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及静态混合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422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6
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及静态混合反应器,芯体结构包括有:中心筒(1),并记中心筒(1)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换热管(2),由内至外螺旋盘绕在所述中心筒(1)的外周而形成盘管(20),所述盘管(20)至少有两个并上下布置;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一接管(3),与各盘管(20)的内端部(21)相连通;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二接管(4),与各盘管(20)的外端部(22)相连通;各盘管(20)的内端部(21)沿中心筒(1)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或,各盘管(20)的外端部(22)沿中心筒(1)的周向间隔布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均匀导热。型能均匀导热。型能均匀导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及静态混合反应器


[0001]本技术属于反应器
,具体涉及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及静态混合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静态混合反应器在聚合反应中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主要起到反应加热及撤热的作用,同时要避免物料受热和撤热不均造成的过渡聚合和反应不充分等情况发生。
[0003]如专利号为00808946.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反应器、特别是放热反应的反应器》(授权公告号为CN1152738C)公开的方案,其包括基本上为圆筒形的外壳;外壳内至少一个含有多孔圆筒形外侧壁和与其共轴的内侧壁的催化床,催化床侧壁与外壳形成一自由空间;催化床内一个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是通过多个与冷却流体的加入和排出收集器流体连接的旋管型、盘管型或类似形状的管子组成。更具体地说,热交换器包括多个叠加和结构独立的模式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旋管、盘管或类似形状的管,管垂直于外壳的轴并且绕着催化床的内壁的相应部分盘绕,并且与加入和排出收集器具有对应的连接部分。
[0004]上述专利技术专利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当冷却流体流入热交换器的每个模式单元时,位于周向上一侧的各模式单元内的冷却流体的温度基本一致,并经换热后与位于周向上另一侧的各模式单元内的冷却流体的温度不同,导致反应器内的反应介质受热不均匀,从而影响反应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均匀导热的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芯体结构的静态混合反应器。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包括有:
[0008]中心筒,并记中心筒的轴向为上下方向;
[0009]换热管,由内至外螺旋盘绕在所述中心筒的外周而形成盘管,所述盘管至少有两个并上下布置;
[0010]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一接管,与各盘管的内端部相连通;
[0011]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二接管,与各盘管的外端部相连通;
[0012]其特征在于:
[0013]各盘管的内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或,各盘管的外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
[0014]如此,当导热介质经过各盘管的内端部或外端部而进入盘管内后,由于各盘管的内端部或外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使得周向上的导热温度较为均匀,从而使得反
应介质能较均匀受热。
[0015]优选地,所述中心筒的内部中空,所述第一接管设于中心筒上,并通过中心筒的内部空间与各盘管的内端部相连通。
[0016]为了使得各盘管的内端部能较稳定地约束于中心筒并与中心筒相连通,优选地,所述中心筒的侧周壁上对应各盘管内端部的位置均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竖板,该竖板上设有贯穿板厚的通孔,所述盘管的内端部支撑于对应的竖板,并通过竖板上的通孔与中心筒的内部空间相连通。如此,螺旋状的盘管的内端部无需折弯即可相对中心筒固定并与中心筒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筒的侧周壁在周向上具有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两者分别位于所述竖板的两侧,且第一部分具有上下延伸并相对靠近竖板的第一侧边,第二部分具有上下延伸并相对靠近竖板的第二侧边;
[0018]所述竖板在径向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竖边缘、第二竖边缘,所述第一竖边缘与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侧边相接合,所述第二竖边缘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侧边相接合;从而使得竖板的第一板面朝向中心筒内部空间,竖板的第二板面朝外并与换热管相对。
[0019]如此,当盘管的内端部支撑在竖板上时,即可实现与中心筒的连通,无需另外设置连通通道。
[0020]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筒的内壁设有周向延伸的环形凸缘,位于上下相邻两个竖板之间。环形凸缘能提高中心筒结构强度。
[0021]优选地,上下相邻两个盘管的螺旋方向相同或相反。
[0022]优选地,各盘管的换热管的长度相同。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管的数量与所述盘管的数量一致,并分别连接于各自对应的盘管的外端部。当然第二接管也可仅为一个,并同时与各盘管的外端部的连通。
[0024]在上述各方案中,进一步优选地,上下相邻两个盘管的换热管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布置。如此,能避免反应介质直接沿上下方向通过,从而使得反应介质能与盘管内的导热介质进行充分的换热。
[0025]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包括有:竖向设置的壳程筒体,内部中空形成有反应腔,壳程筒体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供反应介质进出的第三接管、第四接管;
[0026]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如上所述的芯体结构,所述中心筒以及换热管设于壳程筒体内,所述第一接管设于壳程筒体的顶部,所述第二接管设于壳程筒体的侧壁。
[0027]优选地,所述第三接管、第四接管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布置。
[0028]优选地,所述盘管的外圈与壳程筒体的内周壁之间的间隔距离≤30mm;
[0029]且/或,所述盘管的内圈与中心筒的外周壁之间的间隔距离≤30mm;
[0030]且/或,所述盘管之内外相邻层换热管之间的间隔距离≤30mm。上述间隔距离的设计能使得反应更加均匀。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各盘管的内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或,各盘管的外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如此,当导热介质经过各盘管的内端部或外端部而进入盘管内后,由于各盘管的内端部或外端部沿中心筒的周向间隔布置,使得周向上的导热温度较为均匀,从而使得反应介质能较均匀受热。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静态混合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静态混合反应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静态混合反应器的纵向剖视图;
[003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静态混合反应器的横向剖视图;
[0036]图5为图4中A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8]如图1~5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及静态混合反应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静态混合反应器包括有壳程筒体5以及芯体结构。
[0039]其中,壳程筒体5竖向设置,且内部中空形成有反应腔。壳程筒体5的上下端分别设有供反应介质进出的第三接管6、第四接管7。第三接管6、第四接管7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布置。
[0040]上述芯体结构包括有中心筒1、换热管2、第一接管3以及第二接管4。
[0041]中心筒1竖向设于壳程筒体5内,且中心筒(1)的内部中空。
[0042]第一接管3设于壳程筒体5的顶部中央、中心筒1正上方的位置,并与中心筒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以供导热介质进出。
[0043]换热管2由内至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态混合反应器的芯体结构,包括有:中心筒(1),并记中心筒(1)的轴向为上下方向;换热管(2),由内至外螺旋盘绕在所述中心筒(1)的外周而形成盘管(20),所述盘管(20)至少有两个并上下布置;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一接管(3),与各盘管(20)的内端部(21)相连通;供导热介质进出的第二接管(4),与各盘管(20)的外端部(22)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各盘管(20)的内端部(21)沿中心筒(1)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或,各盘管(20)的外端部(22)沿中心筒(1)的周向间隔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1)的内部中空,所述第一接管(3)设于中心筒(1)上,并通过中心筒(1)的内部空间与各盘管(20)的内端部(21)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1)的侧周壁上对应各盘管内端部(21)的位置均设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竖板(10),该竖板(10)上设有贯穿板厚的通孔(100),所述盘管(20)的内端部(21)支撑于对应的竖板(10),并通过竖板(10)上的通孔(100)与中心筒(1)的内部空间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芯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筒(1)的侧周壁在周向上具有第一部分(11)、第二部分(12),两者分别位于所述竖板(10)的两侧,且第一部分(11)具有上下延伸并相对靠近竖板(10)的第一侧边,第二部分(12)具有上下延伸并相对靠近竖板(10)的第二侧边;所述竖板(10)在径向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娇月俞小芳汤其玉赵志阳颜祥周柏峰
申请(专利权)人:镇海石化建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