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沙学院专利>正文

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332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3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涉及马达生产技术领域。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包括机架、第一组装模组和第二组装模组,第一组装模组中通过第一上料装置和第二上料装置分别实现壳体和前支架的上料,并将前支架和壳体完成组合得到第一组合件;第二组装模组中第一组合件通过转移装置转移至顶压装置,再由两个第三上料装置同步向顶压装置输送磁钢,顶压装置用于将两个磁钢从壳体远离前支架的一端顶入,以得到第二组合件,转移装置还用于将第二组合件转移至下料工位。由此,本申请公开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安装质量,提高了良品率。提高了良品率。提高了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


[0001]本申请涉及马达生产
,具体地,涉及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微小型马达通常包括前支架、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一对磁钢以及转子部分。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磁钢组装用工作台,磁钢组装用工作台包括送料装置和下压机构,在磁钢组装用工作台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人工手动先将一对磁钢放入送料装置中圆盘上设置的五个安放槽内,然后通过驱动马达驱动圆盘转动,以将需要压合的磁钢运送到下压机构的正下方从而进行压合。
[0003]由此可知,现有技术提供的磁钢组装用工作台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低,若用于磁钢与马达的外壳组装,则磁钢上料、外壳的上料以及压合后的下料都需要人工完成,工作的连贯性差,生产效率低。另外,在安装磁钢前需要先将前支架与外壳进行组装,再通过前支架对磁钢进行定位,由此在外壳上料时还需人工分辨外壳的放置方位,从而增大了人工劳动强度,由于人工肉眼观察存在疲劳性,所以容易出现摆放偏差,导致后续组装时出现产品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
[0005]为达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用于将前支架和磁钢与壳体进行装配,所述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包括:
[0006]机架,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组装工位、第二组装工位和下料工位;
[0007]第一组装模组,包括沿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机架的组装座、第一上料装置、第二上料装置和视觉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组装座位于所述第一组装工位,所述第一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壳体依次向所述视觉检测装置和所述组装座转移,所述视觉检测装置获取所述壳体当前沿自身周向的摆放角度,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上料装置校正所述壳体至预设摆放角度,所述第二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马达中的前支架转移至所述组装座上并与所述壳体组装成第一组合件;和
[0008]第二组装模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机架的顶压装置、转移装置和两个第三上料装置,其中,所述顶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组装工位,两个所述第三上料装置同步向所述顶压装置输送所述磁钢,所述转移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组合件转移至所述顶压装置,所述顶压装置用于将两个所述磁钢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前支架的一端顶入,以得到所述第二组合件,所述转移装置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组合件转移至所述下料工位。
[0009]为达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马达生产线,包括下料机械手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所述下料机械手设置于所述机架,用于抓取所述第
二组合件并转移至下一工序。
[001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001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及马达生产线,其中,马达自动组装设备通过第一上料装置和第二上料装置分别实现壳体和前支架的上料,并将前支架和壳体完成组合得到第一组合件。第一组合件通过转移装置转移至顶压装置,再由两个第三上料装置同步向顶压装置输送磁钢,顶压装置用于将两个磁钢从壳体远离前支架的一端顶入,以得到第二组合件,转移装置还用于将第二组合件转移至下料工位。由此本申请保护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实现了壳体、前支架以及磁钢的自动上料、组装和下料,整个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自动化程度高,极大地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视觉检测装置的检测,确保壳体摆放角度复合预设要求,使得后续安装质量有保证,提高了良品率。
[0012]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3]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0014]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中前支架、壳体及磁钢的分解示意图;
[0015]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的俯视图;
[0016]图3示出了图2所示马达自动组装设备未显示第二上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示出了图3所示马达自动组装设备中第一组装模组的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示出了图4所示第一组装模组中上料输送机构、导向机构及限高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9]图6示出了图4所示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0]图7示出了图4所示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8示出了图3所示马达自动组装设备中第二组装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9示出了图8所示第二组装模组中夹取输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示出了图8所示第二组装模组中上料转移机构和顶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1示出了图10所示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5]图12示出了图8所示第二组装模组中第三上料装置和顶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3示出了图3所示马达自动组装设备中下料机械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前支架;20、壳体;30、磁钢;
[0029]100、机架;110、第一组装工位;120、第二组装工位;130、下料工位;
[0030]200、第一上料装置;210、上料输送机构;211、输送架;212、输送带;2120、进料部;2121、出料部;213、围框;220、导向机构;221、第一挡条;222、第二挡条;223、导向驱动组件;230、第一上料机械手;231、第一立架;232、第一上料驱动组件;233、第二上料驱动组件;234、第三上料驱动组件;235、第一气动夹爪;240、限高机构;
[0031]300、视觉检测装置;310、检测架;320、反射镜组件;330、检测相机;340、补光组件;
[0032]400、组装座;410、组装架;420、组装驱动组件;430、组装定位座;440、滑轨;450、滑座;
[0033]500、第二上料装置;510、振动上料组件;520、第四上料机械手;
[0034]600、转移装置;610、夹取输送机构;611、直线驱动组件;612、举升驱动组件;6120、举升底座;6121、举升驱动件;6122、安装板;6123、导向柱;613、输送夹组件;620、上料转移机构;621、第二上料机械手;6210、第二立架;6211、第四上料驱动组件;6212、第五上料驱动组件;622、抓取组件;6220、夹爪;6221、限位凸块;
[0035]700、顶压装置;710、顶压座;720、顶升机构;730、导料机构;731、导料座;7310、导料槽;732、推块组件;733、推料驱动组件;
[0036]800、第三上料装置;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达自动组装设备,用于将前支架(10)和磁钢(30)与壳体(20)进行装配,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包括:机架(100),包括沿第一方向(x)设置的第一组装工位(110)、第二组装工位(120)和下料工位(130);第一组装模组,包括沿第二方向(y)设置于所述机架(100)的组装座(400)、第一上料装置(200)、第二上料装置(500)和视觉检测装置(300),其中,所述组装座(400)位于所述第一组装工位(110),所述第一上料装置(200)用于将所述壳体(20)依次向所述视觉检测装置(300)和所述组装座(400)转移,所述视觉检测装置(300)获取所述壳体(20)当前沿自身周向的摆放角度,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上料装置(200)校正所述壳体(20)至预设摆放角度,所述第二上料装置(500)用于将所述马达中的前支架(10)转移至所述组装座(400)上并与所述壳体(20)组装成第一组合件;和第二组装模组,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y)设置于所述机架(100)的顶压装置(700)、转移装置(600)和两个第三上料装置(800),其中,所述顶压装置(700)设置于所述第二组装工位(120),两个所述第三上料装置(800)同步向所述顶压装置(700)输送所述磁钢(30),所述转移装置(600)用于将所述第一组合件转移至所述顶压装置(700),所述顶压装置(700)用于将两个所述磁钢(30)从所述壳体(20)远离所述前支架(10)的一端顶入,以得到所述第二组合件,所述转移装置(600)还用于将所述第二组合件转移至所述下料工位(13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料装置(200)包括:上料输送机构(21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所述上料输送机构(210)包括输送带(212),所述输送带(212)沿所述第二方向(y)具有进料部(2120)和出料部(2121),所述出料部(2121)朝向所述第一组装工位(110),所述进料部(2120)用于所述壳体(20)上料;导向机构(220),设置于所述上料输送机构(210),所述导向机构(220)使所述输送带(212)从所述进料部(2120)至所述出料部(2121)的输送面的宽度逐渐缩小至与所述壳体(20)的外径尺寸相适配;和第一上料机械手(23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所述第一上料机械手(230)用于抓取所述上料输送机构(210)输送来的所述壳体(20)依次向所述视觉检测装置(300)和所述组装座(400)转移,并且所述第一上料机械手(230)还用于驱动所述壳体(20)绕自身的轴线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视觉检测装置(300)用于对所述壳体(20)朝下的一端进行检测,其中,所述视觉检测装置(300)包括:检测架(31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反射镜组件(320),设置于所述检测架(310),所述反射镜组件(320)具有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
;检测相机(330),设置于所述检测架(310),所述检测相机(330)的拍摄端沿所述第一方向(x)或所述第二方向(y)朝向所述反射面;和补光组件(340),设置于所述检测架(310),且所述补光组件(340)沿第三方向(z)位于所述反射镜组件(320)的上方;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并且所述第
三方向(z)垂直于所述机架(100)的上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装置(600)包括:夹取输送机构(61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和上料转移机构(620),设置于所述机架(100)且介于所述夹取输送机构(610)与所述顶压装置(700)之间;其中,所述夹取输送机构(6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锟张高峰付卓刘驰程立志杨兴发满先锋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