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0433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属于发电机技术领域,包括油箱、冷却器、轴承座、导轴承瓦和滑转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滞泵板和导瓦支撑环,粘滞泵板固定在导瓦支撑环的底部,粘滞泵板与滑转子的下平面相对应,导瓦支撑环上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径向导油孔与集油腔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之间设置有喷油管,径向导油孔的上部与喷油管相连通,所述轴承座上开有排油口。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粘滞泵原理循环润滑油,并在轴承座后端开排油口直接将润滑油引入冷却器,极大的缩短了润滑油路径,同时导轴承瓦润滑采用了直接喷射润滑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导轴承瓦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对油槽油雾的产生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抑制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发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导轴承通常采用内循环的润滑方式,即在滑转子下设置导油环,将油经过两个轴承瓦之间的间隙导入,使油从轴承瓦背后翻出,然后经过冷却器冷却循环进行润滑。然而,由于轴承瓦之间的油路不受控制,润滑油存在翻滚严重的现象,油槽内油雾聚集易造成油雾溢出,从而污染定转子。
[0003]公开号为CN205173221U,公开日为2016年04月20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混流式水轮机导轴承,包括轴承体、设置在轴承体上的可倾瓦块,所述可倾瓦块位于轴承体和转轴之间,所述可倾瓦块上设有巴氏合金层,所述巴氏合金层与转轴相配合,相邻的两块可倾瓦块、转轴及轴承体构成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设有喷嘴,所述轴承体上设有用于安装喷嘴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外部供油油路连通,所述喷嘴上设有用于喷出润滑油的喷油孔,所述喷油孔与转轴垂直,所述喷油孔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可倾瓦块的巴氏合金层上设置若干相互平行的圆弧油槽,所述圆弧油槽位于巴氏合金层和转轴之间,每个圆弧油槽均与转轴的横截面平行或共面,所述圆弧油槽的两端贯穿巴氏合金层。
[0004]该专利文献公开的混流式水轮机导轴承,可及时排出位于转轴和巴氏合金层之间的润滑液,且能提高进入转轴与巴氏合金层之间的实际润滑油量,从而降低轴承温度。但是,润滑方式和润滑路径欠佳,影响了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0005]公开号为CN211449422U,公开日为2020年09月08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带油路装置的滑动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装置和套接在转轴外的推力头、推力瓦和压板,推力头包括一体连接的大头端和小头端,大头端的两个端面分别衔接推力瓦和压板,所述大头端和推力瓦之间有第一间隙,所述大头端和压板之间有第二间隙,冷却装置位于装有润滑油的油箱内,冷却装置包括外隔板和多个冷却管,外隔板围成有一个进出口的空间,所述进出口连通油箱,多个冷却管位于外隔板围成的空间内,第一间隙的一端和第二间隙的一端均连通外隔板围成的空间,第一间隙的另一端和第二间隙的另一端均通过所述轴承上开设的通道连通油箱。
[0006]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带油路装置的滑动轴承,当推力头转动时,推力头和压板发生相对转动,推力头和推力瓦发生相对转动,形成两个平面粘滞泵,提供驱动力,使润滑油沿着第一条油路和第二条油路流动,流动方向为从第一间隙或第二间隙朝向油箱,对滑动轴承进行润滑冷却。但是,润滑油路径较差,影响了冷却效果,不能有效抑制油槽油雾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导轴承瓦间设置喷油管,利用粘滞泵原理循环润滑油,并在轴承座后端开排油口直接将
润滑油引入冷却器,极大的缩短了润滑油路径,同时导轴承瓦润滑采用了直接喷射润滑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导轴承瓦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对油槽油雾的产生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0008]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包括油箱、冷却器、轴承座、导轴承瓦和随主轴旋转的滑转子,导轴承瓦设置在轴承座上,轴承座设置在油箱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滞泵板和导瓦支撑环,所述粘滞泵板固定在导瓦支撑环的底部,粘滞泵板与滑转子的下平面相对应,所述导瓦支撑环上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的开口朝向滑转子一侧,集油腔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径向导油孔与集油腔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之间设置有喷油管,径向导油孔的上部与喷油管相连通,所述轴承座上开有排油口。
[0009]所述冷却器上部与导瓦支撑环之间设置有挡油圈。
[0010]所述集油腔的上部设置有迷宫密封。
[0011]所述径向导油孔的数量与导轴承瓦的数量相同。
[0012]所述排油口位于冷却器的上方。
[0013]所述油箱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油槽底盘。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本专利技术,粘滞泵板固定在导瓦支撑环的底部,导瓦支撑环上设置有集油腔,集油腔的开口朝向滑转子一侧,集油腔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径向导油孔与集油腔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之间设置有喷油管,径向导油孔的上部与喷油管相连通,轴承座上开有排油口,较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导轴承瓦间设置喷油管,滑转子下平面与粘滞泵板间相对运动形成间隙粘滞泵,利用粘滞泵原理循环润滑油,并在轴承座后端开排油口直接将润滑油引入冷却器,极大的缩短了润滑油路径,同时导轴承瓦润滑采用了直接喷射润滑的结构,有效提高了导轴承瓦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对油槽油雾的产生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0015]二、本专利技术,冷却器上部与导瓦支撑环之间设置有挡油圈,能够使润滑油充分冷却,利于提高导轴承瓦的冷却效果。
[0016]三、本专利技术,集油腔的上部设置有迷宫密封,具有良好的密封作用,能够有效防止粘滞泵压力不足导致瓦间供油不足。
[0017]四、本专利技术,径向导油孔的数量与导轴承瓦的数量相同,利于保障各导轴承瓦的冷却效果。
[0018]五、本专利技术,排油口位于冷却器的上方,能够将润滑油快速的引入冷却器,缩短润滑油循环路径,利于提高导轴承瓦的冷却效率。
[0019]六、本专利技术,油箱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油槽底盘,便于清洗维护和拆卸更换。
附图说明
[0020]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中标记:1、油箱,2、冷却器,3、轴承座,4、导轴承瓦,5、主轴,6、滑转子,7、粘滞泵
板,8、导瓦支撑环,9、集油腔,10、径向导油孔,11、喷油管,12、排油口,13、挡油圈,14、迷宫密封,15、油槽底盘。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包括油箱1、冷却器2、轴承座3、导轴承瓦4和随主轴5旋转的滑转子6,导轴承瓦4设置在轴承座3上,轴承座3设置在油箱1上,还包括粘滞泵板7和导瓦支撑环8,所述粘滞泵板7固定在导瓦支撑环8的底部,粘滞泵板7与滑转子6的下平面相对应,所述导瓦支撑环8上设置有集油腔9,集油腔9的开口朝向滑转子6一侧,集油腔9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10,径向导油孔10与集油腔9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4之间设置有喷油管11,径向导油孔10的上部与喷油管11相连通,所述轴承座3上开有排油口12。
[0022]本实施例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粘滞泵板7固定在导瓦支撑环8的底部,导瓦支撑环8上设置有集油腔9,集油腔9的开口朝向滑转子6一侧,集油腔9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10,径向导油孔10与集油腔9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4之间设置有喷油管11,径向导油孔10的上部与喷油管11相连通,轴承座3上开有排油口12,较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导轴承瓦4间设置喷油管11,滑转子6下平面与粘滞泵板7间相对运动形成间隙粘滞泵,利用粘滞泵原理循环润滑油,并在轴承座3后端开排油口12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轴承内循环结构,包括油箱(1)、冷却器(2)、轴承座(3)、导轴承瓦(4)和随主轴(5)旋转的滑转子(6),导轴承瓦(4)设置在轴承座(3)上,轴承座(3)设置在油箱(1)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粘滞泵板(7)和导瓦支撑环(8),所述粘滞泵板(7)固定在导瓦支撑环(8)的底部,粘滞泵板(7)与滑转子(6)的下平面相对应,所述导瓦支撑环(8)上设置有集油腔(9),集油腔(9)的开口朝向滑转子(6)一侧,集油腔(9)的外侧设有多个径向导油孔(10),径向导油孔(10)与集油腔(9)连通,相邻的两个导轴承瓦(4)之间设置有喷油管(11),径向导油孔(10)的上部与喷油管(11)相连通,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忠英王勇刘健俊向春德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