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83233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过流保护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1、稳压管ZD1、互感器T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一端电连接,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连接,互感器T2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开关输出端电连接,这样能够通过调节互感器T2的匝数比和电阻R4的电阻大小来调节采样信号,以达到调节输出过流的功能;通过电容C2、电容C3和三极管Q2调节开关电源的自恢复时间功能,从而实现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功能,以达到成本与功能的最大优化。以达到成本与功能的最大优化。以达到成本与功能的最大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过流保护电路
,特别涉及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实现对开关电源的保护功能控制也得到大家的重视,这样可以通过对开关电源的控制,以到达对产品的远程控制。在目前的开关电源中,小型化、高度低、低成本已成为发展趋势。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优化空间,需在原开关电源的线路上做优化,以最少的器件以达到功能的实现。部分传统的方案中过流保护是内置的,不可调节,而有些产品应用则需要特定的过流控制,传统方案只能在变压器匝比,感量及占空比方面进行改动,因此需要使用性能更好、更加昂贵的主功率器件或者牺牲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能够实现外置可调过流保护功能。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1、稳压管ZD1、互感器T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稳压管ZD1的阴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供电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稳压管ZD1的阳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开关输出端电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为PNP型三极管。
[0007]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使能脚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0008]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6、电容C4和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供电端电连接。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0]本方案通过设置互感器T2和电阻R4,这样能够通过调节互感器T2的匝数比和电阻R4的电阻大小来调节采样信号,以达到调节输出过流的功能;电阻R5和稳压管ZD1调节三极管Q1的导通阈值;通过电容C2、电容C3和三极管Q2调节开关电源的自恢复时间功能,从而实
现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功能,以达到成本与功能的最大优化。
附图说明
[0011]图1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13]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
[0014]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1、稳压管ZD1、互感器T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稳压管ZD1的阴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供电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稳压管ZD1的阳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开关输出端电连接。
[0015]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6]本方案通过设置互感器T2和电阻R4,这样能够通过调节互感器T2的匝数比和电阻R4的电阻大小来调节采样信号,以达到调节输出过流的功能;电阻R5和稳压管ZD1调节三极管Q1的导通阈值;通过电容C2、电容C3和三极管Q2调节开关电源的自恢复时间功能,从而实现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功能,以达到成本与功能的最大优化。
[0017]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为PNP型三极管。
[0018]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3的一端和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使能脚电压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
[0019]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设置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用以调节主控芯片U1的使能脚电压端的电压以适应不同的输入条件。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6、电容C4和二极管D2,所述二极管D2的阴极与电阻R6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供电端电连接。
[0021]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一为:
[0022]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包括电阻R4(电阻值为10kΩ)、电阻R5(电阻值为10kΩ)、电容C2(电容值为10nF)、电容C3(电容值为10nF)、二极管D1(型号为1N4148WT)、稳压管ZD1(型号为BZT52C2V4S)、互感器T2(为电流互感器,其匝数比为N
P
:N
S
=1:100)、三极管Q1(型号为FMMT591)和三极管Q2(型号为FMMT591),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稳压管ZD1的阴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阴极
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型号为MP6002)的供电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稳压管ZD1的阳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开关输出端电连接。
[0023]所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三极管Q2为PNP型三极管。
[0024]还包括电阻R1(电阻值为100kΩ)、电阻R2(电阻值为100kΩ)和电阻R3(电阻值为75kΩ),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置可调的过流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阻R4、电阻R5、电容C2、电容C3、二极管D1、稳压管ZD1、互感器T2、三极管Q1和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容C2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与稳压管ZD1的阴极和电容C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4的一端和二极管D1的阴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与外设的开关电源的主控芯片U1的供电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电容C2的一端、稳压管ZD1的阳极和电容C3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阳极与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初级绕组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互感器T2的次级绕组的一端与外设的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万锋叶汉源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能瑞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