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0537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用于对各种管件的表面进行处理,包括机架、定位于机架一侧的处理室、设置于机架上的丸料回收循环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关键技术在于上述处理室为设置于机架一侧的中间介质通道,所述中间介质通道一侧设有与待处理钢管壁配套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中间介质通道另一侧设有与抛丸机总成的抛丸口对接的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处理室结构改进为一种中间介质通道,有效减小了处理室的体积,工作时不需要设置地坑,结构比较简单,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金属表面处理设备,应用于对各种管件的表面进行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技术背景铸件、焊接件和一些其他经过热处理的工件表面经常残留有氧化皮和砂粒, 需要对其表面进行处理,以提高工件的表面清洁度,并且可以有效消除内应力, 增加工件的强度和其他机械性能,尤其是一些大直径的钢管,如塔筒等。目前 对大直径钢管外壁的抛丸处理有专门的处理机,其工作时钢管通过驱动机构沿 轨道边旋转边前进经过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处理室,然后抛丸机从不同的方 向对其表面进行处理,工作过程中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不移动钢管移动并旋转。 由于需要从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处理室通过,而钢管直径比较大,这就需要 设置很大的处理室,导致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体积比较庞大,工作时由于处理 室体积较大收集弹丸时是还需要设置专门的地坑来完成弹丸的循环输送,比较 费事,并且钢管运行机构中需要安装很多的托轴或托轮,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寻求一种结构简单、体积比较小的改进的钢 管外壁抛丸处理机以解决目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处理室体积比较大、钢管 运行需要设置较多拖轴或拖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中包括 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 理机,包括机架、定位于机架一侧的处理室、设置于机架上的丸料回收循环装 置、配套的动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关键技术在于上述处理室为设置于机 架一侧的中间介质通道,所述中间介质通道一侧设有与待处理钢管壁配套的可 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中间介质通道另一侧设有与抛丸机总成的抛丸口对接的端口。上述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中间介质通道主体是由防护板构成的,设置在 抛丸机总成和待处理钢管之间,上述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装置结构中包括可 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和可伸縮式风琴装置,可调节、自适应密缝接口板上 面设有用于密封的绒毛、结构中设有与钢管配套的滚轮,本钢管外壁抛丸处理 机机架下部设有行走机构,配套设有除尘系统、动力系统和电控系统。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经过结构改进后,进行抛丸处 理时钢管不必通过轨道进入处理室,工作时钢管旋转但并不移动,钢管外壁抛 丸处理机通过设于底部的行走机构主动靠近钢管,到达抛射区后停止行走。本 抛丸处理机的处理室为由防护板构成的中间介质通道,通过设于中间介质通道 一侧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装置紧密接触钢管表面,形成封闭的处理通道,抛 丸机开始工作,抛丸机的弹丸打击旋转的钢管表面完成处理,需要调整本抛丸 机工作位置时通过其上部小车调节处理机沿钢管径向的位置,通过下部小车调 节处理机沿钢管轴向的位置。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减小处理室的体积,从 而使抛丸处理机的体积比较小巧,也不必再设置地坑,并且由于设置了抛丸机 行走机构,可以减少原来用于钢管运行移动系统的托轴或托轮,结构比较简单, 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图1是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结构示意图2是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是图2中A部的放大图4是图2中的C向视图5是图4中B部的放大其中,1、中间介质通道;2、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3、砂库;4、 溜丸管;5、抛丸机总成;6、除尘口; 7、螺旋输送机;8、螺旋输送机驱动电 机;9、底部小车;10、底部小车驱动电机;11、上部小车;12、钢管的回转驱动机构;13、提升机驱动电机;14、提升机;15、机架;16、钢管;17、滚 轮;18、伸縮弹簧;19、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20、用于密封的绒毛; 21、销轴;22、可伸縮式风琴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包括机架、定位于机架一侧的处理室、设置于 机架上的丸料回收循环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关键在于上 述处理室为设置于机架一侧的中间介质通道1,所述中间介质通道1 一侧设有与待处理钢管壁配套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中间介质通道l另一侧设 有与抛丸机总成5的抛丸口对接的端口。上述中间介质通道l主体是由防护板外壳构成,设置在抛丸机总成(5)和 待处理钢管之间。本中间介质通道是连接抛丸机总成和待处理钢管的中间介质 通道,丸料经过这个通道完成对钢管表面的处理。上述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结构中包括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 板19和可伸縮式风琴装置22。参见图2、图3,其中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 板19可以根据不同钢管的大小自动完成与钢管的密封,可伸縮式风琴装置22 是可伸縮式的风琴囊或可伸縮的波纹软管,可以进行自动调节。这样可以更方 便的处理各种不同直径的工件。上述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19的结构中配套设有在钢管表面上滚动的 滑轮17,所述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19上面还设有用于密封的绒毛20。 参见图3、图4、图5,滚轮17通过销轴21固定于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 19上面,其可以与旋转的钢管之间形成转动副,绒毛20布置于可调节、自适应 密封接口板19上面,用来和钢管接触时密封,使中间介质通道形成一个完整的 通道,多个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板19之间通过销轴联接在一起。上述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结构中设有可伸縮的弹 18。上述抛丸机总成5包括至少一台抛丸机。在实践中一般设置为四台,处理 效果比较好。上述机架上方设有分离器、底部设有行走机构。分离器用来分离弹丸和杂 质混合物,可以利用的弹丸进入砂库3继续使用,破碎的弹丸或其他杂质被处理掉。上述行走机构包括行走小车,行走小车包括底部小车9和上部小车11。底 部小车9可以实现本抛丸处理机沿钢管轴向方向的移动,上部小车11可以实现 本抛丸处理机沿钢管径向方向的移动。上述物料回收循环装置结构中包括设于中间介质通道1下方的螺旋输送机 7、设于机架上的提升机14。此螺旋输送机7和提升机14可以用来回收弹丸, 完成弹丸的循环使用。上述螺旋输送机7上方设有除尘口 6,除尘口 6连接配套设置的除尘系统。 除尘系统中设有除尘器,用以处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浮尘和产生的氧化渣。参见附图,使用时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通过设于底部的行走机构靠近钢管 16,然后在抛射区停止,钢管16由其回转驱动机构12驱动进行旋转,然后通 过本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接触旋转的钢管16 表面,对其形成密封,这样就和中间介质通道1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通道,抛丸 机总成5开始抛射弹丸对钢管16表面进行处理。弹丸回收时通过设有底部的螺 旋输送机7,将弹丸输送到提升机14,提升机14将弹丸提升到分离器内,分离 器将弹丸与杂质混合物分开,合格弹丸进入抛丸器总成5继续使用,破碎弹丸 排进废料箱(自备)。处理好后,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退回初始位置,然后将钢 管16运出进行卸料,并准备完成下个循环。本专利技术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方便, 体积小巧,具有良好的推广使用价值。权利要求1、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包括机架、定位于机架一侧的处理室、设置于机架上的丸料回收循环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室为设置于机架一侧的中间介质通道(1),所述中间介质通道(1)一侧设有与待处理钢管壁配套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中间介质通道(1)另一侧设有与抛丸机总成(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管外壁抛丸处理机,包括机架、定位于机架一侧的处理室、设置于机架上的丸料回收循环装置、配套的动力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处理室为设置于机架一侧的中间介质通道(1),所述中间介质通道(1)一侧设有与待处理钢管壁配套的可调节、自适应密封接口装置(2),中间介质通道(1)另一侧设有与抛丸机总成(5)的抛丸口对接的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青杨智敬张爱国郭岸鑫刘林卉张芳王文璞沈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满城县永红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