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8615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高压和低压隔离输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包括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只要通过增加变压器绕组的数量,搭配二极管和RCD吸收模块,实现电路的高压隔离输出,能够在不影响主路输出低压的情况下,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高压和低压隔离输出
,特别涉及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光伏发电。其中高电压输入,高电压稳定输出的光伏电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为了能够同时实现低压和高压的输出,需要在原本低压输出设计中额外增加一路高压输出隔离电路来同时实现低压和高压,例如使用升压芯片或升压变压器等,这样往往需要单独再设计一路电路,不利于成本优化和空间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能够在不影响主路输出低压的情况下,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初级绕组T1A、次级绕组T1B、电容C8、二极管D8、场效应管Q1和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初级绕组T1A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1的驱动端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控制芯片U1的电压端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阳极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阴极电连接,还包括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所述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所述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RCD吸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7和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二初级绕组T1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初级绕组T16的另一端电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稳压模块还包括电容C6,所述电容C6的一端与第二初级绕组T1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阴极电连接。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9和基准电压源芯片U2,所述电阻R3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一端、二极管D8的阴极和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电压参考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阴极与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阴极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阳极端电连接。
[0009]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初级绕组T1C、二极管D10和电容C10,所述第三初级绕组T1C的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0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阴极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电源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第三初级绕组T1C的另一端电连接且电
容C10的另一端和第三初级绕组T1C的另一端均接地。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1]本技术通过设置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只要通过增加变压器绕组的数量,搭配二极管和RCD吸收模块,实现电路的高压隔离输出,能够在不影响主路输出低压的情况下,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
附图说明
[0012]图1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14]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
[0015]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初级绕组T1A、次级绕组T1B、电容C8、二极管D8、场效应管Q1和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初级绕组T1A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1的驱动端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控制芯片U1的电压端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阳极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阴极电连接,还包括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所述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所述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
[0016]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通过设置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只要通过增加变压器绕组的数量,搭配二极管和RCD吸收模块,实现电路的高压隔离输出,能够在不影响主路输出低压的情况下,实现辅路的高压隔离输出。
[0018]进一步的,所述RCD吸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7和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二初级绕组T1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初级绕组T16的另一端电连接。
[0019]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由电阻R1、电阻R2、电容C7和二极管D7构成RCD吸收模块,这样可以抑制住每个稳压模块中的二极管在启动瞬间产生的尖峰电压。
[0020]进一步的,所述稳压模块还包括电容C6,所述电容C6的一端与第二初级绕组T1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6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6的阴极电连接。
[0021]从上述描述可知,电容C6起到储能滤波的作用。
[0022]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二极管D9和基准电压源芯片U2,所述电
阻R3的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一端、二极管D8的阴极和电阻R4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和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电压参考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9的阴极与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阴极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基准电压源芯片U2的阳极端电连接。
[0023]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初级绕组T1C、二极管D10和电容C10,所述第三初级绕组T1C的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0的阳极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0的阴极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和控制芯片U1的电源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第三初级绕组T1C的另一端电连接且电容C10的另一端和第三初级绕组T1C的另一端均接地。
[0024]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
[0025]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初级绕组T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低压输出电路,包括第一初级绕组T1A、次级绕组T1B、电容C8、二极管D8、场效应管Q1和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初级绕组T1A的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漏极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栅极与控制芯片U1的驱动端电连接,所述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控制芯片U1的电压端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阳极电连接,所述次级绕组T1B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8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8的阴极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个稳压模块,若干个所述稳压模块依次串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稳压模块并联有RCD吸收模块,所述稳压模块包括第二初级绕组T16和二极管D6,所述第二初级绕组T16与二极管D6相互串联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低压输出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RCD吸收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容C7和二极管D7,所述二极管D7的阳极与第二初级绕组T1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7的阴极分别与电阻R1的一端、电阻R2的一端和电容C7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容C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1的另一端、二极管D6的阳极和第二初级绕组T16的另一端电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锋林志斌陶绘绣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能瑞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