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370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包括张力辊、张力计、测厚仪、测速仪、板形辊、夹送辊、飞剪、转向辊、卷取机和轧机。所述的轧机为五机架连轧机,所述的五机架连轧机为五个单机架轧机窜连而成,所述的单机架轧机为六辊轧机,所述的六辊轧机为机架内配置有六个轧辊,所述的六个轧辊分上下各三支对称配置,所述的上三支轧辊自下而上分别为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所述的下三支轧辊自上而下分别为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所述的上下中间辊具有窜辊功能,所述的上下工作辊具有特殊辊面轮廓。殊辊面轮廓。殊辊面轮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
,尤其是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按照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用途,其在高速冲压和叠片加工的使用性能,决定了同板差是无取向硅钢产品的关键质量指标。从市场客户反映的情况来看,通卷带钢上的高精度同板差对于客户尤其是高端客户是非常重要的质量要求,也是硅钢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制造电机铁芯时其单片即使有微小的厚度差,叠片后累积厚度差可能大到超出允许范围,同时会造成产品导磁性能不良,直接影响叠片后铁芯的性能乃至整个产品的发热和工作效率。目前市场上要求无取向硅钢的同板差≤10μm,实际产品在距边部10mm位置、同板差小于10μm的合格率仅为57%,不能完全满足客户对硅钢产品高质量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具有控制同板差精度高、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加工成本低的特点。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包括张力辊、张力计、测厚仪、测速仪、板形辊、夹送辊、飞剪、转向辊、卷取机、轧机,所述的轧机为五机架连轧机,所述的五机架连轧机为五个单机架轧机窜连而成,所述的单机架轧机为六辊轧机,所述的六辊轧机为机架内配置有六个轧辊,所述的六个轧辊分上下各三支对称配置,所述的上三支轧辊自下而上分别为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所述的下三支轧辊自上而下分别为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所述的上下中间辊具有窜辊功能,所述的上下工作辊具有特殊辊面轮廓,所述的辊面轮廓不随着带钢宽度、厚度的变化而变化。
[0005]本技术提供的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0006]进一步,所述的张力辊、轧机和卷取机之间建立有张力。
[0007]进一步,所述的张力计分布在入口、出口和机架间,监控带钢的张力值。
[0008]进一步,所述的测厚仪分布在1#机架入口、1#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厚度值。
[0009]进一步,所述的测速仪分布在1#机架出口、4#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速度值。
[0010]进一步,所述的板形辊位于5#机架的出口,监控带钢的板形。
[0011]进一步,所述的夹送辊位于5#机架的出口,分切时夹持带钢并提供5#机架至夹送辊之间的张力。
[0012]进一步,所述的飞剪位于夹送辊之后,根据设定分切带钢。
[0013]进一步,所述的卷取机提供成品带钢的卷取。
[0014]进一步,所述的中间辊窜辊量为10

60mm。
[0015]进一步,所述的辊面轮廓为八次方曲线轮廓。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结合具体技术手段来说有如下几点:
[0017]1.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在六辊轧机平辊的基础上设置工作辊辊面轮廓、调整中间辊窜辊量,并根据成品断面形状选择投用机架数,轧辊备辊单一,备辊数量少,实现方便经济。
[0018]2.本专利技术创造考虑轧辊的挠曲变形和承载辊缝形状,反向推算工作辊辊面轮廓,借助现代化的软件工具实现,并根据磨削过程中辊面轮廓实现程度进行优化调整,制作方便,辊面轮廓命中率高,对生产造成影响小。
[0019]3.本专利技术创造考虑工作辊为平滑辊面轮廓,窜辊值本身不需要随着成品的宽度和厚度变化而变化,窜辊敏感性小,生产稳定性高,有利于减少冷轧无取向硅钢的同板差的波动。
[0020]4.本专利技术创造考虑同板差与原料有关,按照等比例凸度要求,选择原料凸度10

40μm、楔形≤25μm,原料质量要求低,热轧实现方便,有利于生产降本。
[0021]5.本专利技术创造轧辊磨损低,辊面轮廓保持度高,易于实现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冷轧无取向硅钢的产量和效益。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的主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的轧辊布置主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的工作辊辊面轮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张力辊 2、张力计 3、测厚仪 4、测速仪 5、板形辊 6、夹送辊 7、飞剪8、转向辊 9、卷取机 10、轧机 11、工作辊 12、中间辊 13、支撑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7]如图1

3所示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包括张力辊(1)、张力计(2)、测厚仪(3)、测速仪(4)、板形辊(5)、夹送辊(6)、飞剪(7)、转向辊(8)、卷取机(9)、轧机(10)。所述的张力辊(1)、轧机(10)和卷取机(9)之间建立有张力,张力分配依次为38MPa、92MPa、108MPa、120MPa、120MPa、42MPa。所述的张力计(2)分布在入口、出口和机架间,监控带钢的张力值。所述的测厚仪(3)分布在1#机架入口、1#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厚度值。所述的测速仪(4)分布在1#机架出口、4#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速度值。所述的板形辊(5)位于5#机架的出口,监控带钢的板形。所述的夹送辊(6)位于5#机架的出口,分切时夹持带钢并提供5#机架至夹送辊之间的张力。所述的飞剪(7)位于夹送辊(6)之后,根据设定分切带钢。所述的卷取机(9)提供成品带钢的卷取。所述的中间辊(12)窜辊量为10

60mm。所述的工作辊辊面轮廓(图3)为八次方曲线,y=1.120000E

03*x^1+

2.372830E

06*x^2+2.347560E

09*x^3+

7.015260E

13*x^4+

7.785560E

16*x^5+
9.581740E

19*x^6+

4.372760E

22*x^7+7.052810E

26*x^8,x为辊身长度,y为半径高度。
[0028]本技术实施时,实施要点如下:
[0029]1.本专利技术创造采用在六辊轧机平辊的基础上设置工作辊辊面轮廓、调整中间辊窜辊量,并根据成品断面形状选择投用机架数,轧辊备辊单一,备辊数量少,实现方便经济。
[0030]2.本专利技术创造考虑轧辊的挠曲变形和承载辊缝形状,反向推算工作辊辊面轮廓,借助现代化的软件工具实现,并根据磨削过程中辊面轮廓实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张力辊(1)、张力计(2)、测厚仪(3)、测速仪(4)、板形辊(5)、夹送辊(6)、飞剪(7)、转向辊(8)、卷取机(9)、轧机(10);所述的轧机(10)为五机架连轧机,所述的五机架连轧机为五个单机架轧机窜连而成,所述的单机架轧机为六辊轧机,所述的六辊轧机为机架内配置有六个轧辊,所述的六个轧辊分上下各三支对称配置,所述的上三支轧辊自下而上分别为工作辊(11)、中间辊(12)和支撑辊(13),所述的下三支轧辊自上而下分别为工作辊、中间辊和支撑辊,所述的上下中间辊具有窜辊功能,所述的上下工作辊具有辊面轮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辊(1)、轧机(10)和卷取机(9)之间建立有张力,张力分配依次为38MPa、92MPa、108MPa、120MPa、120MPa、42MPa。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张力计(2)分布在入口、出口和机架间,监控带钢的张力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厚仪(3)分布在1#机架入口、1#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厚度值。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测速仪(4)分布在1#机架出口、4#机架出口和5#机架出口,监控带钢的速度值。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控制冷轧无取向硅钢同板差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板形辊(5)位于5#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战锋商存亮戚新军崔占利孟晓涛王艳艳高艳王香彬田海涛焦政华闫书伟琚艳军朱艳娥
申请(专利权)人:安钢集团冷轧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