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减力产生机构和压力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2498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9:07
衰减力产生机构是在内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路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其具备:阀芯部,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和承受流体的压力的受压部;阀座部,其设置于流路的流路口的周围,能够与受压部接触;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构成背压室的至少一部分的构成部,支承弹性部的外缘部,该背压室对阀芯部施加朝向阀座部的背压。压。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衰减力产生机构和压力缓冲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衰减力产生机构和压力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夹装于车辆的车体与车轴之间的压力缓冲装置、或压力缓冲装置所使用的衰减力产生机构中,有的装置所产生的衰减力构成为可变。这样的压力缓冲装置、衰减力产生机构例如构成为具备:背压室、先导阀以及调节先导阀的开阀压力的电磁铁。并且,将压力导入到背压室中,利用该压力对阀芯施加使阀芯关闭流路的方向的力。即,通过控制压力来调节阀芯的开阀压力并且,若利用电磁铁调节先导阀的开阀压力,则能够使阀芯对通过流路的流体的流动施加的阻力可变,能够产生所希望的衰减力。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

28158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关闭阀芯的方向的力主要是由滑阀形成的背压室内的压力。但是,滑阀通过板簧而始终被向接近阀芯的方向作用。因此,该弹簧力成为阻碍从阀座离开的力。
[0008]在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衰减力可变阀中,作为固定端的板簧的内周侧的轴向位置由阀座部件、副阀芯、滑阀保持构件、滑阀等多个部件的轴向尺寸决定。并且,这些多个部件的尺寸公差会累积,板簧的轴向位置可能产生偏差。在这样的情况下,施加于滑阀的板簧的预载荷可能产生偏差,基于弹簧力的、阻碍从阀座离开那样的力也会产生偏差,量产品可能产生个体差异。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轻基于个体差异的衰减力的偏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等。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基于该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衰减力产生机构,其在内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路,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阀芯部,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和承受所述流体的压力的受压部;阀座部,其设置于所述流路的流路口的周围,能够与所述受压部接触;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构成背压室的至少一部分的构成部,支承所述弹性部的外缘部,所述背压室对所述阀芯部施加朝向所述阀座部的背压。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减轻基于个体差异的衰减力的偏差的衰减力产生机构等。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图。
[0015]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的剖视图。
[0016]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的立体图,是局部剖视图。
[0017]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说明图。
[0018]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中的油的流动的说明图。
[0019]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的立体图,是局部剖视图。
[0020]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孔板及先导阀的说明图。
[0021]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的立体图,是局部剖视图。
[0022]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图。
[0023]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活塞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25]<第一实施方式>
[0026][液压缓冲装置1的结构、功能][0027]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图。
[0028]如图1所示,例如夹装于车辆的车体与车轴之间的液压缓冲装置1(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具备:缸部10,其收容油(流体的一例);以及杆20,其一侧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缸部10内,并且另一侧从缸部10突出地设置。另外,液压缓冲装置1具备:活塞部30,其设置于杆20的一侧的端部;以及底部40,其设置于缸部10的一侧的端部。并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备外侧衰减部100,该外侧衰减部100设置于缸部10的外部,产生衰减力。
[002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缸部10的长度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将轴向上的缸部10的下侧称为“一侧”,将缸部10的上侧称为“另一侧”。
[0030]另外,将图1所示的缸部10的左右方向称为“半径方向”。并且,在半径方向上,将中心轴侧称为“半径方向内侧”,将离开中心轴的一侧称为“半径方向外侧”。
[0031][缸部10的结构、功能][0032]如图1所示,缸部10具有:缸11,其收容油;外筒体12,其设置于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阻尼器外壳13,其设置于缸11的半径方向外侧且设置于外筒体12的半径方向外侧。
[0033]缸11形成为圆筒状,在另一侧具有缸开口11H。
[0034]外筒体12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外筒体12与缸11之间形成连通路L。另外,外筒体12在与外侧衰减部100对置的对置位置具有外筒体开口部12H及外侧连接部12J。外侧连接部12J具有油的流路,并且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形成与外侧衰减部100连接的连接部位。
[0035]阻尼器外壳13形成为圆筒状。并且,阻尼器外壳13在与外筒体12之间形成供油积存的储存室R。随着杆20相对于缸11的相对移动,储存室R吸收缸11内的油,或者向缸11内供油。另外,储存室R积存从外侧衰减部100流出的油。另外,阻尼器外壳13在与外侧衰减部100对置的对置位置具有外壳开口部13H。
[0036][杆20的结构、功能][0037]杆20是沿轴向较长地延伸的棒状的部件。杆20在一侧与活塞部30连接。另外,杆20
在另一侧经由未图示的连结构件等而与例如车体连接。杆20可以是内侧为空洞的中空状、和在内侧不具有空洞的实心状中的任一种。
[0038][活塞部30的结构、功能][0039]活塞部30具有:活塞体31,其具有多个活塞油路口311;活塞阀32,其对活塞油路口311的另一侧进行开闭;以及弹簧33,其设置在活塞阀32与杆20的一侧端部之间。并且,活塞部30将缸11内的油划分为第一油室Y1和第二油室Y2。
[0040][底部40的结构、功能][0041]底部40具有:阀座41、设置于阀座41的另一侧的单向阀部43、以及沿轴向设置的固定构件44。并且,底部40对第一油室Y1和储存室R进行划分。
[0042][外侧衰减部100的结构、功能][0043]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100的剖视图。
[0044]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衰减部100的立体图,是局部剖视图。
[0045]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2所示的外侧衰减部100的长度方向(即,与缸部10的轴向(参照图1)交叉的交叉方向(例如,大致正交方向))称为“第二轴向”。另外,在第二轴向上,将外侧衰减部100的左侧称为“第二轴内侧”,将外侧衰减部100的右侧称为“第二轴外侧”。
[0046]另外,将图2所示的外侧衰减部100的上下方向(即,与第二轴向交叉的方向)称为“第二半径方向”。并且,在第二半径方向上,将沿着第二轴的中心轴侧称为“第二半径方向内侧”,将离开沿着第二轴的中心轴的一侧称为“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衰减力产生机构,其在内部具有供流体流动的流路,其具备:阀芯部,其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和承受所述流体的压力的受压部;阀座部,其设置于所述流路的流路口的周围,能够与所述受压部接触;以及支承部,其设置于构成背压室的至少一部分的构成部,支承所述弹性部的外缘部,所述背压室对所述阀芯部施加朝向所述阀座部的背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构成部包括第一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设置于所述阀芯部的第一侧,至少收容所述阀芯部,所述第一收容部能够相对于第二收容部分割,所述第二收容部设置于所述阀芯部的第二侧且至少收容所述阀芯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阀芯部的所述弹性部被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阀座部支承。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阀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衰减力产生机构,其中,所述衰减力产生机构具备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设置于比所述阀座部靠外侧的位置,能够与所述阀芯部的所述弹性部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野刚太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