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871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0001]本技术涉及船用发动机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现有蜗轮增压器结构的船用发动机的功率不断提升,发动机本体的散热量增加,同时需要的进气量不断增加,这就要求较低的进气温度,但是由于船舱的密封性,需要采用中冷器和热交换器降低进气温度和冷却内循环水的温度。
[0003]目前,中国专利公开号CN111648852A公开了一种船用发动机,包括:换热器、增压器、中冷器、发动机水泵和外置水泵,中冷器通过进气管道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接,中冷器用于将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冷却后输送至进气歧管中;发动机水泵通过发动机出水管与换热器连接,换热器通过发动机进水管与发动机本体连接,换热器用于冷却发动机水泵输出的冷却液;外置水泵由发动机曲轴带动,外置水泵通过管道与换热器和中冷器连接,外置水泵输送的冷却液用于和换热器中的高温冷却液换热,以及和中冷器中的高温空气换热。
[0004]虽然这种船用发动机能够提高对发动机的冷却效果,但是这种船用发动机需要通过外置水泵将冷却液同时输送到中冷器和热交换器内,由于中冷器和热交换器分别设置在发动机的两端,所以在通过外置水泵通过管道输送冷却液时,管道的流通路径较长会影响到冷却液的输送效率,同时外置水泵需要较大的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冷器水输送管道较长输送功率较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从而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间距减速,能够在通过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时,使冷却液不再需要分流至发动机的两端,只需要向同一侧输送并配合冷却液进水管与中冷器进水管,就能够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同时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便于安装,进一步能够减少对抽水泵的使用要求。
[000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相对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外侧,且所述热交
换器与中冷器相邻设置,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的冷却液进水口均设置于相同一侧。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热交换器相对中冷器体积较大,通过将热交换器设置于中冷器外侧,能够使整体空间排布更加合理,同时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相邻设置,能够减少两者之间的间距,进而更便于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也能够使发动机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1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置连接的飞轮盘,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设置于飞轮盘一侧。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就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飞轮盘一侧,能够更便于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上管路的排布,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加便于安装。
[0012]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发动机上设置有用于空气增压的增压器,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与增压器连通的进气管、与发动机本体连通的出气管和设置于中冷器侧面用于冷却液排出的中冷器排水管,所述中冷器排水管与进气管设置于相同一侧,所述出气管相对设置于另一侧。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气管使增压后的气体进入到中冷器内冷却后,再由出气管进入到发动机内,同时进气管与冷却排水管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管道排布更加合理,而且更便于气路的流通。
[0014]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用于冷却液排出的冷却液排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与发动机连通用于发动机内循环水进入热交换器内冷却的内循环水进水管和设置于热交换器上使冷却后的内循环水回流至发动机的内循环水出水管。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内循环水进水管和内循环水出水管将发动机内循环水通过热交换器冷却后再流至发动机内。
[001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底部并与内循环水进水管连通,所述热交换器的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外侧,并位于热交换器的中部,与内循环水排水管连通,所述内循环水排水管的出水端设置于发动机相对飞轮盘的另一侧。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循环水进水口设置于热交换器底部,内循环水出水口设置于侧面中部,从而便于发动机管道的排布,能够将内循环水进水管设置于热交换器下侧,内循环水排水管对应设置于发动机上侧,从而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001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增压器两侧分别设置有排气管和用于空气过滤的滤芯。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空气在进入增强器内时能够通过滤芯进行过滤。
[002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出气管出气端设置有进气歧管,使冷却后的气体由进气歧管进入到发动机内。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将冷却后的气体通过进气歧管分别输送至发动机内的各个腔室内。
[0022]如上所述,本技术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从而使中冷器与热交换器之间的间距减速,能够在通过抽液组件输送冷却液时,使冷却液不再需要分流至发动机的两端,只需要向同一侧输送并配合冷却液进水管与中冷器进水管,就能够实现冷却液的输送,能够极大程度上减
少冷却液的流通路径,提高冷却液的输送效率,进而提高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冷却效率,提高了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同时将中冷器与热交换器设置于相同一侧,能够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便于安装,进一步能够减少对抽水泵的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0023]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右视图;
[0025]图3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0026]图4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左视图;
[0027]图5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公开的整体结构的后视图。
[0028]元件标号说明
[0029]1、发动机;2、中冷器;3、热交换器;4、飞轮盘;5、抽液组件;6、抽水管;7、冷却液进水管;8、中冷器进水管;9、抽水泵;10、三通管;11、冷却液排水管;12、内循环水进水管;13、内循环水出水管;14、增压器;15、进气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中冷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一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平行设置于发动机相同一侧,所述发动机侧面还设置有用于抽取外部冷却液并将其输送至中冷器与热交换器的抽液组件,所述抽液组件包括设置于发动机侧面并向下延伸的抽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并与热交换器连通的冷却液进水管、设置于抽水管出水口与中冷器连通的中冷器进水管以及设置于抽水管进水口处的抽水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相对中冷器设置于发动机外侧,且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相邻设置,所述中冷器与热交换的冷却液进水口均设置于相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外部设置连接的飞轮盘,所述热交换器与中冷器设置于飞轮盘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循环冷却式船用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用于空气增压的增压器,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与增压器连通的进气管、与发动机本体连通的出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帅涵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仁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