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15838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1 17: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包括车架、底板、左侧板及右侧板,所述车架为方形框架结构,底板位于车架的上方,底板后部的两侧分别与车架铰接。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气缸,两个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铰接在底板左右两侧。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气缸,位于底板左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左侧板的外侧铰接。位于底板右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右侧板的外侧铰接,所述第二气缸控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张开度。该上料车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制造成本低,能够较好的配合抛丸机对钢管的内部实现抛丸效果好,便于清理残留在钢管内的钢丸,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钢管内壁的抛丸,通常将抛丸机的抛丸器伸入到钢管的内部进行喷丸,在喷丸的过程中需要抛丸器相对于钢管螺旋式前进或后退,以保证对钢管的内部抛丸均匀不留死角。因此在抛丸过程中,需要是钢管沿其轴线匀速前进或者后退,同时钢管还要绕其轴线匀速转动,使钢管的内部达到较高的除锈效果。在抛丸结束时,会有部分的钢丸残留在钢管的内部,需要将钢管内的钢丸排出,重复利用,使钢丸达到较好的利用率。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与抛丸机配合使用的上料车,提高抛丸的效果及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目的在于实现待抛丸的钢管的旋转,保证钢管内壁抛丸均匀不留死角,以及便于将残留在钢管内部的钢丸排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包括车架、底板、左侧板及右侧板,所述车架为方形框架结构,底板位于车架的上方,底板后部的两侧分别与车架铰接。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气缸,两个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位于在底板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板的右侧与底板的左侧铰接,右侧板的左侧与底板的右侧铰接。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气缸,位于底板左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左侧板的外侧铰接。位于底板右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右侧板的外侧铰接,所述第二气缸控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张开度。优选地,所述底板内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的驱动轴,底板上设置有两列方形安装槽,每列方型安装槽包括由前往后依次等间距布置的方形安装槽,所述每列方型安装槽对应一个驱动轴。优选地,所述每个方形安装槽内设置有一个主动辊,每个驱动轴将与其对应的一列方型安装槽内的所有主动辊串联,并驱动其转动。分别位于两列方型安装槽内的主动辊之间的间距相等,位于底板上的所有主动辊均突出于底板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上也均设置有两列由前往后依次等间距布置的方形凹槽,位于同一侧板上的两列方形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方形凹槽内设置有一个从动辊,所有从动辊均突出于其所在侧板的表面。优选地,底板的后侧设置有齿轮箱,齿轮箱内配置有齿轮机构。所述底板后部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个伺服电机,每个伺服电机通过齿轮机构,驱动位于其同侧的驱动轴转动。优选地,所述车架底部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组行走轮,每组行走轮至少包含两个行走轮。所述车架前端的顶部设置有垫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该上料车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制造成本低,能够较好的配合抛丸机对钢管的内部实现抛丸效果好,且不留死角,便于清理残留在钢管内的钢丸,节约上料和卸料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的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中某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示出的是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和图2,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包括车架1、底板2、左侧板3及右侧板4,所述车架1为方形框架结构,底板位于车架1的上方,底板2后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铰支座11,第一铰支座11与设置在车架1顶部两侧的第二铰支座12铰接。所述车架1底部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组行走轮,每组行走轮至少包含两个行走轮13,所述车架1前端的顶部设置有垫块14。所述车架1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气缸5,两个第一气缸5的伸缩端分别与底板2的两侧铰接,所述位于底板2两侧的第一气缸5伸缩,可调节底板2的倾斜度,在抛丸结束后,通过调节底板2的倾斜度将残留在钢管内部的钢丸排出。所述底板1内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的驱动轴6,底板2上设置有两列方形安装槽,每列方型安装槽包括由前往后依次等间距布置的方形安装槽,所述每列方型安装槽对应一个驱动轴6。底板2的后侧设置有齿轮箱15,所述齿轮箱15内配置有齿轮机构,齿轮机构有两套,分别位于齿轮箱15内的左右两侧,两个驱动轴6的后端伸入齿轮箱15内,分别与两套齿轮机构相连接。所述底板2后部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一个伺服电机7,每个伺服电机7通过设置在齿轮箱15内的一套齿轮机构,驱动位于其同侧的驱动轴6转动。所述每个方形安装槽内设置有一个主动辊8,每个驱动轴6将与其对应的一列方型安装槽内的所有主动辊8串联起来,并驱动其转动。分别位于两列方型安装槽内的主动辊8之间的间距相等,位于底板2上的所有主动辊8均突出于底板2的上表面。两个伺服电机7同步转动,且转速相同,分别位于两个驱动轴6上的主动辊8随其所在的驱动轴6转动。左侧板3和右侧板4分别位于在底板2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板3的右侧与底板2的左侧铰接,右侧板4的左侧与底板2的右侧铰接,左侧板3和右侧板4远离底板2的一侧,可相对于它们与底板2的铰接处转动。所述底板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气缸9,位于底板2左侧的第二气缸9的伸缩端与左侧板3的外侧铰接,位于底板2右侧的第二气缸9的伸缩端与右侧板4的外侧铰接,通过第二气缸9的伸缩,控制左侧板3和右侧板4的张开度,以满足多个直径大小不同的钢管可以放置到底板2上,左侧板3和右侧板4限制放置于底板2上的钢管从其两侧滚落。所述左侧板3和右侧板4上也均设置有两列由前往后依次等间距布置的方形凹槽,位于同一侧板上的两列方形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方形凹槽内设置有一个从动辊10。在底板2上放置的钢管滚动时,钢管的外壁与左侧板3和右侧板4的从动辊10接触,从动辊10与位于底板2上的钢管的外壁滚动摩擦,以避免钢管的外壁与左侧板3和右侧板4之间滑动摩擦,提高钢管在底板2上滚动的流畅性。将钢管放置到底板2上,钢管与底板2上凸起的主动辊8接触,调节左侧板3和右侧板4的张开度,确保位于左侧板3和右侧板4上的从动辊10也与钢管的外壁接触,同时,限制钢管使其不会从底板2的两侧滚落。同步启动位于底板两侧的伺服电机7,伺服电机7通过驱动轴6带动所有主动辊8绕同一方向转动,主动辊8带动钢管在底板2上方转动,配合抛丸机实现对钢管内壁实现抛丸处理。抛丸结束后,两个伺服电机7停止转动,通过设置在车架1两侧的第一气缸5使底板2的前端升起,残留在钢管内的钢丸从其后侧排出。本技术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制造成本低,能够较好的配合抛丸机对钢管的内部实现抛丸效果好,且不留死角,便于清理残留在钢管内的钢丸,节约上料和卸料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包括车架、底板、左侧板及右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为方形框架结构,底板位于车架的上方,底板后部的两侧分别与车架铰接;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气缸,两个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位于在底板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板的右侧与底板的左侧铰接,右侧板的左侧与底板的右侧铰接;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气缸,位于底板左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左侧板的外侧铰接;位于底板右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右侧板的外侧铰接,所述第二气缸控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张开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包括车架、底板、左侧板及右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为方形框架结构,底板位于车架的上方,底板后部的两侧分别与车架铰接;所述车架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一气缸,两个第一气缸的伸缩端分别与底板的两侧连接;左侧板和右侧板分别位于在底板左右两侧,所述左侧板的右侧与底板的左侧铰接,右侧板的左侧与底板的右侧铰接;所述底板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第二气缸,位于底板左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左侧板的外侧铰接;位于底板右侧的第二气缸的伸缩端与右侧板的外侧铰接,所述第二气缸控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张开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部设置有两个平行的驱动轴,底板上设置有两列方形安装槽,每列方型安装槽包括由前往后依次等间距布置的方形安装槽,所述每列方型安装槽对应一个驱动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钢管内壁抛丸的上料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方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银屏李智升王兆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东恒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