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2675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预燃室点火装包括:火花塞总成,火花塞总成包括火花塞中心电极、中心电极绝缘体,以及位于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位置的火花塞侧电极;预燃室电极,预燃室电极设置于预燃室的第一端外侧;动作机构,动作机构用于驱动火花塞中心电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在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一位置时,火花塞中心电极部分穿过预燃室第一端的底喷孔。在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二位置时,火花塞中心电极远离预燃室的第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避免了副火花塞带来的诸多问题,保证了发动机各工况性能的同时,减小空间占用,保证了发动机气体流通性能。证了发动机气体流通性能。证了发动机气体流通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发动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传统内燃机不断受到油耗法规、排放法规和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汽油机利用预燃室能够实现多点/面、快速而稳定的燃烧,弥补米勒循环和稀燃等技术在燃烧上的劣势,配合使用可以显著地降低泵气、燃烧和传热的损失。随着有效热效率目标的不断提升,预燃室在汽油机上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广泛,被认为是未来汽油机最有希望的技术路线之一。
[0003]当前,汽油机在应用预燃室运行时,往往存在冷启动困难和怠速不稳的情况(冷启动和怠速都需要靠后的燃烧,此时,在点火角推后、预燃室空间小、活塞下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燃室的点火能力较差,循环变动大),需要额外增加一个副火花塞。当副火花塞放置在缸盖中间时,将挤占缸盖上的气门和预燃室布置空间,需要缩小进、排气门的大小,但同时牺牲了其流通性能;当副火花塞布置在缸盖侧面时,冷启动和怠速的效果仍然不佳,循环变动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和车辆,以避免副火花塞带来的诸多问题,保证发动机各工况性能的同时,减小空间占用,保证了发动机气体流通性能。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包括:
[0006]火花塞总成,所述火花塞总成设置于预燃室的腔内,所述火花塞总成包括火花塞中心电极、包覆于部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的中心电极绝缘体,以及位于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位置的火花塞侧电极;
[0007]预燃室电极,所述预燃室电极设置于所述预燃室的第一端外侧;
[0008]动作机构,所述动作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部分穿过所述预燃室第一端的底喷孔,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预燃室电极相距第一放电距离,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火花塞侧电极之间阻隔有所述中心电极绝缘体;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远离所述预燃室的第一端,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火花塞侧电极相距第二放电距离。
[0009]可选的,所述火花塞总成还包括火花塞外壳,所述火花塞外壳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的外侧,所述火花塞外壳活动连接于所述预燃室的腔内侧壁上。
[0010]可选的,所述预燃室电极与所述火花塞外壳固定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火花塞外壳与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之间设置有火花塞绝缘体。
[0012]可选的,所述火花塞绝缘体为陶瓷材质。
[0013]可选的,所述火花塞外壳与所述预燃室的腔内侧壁通过螺纹连接。
[0014]可选的,所述预燃室电极与所述预燃室的第一端腔外连接;所述预燃室电极处于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轨迹的延展轨迹上;或者,所述预燃室电极处于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的任意位置。
[0015]可选的,所述动作机构包括电磁阀。
[001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任意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包括:
[0017]获取发动机运行工况;
[0018]如果所述发动机处于冷启动或怠速工况,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如果所述发动机处于常规工况,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置于所述第二位置。
[001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种燃室点火装置。
[002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预燃室点火装置,包括:火花塞总成,火花塞总成设置于预燃室的腔内,火花塞总成包括火花塞中心电极、包覆于部分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的中心电极绝缘体,以及位于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位置的火花塞侧电极。预燃室电极,预燃室电极设置于预燃室的第一端外侧。动作机构,动作机构用于驱动火花塞中心电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在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一位置时,火花塞中心电极部分穿过预燃室第一端的底喷孔,火花塞中心电极与预燃室电极相距第一放电距离,火花塞中心电极与火花塞侧电极之间阻隔有中心电极绝缘体;在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二位置时,火花塞中心电极远离预燃室的第一端,火花塞中心电极与火花塞侧电极相距第二放电距离。通过动作机构驱动火花塞中心电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可以使火花塞的放电位置在火花塞侧电极附近和预燃室电极附近切换,从而适应发动机的不同工况。避免副火花塞带来的诸多问题,保证发动机各工况性能的同时,减小空间占用,保证了发动机气体流通性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一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一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控制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7]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专利技术。需要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
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一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一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处于第二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包括:
[0029]火花塞总成1,火花塞总成1设置于预燃室的腔内,火花塞总成1包括火花塞中心电极11、包覆于部分火花塞中心电极11周侧的中心电极绝缘体12,以及位于火花塞中心电极11周侧位置的火花塞侧电极13;
[0030]预燃室电极21,预燃室电极21设置于预燃室2的第一端外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燃室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火花塞总成,所述火花塞总成设置于预燃室的腔内,所述火花塞总成包括火花塞中心电极、包覆于部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的中心电极绝缘体,以及位于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周侧位置的火花塞侧电极;预燃室电极,所述预燃室电极设置于所述预燃室的第一端外侧;动作机构,所述动作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移动;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部分穿过所述预燃室第一端的底喷孔,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预燃室电极相距第一放电距离,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火花塞侧电极之间阻隔有所述中心电极绝缘体;在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远离所述预燃室的第一端,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与所述火花塞侧电极相距第二放电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燃室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火花塞总成还包括火花塞外壳,所述火花塞外壳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火花塞中心电极的外侧,所述火花塞外壳活动连接于所述预燃室的腔内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燃室点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燃室电极与所述火花塞外壳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燃室点火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耀东吴恒博赵川李金成李显刘铭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