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009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2
本申请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和车辆,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安装位,用于安装电池包;多个吸能空间,多个所述吸能空间围绕所述安装位的周向设置。而通过在围绕安装位周向设置的多个吸能空间,多个吸能空间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使得上述底盘结构不论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均可以通过吸能空间将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以避免底盘结构受到的碰撞传递到位于安装位上的电池包上,也就避免了底盘结构挤压到电池包造成的电池包损坏。同时,通过吸能空间吸收底盘结构受到的碰撞,也可以避免底盘结构产生的形变侵入到车辆的驾乘舱内,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保障了车内人员的安全。车内人员的安全。车内人员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底盘结构和车辆


[0001]本申请涉及车辆
,特别是涉及一种底盘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环保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能源汽车逐渐受到青睐,其保有量迅速增长,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能也成为驾乘人员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通过电池包提供能源,而电池包通常布设在车辆的底盘结构上,因此底盘结构的设计对驾乘人员及电池包的防护至关重要。
[0003]目前,当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时,车辆的底盘结构会吸收撞击能量并挤压电池包,从而极易引发电池包损坏,对车内的人员形成的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当车辆发生剧烈碰撞时,车辆的底盘结构会吸收撞击能量并挤压电池包的问题,提供一种底盘结构和车辆。
[0005]一种底盘结构,包括:
[0006]安装位,用于安装电池包;
[0007]多个吸能空间,多个所述吸能空间围绕所述安装位的周向设置。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围设形成的第一吸能区、第二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所述第一吸能区和第三吸能区分别位于所述安装位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吸能区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区分别位于所述安装位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的两侧上;
[0009]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第二吸能区和所述第三吸能区均被分隔形成多个所述吸能空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内的多个所述吸能空间包括第一吸能空间、第二吸能空间和第三吸能空间,所述第一吸能空间在所述第一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吸能空间,所述第一吸能空间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吸能空间。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吸能区的第一防撞梁、第一横梁和两个第一纵梁,两个所述第一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梁和所述第一横梁;
[0012]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吸能空间的车架件,所述车架件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纵梁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防撞梁和所述第一横梁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吸能空间,以及与每一所述第一纵梁围设形成所述第三吸能空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能区内的多个所述吸能空间还包括两个第四吸能空间,两个所述第四吸能空间分别位于每一所述第三吸能空间背离所述第一吸能空间的一侧上。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副纵梁和两个第一连接件,
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均与所述第一防撞梁相连,且分别位于每一所述第一纵梁背离另一所述第一纵梁的一侧上,每一所述第一副纵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纵梁相连,所述第一副纵梁、第一防撞梁、第一横梁、第一横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四吸能空间。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吸能区内的多个所述吸能空间包括多个第五吸能空间,全部所述第五吸能空间呈矩形阵列布设在所述安装位在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上。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包括第一副纵梁、第一纵梁、通道件,以及多个第二横梁;
[0017]所述第一副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通道件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布设,所述第一副纵梁与所述通道件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吸能区,全部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副纵梁和所述通道件相连,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设,每一所述第二横梁跨过所述第一纵梁,以将所述第二吸能区分隔形成多个所述第五吸能空间。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吸能区内的多个吸能空间包括第六吸能空间,所述第六吸能空间包括多个,全部所述第六吸能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布设。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包括第三横梁、第二防撞梁和两个第二纵梁,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通过两个所述第二纵梁分别与所述第二防撞梁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二防撞梁和两个所述第二纵梁围设形成所述第三吸能区;
[0020]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设的第四横梁,每一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纵梁相连,以将所述第三吸能区内分隔形成多个所述第六吸能空间。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防护梁,所述防护梁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四横梁相连,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纵梁相连,所述防护梁、所述第四横梁和所述第二纵梁围设形成所述吸能空间。
[0022]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包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底盘结构。
[0023]上述底盘结构,而通过在围绕安装位周向设置的多个吸能空间,多个吸能空间环环相扣,相互支撑,使得上述底盘结构不论受到任意方向的碰撞,均可以通过吸能空间将碰撞能量进行吸收,以避免底盘结构受到的碰撞传递到位于安装位上的电池包上,也就避免了底盘结构挤压到电池包造成的电池包损坏。同时,通过吸能空间吸收底盘结构受到的碰撞,也可以避免底盘结构产生的形变侵入到车辆的驾乘舱内,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能,保障了车内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底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图1实施例中底盘结构的吸能空间的位置示意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安装位100;吸能空间110;第一吸能区120;第一吸能空间121;第二吸能空间122;第三吸能空间123;第四吸能空间124;第二吸能区130;第五吸能空间131;第三吸能区140;第六吸能空间141;第七吸能空间142;
[0028]第一防撞梁200;第一横梁210;第一纵梁220;车架件230;第一车架横梁231;第二车架横梁232;车架纵梁233;第一副纵梁240;轮罩241;第一连接件242;第一吸能盒250;
[0029]通道件300;第二横梁310;第二连接件320;
[0030]第三横梁400;第二防撞梁410;第二纵梁420;防护梁430;三角连接件440;第二吸能盒450;第四横梁460;
[0031]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3]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安装位(100),用于安装电池包;多个吸能空间(110),多个所述吸能空间(110)围绕所述安装位(100)的周向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围设形成的第一吸能区(120)、第二吸能区(130)和第三吸能区(140),所述第一吸能区(120)和第三吸能区(140)分别位于所述安装位(100)在第一方向(X)的两侧,所述第二吸能区(130)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吸能区(130)分别位于所述安装位(100)在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的两侧上;其中,所述第一吸能区(120)、第二吸能区(130)和所述第三吸能区(140)均被分隔形成多个所述吸能空间(1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区(120)内的多个所述吸能空间(110)包括第一吸能空间(121)、第二吸能空间(122)和第三吸能空间(123),所述第一吸能空间(121)在所述第一方向(X)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吸能空间(122),所述第一吸能空间(121)在所述第二方向(Y)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三吸能空间(1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吸能区(120)的第一防撞梁(200)、第一横梁(210)和两个第一纵梁(220),两个所述第一纵梁(220)沿所述第二方向(Y)间隔布设,且每一所述第一纵梁(220)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防撞梁(200)和所述第一横梁(210);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吸能空间(121)的车架件(230),所述车架件(230)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纵梁(220)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防撞梁(200)和所述第一横梁(210)围设形成所述第二吸能空间(122),以及与每一所述第一纵梁(220)围设形成所述第三吸能空间(12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区(120)内的多个所述吸能空间(110)还包括两个第四吸能空间(124),两个所述第四吸能空间(124)分别位于每一所述第三吸能空间(123)背离所述第一吸能空间(121)的一侧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结构还包括两个第一副纵梁(240)和两个第一连接件(242),两个所述第一副纵梁(240)均与所述第一防撞梁(200)相连,且分别位于每一所述第一纵梁(220)背离另一所述第一纵梁(220)的一侧上,每一所述第一副纵梁(24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24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凯欣张琪张家宬涂小春范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