爬式塔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57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爬式塔吊,包括塔架,所述塔架包括位于最底部的基础节、沿竖直方向依次装于所述基础节上方的标准节和顶部节,所述基础节、标准节和顶部节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础节上安装有用于爬升的顶升装置;所述塔架外侧套装有呈上下布置的两支撑框,包括与所述支撑框可拆卸连接的支承座,所述支承座安装在建筑主体上,并与所述支撑框的四角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框的上方还安装有拉升装置,所述拉升装置通过拉绳连接上侧的所述支撑框,使上侧的所述支撑框升高或降低;位于上端的所述支撑框上沿竖直方向安装有爬升轨道,所述爬升轨道位于所述塔架相对的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方便翻装支撑框,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爬式塔吊


[0001]本技术涉及塔吊
,特别的涉及一种内爬式塔吊。

技术介绍

[0002]内爬式塔吊不占用建筑物外围的空间,利用建筑物自身向上爬升,且爬升的高度也不会受限,因此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广泛使用,内爬式塔吊通常安装在建筑物内部电梯井或楼梯间里。内爬塔吊爬升升高时,依靠爬升支承梁提供支承,通过液压千斤顶装置在爬升轨道上进行爬升,从而将塔吊整体提升。在之后的爬升过程中,需要将下道爬升支承梁翻装到更高的位置,作为新的上道爬升支承梁,然后按之前的步骤进行塔吊爬升;反复循环,实现塔吊的不断爬升。在此过程中,爬升支承梁需要不停的周转翻装,导致爬升周期长,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爬升周期长,影响施工进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内爬式塔吊,其特征在于,包括塔架,所述塔架包括位于最底部的基础节、沿竖直方向依次装于所述基础节上方的标准节和顶部节,所述基础节、标准节和顶部节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础节上安装有用于爬升的顶升装置;所述塔架外侧套装有呈上下布置的两支撑框,包括与所述支撑框可拆卸连接的支承座,所述支承座安装在建筑主体上,并与所述支撑框的四角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框的上方还安装有拉升装置,所述拉升装置通过拉绳连接上侧的所述支撑框,使上侧的所述支撑框升高或降低,下侧的支撑框与基础节固接;位于上端的所述支撑框上沿竖直方向安装有爬升轨道,所述爬升轨道位于所述塔架相对的两侧。
[0005]这样,支撑框通过支撑座固定安装在建筑主体上,塔架与支撑框相连接,用于支撑塔架在高空下作业,当建筑物高度逐渐增加,需要提升塔吊的高度时,通过支撑架与支承座的连接或分离,同时支撑框与塔架的连接与分离,利用两者的配合实现塔架的爬升,在爬升过程中,拉升装置通过提拉与之相连接的支撑框,从而能够避免翻装支撑框,提高效率。
[0006]进一步地,所述支承座包括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外侧一端连接支撑框固定座,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支撑框固定座可拆卸连接。
[0007]进一步地,所述爬升轨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框上,所述爬升轨道上设置有多个支承孔,多个所述支承孔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
[0008]更进一步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轨道延伸至所述基础节的下方,所述顶升装置沿所述爬升轨道爬升。
[0009]进一步地,所述顶升装置包括顶升液压缸以及上顶升横梁和下顶升横梁,所述下顶升横梁的中部固定于所述基础节的下端,所述顶升液压缸的缸体两端分别铰接所述上顶升横梁和下顶升横梁,所述上顶升横梁和下顶升横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配合所述支承孔的
爬爪。
[00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包括两个主梁和副梁,两个所述主梁相互平行设置,两个副梁相互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主梁之间,且垂直地与所述主梁相连接。
[0011]其中,支撑主梁的两端分别与支承座连接或分离,在随塔吊爬升时能够实现上升或下降。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框的内侧设置有液压夹具,所述液压夹具用于夹住所述塔架。
[0013]进一步地,所述拉升装置包括与所述支撑框相连接的拉绳,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拉绳收放的驱动机构。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方便翻装支撑框,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内爬式塔吊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支撑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支撑框安装示意图。
[0018]图4为顶升装置示意图。
[0019]图5为支承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1]具体实施时: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内爬式塔吊,包括塔架1,所述塔架1包括位于最底部的基础节11、沿竖直方向依次装于所述基础节11上方的标准节12和顶部节13,所述基础节11、标准节12和顶部节13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础节11上安装有用于爬升的顶升装置2;所述塔架1外侧套装有呈上下布置的两支撑框3,包括与所述支撑框3可拆卸连接的支承座31,所述支承座31安装在建筑主体6上,并与所述支撑框3的四角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框3的上方还安装有拉升装置5,所述拉升装置5通过拉绳连接上侧的所述支撑框3,使上侧的所述支撑框3升高或降低,下侧的支撑框3与基础节11固接;位于上端的所述支撑框3上沿竖直方向安装有爬升轨道4,所述爬升轨道4位于所述塔架1相对的两侧。所述支承座31包括预埋件311,所述预埋件311外侧一端连接支撑框固定座312,所述支撑框3与所述支撑框固定座312可拆卸连接。爬升轨道4需要遂塔吊升高高度的需求进行加长,因此,爬升轨道4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框3上,所述爬升轨道4上设置有多个支承孔41,多个所述支承孔41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这样可以将爬升轨道安装在支撑框上。所述爬升轨道4延伸至所述基础节11的下方,所述顶升装置2沿所述爬升轨道4爬升。所述顶升装置2包括顶升液压缸21以及上顶升横梁22和下顶升横梁23,所述下顶升横梁23的中部固定于所述基础节11的下端,所述顶升液压缸21的缸体两端分别铰接所述上顶升横梁22和下顶升横梁23,所述上顶升横梁22和下顶升横梁2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配合所述支承孔41的爬爪。同时,拉升装置5包括与所述支撑框3相连接的拉绳,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拉绳收放的驱动机构,其中驱动机构设置于顶部节13上。
[0022]支撑框通过预埋在建筑主体上的支承座进行安装,实现塔吊在不同高度下作业,
其中塔架底部的支撑框与塔架固定连接,当随着建筑物体的高度逐渐增加,需要提升塔吊的高度时,解除塔架下端的支撑框与支承座的连接,在具体实施时,支撑框3的外侧固设有安装部313,支撑框固定座312上设置有容置槽314,安装部位于容置槽314内,螺栓穿设于容置槽314和安装部313,以将支撑框3和支撑框固定座312可拆卸连接,之后,利用顶升装置与爬升轨道,实现塔吊的上升,在具体实施时顶升装置通常采用液压千斤顶带动塔吊升高,上升至指定高度时,下端的支撑框与对应的支承座连接;此时塔吊进行施工,待阶段性施工完成后,需要继续上升时,解除上端支撑框与支承座的连接,利用拉升装置将上端的支撑框提升到指定位置,其中拉绳可以缠绕在滚筒上,电机驱动滚筒实现拉绳的收放,而后上端的支撑框与预埋的支承座相连接,并且布置好爬升轨道后,再通过顶升装置重复爬升,以此循环,从而能够避免翻装支撑狂框,提高效率。同时,由于爬升轨道可拆卸地安装在竖向上的两个支撑框上,在具体实施时,爬升轨道可以通过螺栓与支撑框相连接,在爬升完成后,底部地支撑框与支乘座连接,对爬升轨道进行加长。
[0023]如图2和3所示,在实施时,所述支撑框3包括两个主梁32和副梁33,两个所述主梁32相互平行设置,两个副梁33相互平行设置在两个所述主梁32之间,且垂直地与所述主梁32相连接,主梁与支。塔吊进行工作时,为了提高塔吊本身的稳定性,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爬式塔吊,其特征在于,包括塔架,所述塔架包括位于最底部的基础节、沿竖直方向依次装于所述基础节上方的标准节和顶部节,所述基础节、标准节和顶部节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基础节上安装有用于爬升的顶升装置;所述塔架外侧套装有呈上下布置的两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可拆卸连接地连接有支承座,所述支承座安装在建筑主体上,并与所述支撑框的四角对应设置;所述支撑框的上方还安装有拉升装置,所述拉升装置通过拉绳连接上侧的所述支撑框,使上侧的所述支撑框升高或降低,下侧的支撑框与基础节固接;位于上端的所述支撑框上沿竖直方向安装有爬升轨道,所述爬升轨道位于所述塔架相对的两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爬式塔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座包括预埋件,所述预埋件外侧一端连接支撑框固定座,所述支撑框与所述支撑框固定座可拆卸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爬式塔吊,其特征在于,所述爬升轨道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支撑框上,所述爬升轨道上设置有多个支承孔,多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宇立李磊张开春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永曼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