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低损耗外转子混合磁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7999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介绍了一种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低损耗外转子混合磁轴承,由转子导磁环(1)和定子(2)组成。所述转子导磁环(1)由转子铁心(11)套装在外导磁环(12)内腔构成;定子(2)由定子盘(23)、上导磁盖板(21)、下导磁盖板(24)、八个电磁线圈(22)和定子安装轴(25)组成,其中电磁线圈(22)水平放置并分别以上导磁盖板(21)和下导磁盖板(24)为线圈铁心置于定子盘(23)的上、下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电磁线圈水平放置,以导磁盖板为线圈铁心,与磁极在结构上分开,加工和装配更方便,并使磁极可充分利用圆周面积增大承载力。此外,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结构更为紧凑,可有效降低磁轴承的轴向高度,减少磁轴承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磁悬浮轴承,特别是一种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低 损耗外转子混合磁轴承,可以作为旋转部件的无接触支撑,特别是卫星姿态控 制磁悬浮飞轮、储能飞轮的无接触支撑。
技术介绍
主动磁轴承的损耗是一个重要的综合指标,直接影响到磁轴承的应用。主 动磁轴承可分为电磁轴承和永磁偏置加电磁控制的混合磁轴承,前者必须在电 磁线圈中设定偏置电流来给磁轴承提供工作点,因此控制电流大,功耗大;永 磁偏置加电磁控制的混合磁轴承,永磁体提供了磁路的主要磁通和偏置工作点 磁场,电磁线圈提供磁路的调节磁通,按一定控制律使转子处于平衡位置,因 而可以显著减小控制电流,降低功耗,因而特别适合于对功耗要求高的空间用 飞轮等应用场合。但目前的永磁偏置径向混合磁轴承采用的磁极结构,线圈铁 心与工作磁极采用一体结构,磁极在圆周方向是彼此分割开的,因此,其径向 磁场沿圆周方向是交替变化的,导致转子在高速旋转时,通过转子铁心圆周面 的磁通按转速的N倍频(N等于磁极数)周期性变化,由此带来的涡流损耗不可 忽略,而转子铁心的叠片结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涡流损耗。尽管进一步减 小转子铁心的叠片厚度可以显著降低涡流损耗,但会带来磁轴承的支撑强度问 题。因此,对高速飞轮转子,目前的混合磁轴承还存在明显的技术缺点 一方 面,转子铁心的涡流将产生明显的阻滞力矩,在姿态控制用磁悬浮飞轮等航天 应用场合,将会显著增加驱动电机的功耗,并影响卫星姿态控制的稳定度和精 度;另一方面,为降低风阻损耗,高速转子要封闭在高真空的壳体内,这时的 涡流损耗还将带来转子散热设计的困难。此外,目前的混合磁轴承线圈铁心与 工作磁极采用一体结构,还存在结构复杂,不能充分利用磁极的圆周面积等缺 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采用水平线 圈径向均匀磁极低损耗永磁偏置外转子混合磁轴承,将磁轴承通常相互分割开 的磁极在外边缘相连为一整体圆环,当转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工作气隙的径向 永磁偏置磁场在整个圆周面上是均匀的,从源头上将转子运行时的涡流损耗和 阻滞力矩降低到最低程度;线圈铁心与工作磁极采用分体结构,加工和装配更方便,并使磁极可以充分利用圆周面积,增大其最大承载力。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参见图1 4所示, 一种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 低损耗外转子混合磁轴承,其技术特点在于,它由转子导磁环1和定子2组成。 所述转子导磁环1套在定子2上构成外转子。该转子导磁环1由外导磁环12和 转子铁心11构成,其中转子铁心11同轴线套装在外导磁环12的内腔;所述定 子2山定子盘23、上导磁盖板21、下导磁盖板24、八个电磁线圈22和定子安 装轴25组成。其中所述上导磁盖板21、定子盘23、下导磁盖板24通过四个连 接杆26依次连接并套装在定子安装轴25上。所述电磁线圈22水平放置并分别 以上导磁盖板21和下导磁盖板24为线圈铁心置于定子盘23的上、下两侧。上 述定子2的定子盘23由上导磁极板231、下导磁极板232、永磁体233和磁柱 安装盘234组成。其中上导磁极板231、磁柱安装盘234、下导磁极板232依次 层叠,永磁体233嵌入磁柱安装盘234内;上述定子2的定子盘23的外环面与 上述转子导磁环1的转子铁心11的内环面之间具有间隙即工作气隙3;上述永 磁体233、上导磁极板231、下导磁极板232与上述转子导磁环l和气隙3构成 永磁磁路7;上述电磁线圈22、上导磁盖板21、上导磁极板231、气隙3、转子 导磁环l、下导磁极板232和下导磁盖板24构成电磁磁路6。该永磁磁路7,除 了为本专利技术的磁轴承提供工作点外,还提供转子轴向运动的被动稳定控制以及 转子绕X轴和Y轴转动的被动稳定。如上述本专利技术的磁轴承的定子盘23的中间部分是磁柱安装盘234以及一组 按磁极位置均匀分布的圆形或扇形柱状永磁体。该永磁体沿轴向同向充磁。永 磁体上下两端是结构对称的导磁极板即上导磁极板231与下导磁极板232。每块 导磁极板均匀分割成对称的四磁极结构。上述导磁盖板即上导磁盖板21与下导 磁盖板24如图2所示呈十字形,与上述导磁极板对应的十字形导磁盖板通过连 接杆层叠连接。十字型导磁盖板的四个分支对应四个磁极,矩形电磁线圈22呈 水平状态放置,并套装在上述十字形导磁盖板的对应分支上,且以此作为线圈 铁心,其磁极板平面与导磁盖板平面平行。在磁极板外缘,相邻磁极之间通过 小截面积的导磁体连成一体,四个磁极在外缘处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圆环。因此, 当转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工作气隙的径向永磁偏置磁场在整个圆周面上是均匀 的。因此,径向永磁磁通在转子铁心上产生的涡流损耗降低到最低程度。本发 明采用叠片结构转子铁心,用来进一步降低转子偏离平衡位置时永磁磁通扰动 和线圈控制磁通变化带来的磁轴承转子铁心的涡流损耗。本专利技术可以设计为径向两轴主动控制混合磁轴承,也可以设计为径向四轴 主动控制混合磁轴承,参见图5,就是说,可以设计为多个本专利技术产品的组合形 式以供应不同的需求。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永磁体为外转子和内定子之间的径向工作气隙提供 偏置磁通,产生磁轴承静态悬浮所需的径向力。当左右两侧气隙相等时,相对 的两磁极产生的径向力相互抵消,转子处于平衡位置,当转子向左有径向位移 时,左侧气隙减小,因而左侧永磁磁通增加而吸力变大,同时右侧气隙变大, 右侧永磁磁通减少而吸力变小,结果会使转子继续朝左侧方向移动。为了克服 这种不平衡,电磁线圈产生电磁磁通与永磁偏置磁通叠加,起到削弱左侧气隙 磁通、加强右侧气隙磁通的作用,从而产生控制力把转子拉回平衡位置。当转子在轴向有位移时,由于转子和定子之间的磁力线扭曲而产生使轴向稳定的恢复力,使转子在轴向获得被动悬浮。当转子绕X/Y轴转动时,在X/Y 轴两边的转子铁心相对定子磁极在轴向产生相反方向的位移,其轴向力形成一 个恢复力矩,使转子绕X/Y轴转动方向获得被动稳定。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铁心与工作磁极采用分体结构,将磁轴承通常相互分割开的 磁极在外边缘处相连成一整体圆环,由于永磁体在轴向同向充磁,永磁体产生 的磁通在磁极外缘按径向方向经工作气间隙进出转子铁心。因此,当转子处于 平衡位置时,工作气隙的径向永磁磁通在整个圆周面上是均匀的,因而将转子 运行时的涡流损耗和阻滞力矩降低到最低程度。电磁线圈产生的磁通在磁极外 缘按径向方向经工作气间隙进出转子铁心的同时,还有一小部分电磁磁通沿周 向经导磁极板边缘连接部分进入相邻磁极,由于连接处截面积较小,因此即便 较小的磁通也产生大的磁通密度,使磁极边缘连接部分的周向磁路饱和,这样, 可以保证各磁极的电磁控制磁路耦合效应很小,不会对控制特性产生影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采用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结构,将传统的相互分割开的磁轴承的磁极在外边缘连成一个整体的 圆环。当转子处于平衡位置时,工作气隙的径向永磁磁通在整个圆周面上是均匀的,从源头上将转子运行时的涡流损耗和阻滞力矩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本发 明将电磁线圈水平放置,以导磁盖板为线圈铁心,与磁极在结构上分开,加工 和装配更方便,并使磁极可以充分利用圆周面积,增大其最大承载力。此外, 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结构更为紧凑,可以有效降低磁轴承的轴向高度,达到 减少磁轴承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平线圈径向均匀磁极低损耗外转子混合磁轴承,其特征在于,它由转子导磁环(1)和定子(2)组成,所述转子导磁环(1)套在定子(2)上,该转子导磁环(1)由外导磁环(12)和转子铁心(11)构成,其中转子铁心(11)同轴线套装在外导磁环(12)的内腔;所述定子(2)由定子盘(23)、上导磁盖板(21)、下导磁盖板(24)、八个电磁线圈(22)和定子安装轴(25)组成,其中所述上导磁盖板(21)、定子盘(23)、下导磁盖板(24)通过四个连接杆(26)依次连接并套装在定子安装轴(25)上,所述电磁线圈(22)水平放置并分别以上导磁盖板(21)和下导磁盖板(24)为线圈铁心置于定子盘(23)的上、下两侧,上述定子(2)的定子盘(23)由上导磁极板(231)、下导磁极板(232)、永磁体(233)和磁柱安装盘(234)组成,其中上导磁极板(231)、磁柱安装盘(234)、下导磁极板(232)依次层叠,永磁体(233)嵌入磁柱安装盘(234)内;上述定子(2)的定子盘(23)的外环面与上述转子导磁环(1)的转子铁心(11)的内环面之间具有工作气隙(3);上述永磁体(233)、上导磁极板(231)、下导磁极板(232)与上述转子导磁环(1)和气隙(3)构成永磁磁路(7);上述电磁线圈(22)、上导磁盖板(21)、上导磁极板(231)、气隙(3)、转子导磁环(1)、下导磁极板(232)和下导磁盖板(24)构成电磁磁路(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昆张育林肖凯单小强陈小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