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好的电致变色溶液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5787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稳定好的电致变色溶液及其应用,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紫精化合物1~15mmol/L、对电极材料1~15mmol/L、电解质5~15mmol/L、双酰胺类化合物5~50mmol/L;所述紫精化合物选自结构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选自酰胺基或羧基,1≤n≤12;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选自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m≤6。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体系中的双酰胺类化合物能与酰胺基或羧基取代的紫精化合物分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带有两重氢键的分子间氢键,从而在空间上固定所述紫精化合物分子,使得两个分子的联吡啶单元面对面的接触机率降低,有效抑制自由基二聚体的生成,提高电致变色溶液的稳定性,从而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循环使用次数增加。而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循环使用次数增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好的电致变色溶液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分子诊断
,具体涉及一种稳定好的电致变色溶液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电致变色材料分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小分子变色材料的典型代表就是紫精类化合物,其在氧化还原过程中会出现颜色变换,所以又属于氧化还原型化合物。一般情况下,中性态紫罗精类化合物由于自身结构特殊性,分子内部电子迁移受到禁阻,因此颜色较浅。随着施加电位的提高,中性态结构逐渐向部分氧化态转变,最终生成稳定的二价阳离子形式,该状态下呈现无色。由于分子间存在强烈的光电转移,使得单价阳离子颜色最深。电致变色材料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使材料的颜色发生变化。
[0003]用电致变色材料做成的器件称为电致变色器件,电致变色层是电致变色器件的核心层,也是变色反应的发生层。紫精分子的核心变色物种阳离子自由基在器件变色过程中会在器件的电极表面集结,易形成自由基二聚体,导致紫精电致变色器件的稳定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稳定性好的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可以在空间上固定紫精化合物分子,提高器件的循环稳定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紫精化合物1~15mmol/L、对电极材料1~15mmol/L、电解质5~15mmol/L、双酰胺类化合物5~50mmol/L;
[0007]所述紫精化合物选自下述结构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08][0009]其中,R选自酰胺基或羧基,1≤n≤12;
[0010]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选自下述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
[0011][0012]其中,1≤m≤6。
[0013]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紫精化合物5~12mmol/L、电致变色还原化合物5~12mmol/L、电解质7~15mmol/L、双酰胺类化合物20~
50mmol/L。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紫精化合物和双酰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4。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紫精化合物选自1,1'

双(2

氨基
‑2‑
氧乙基)

联吡啶盐、1,1'

双(3

氨基
‑3‑
氧丙基)

联吡啶盐,1,1'

双(羧甲基)

盐4,4'

联吡啶盐,1,1'

双(羧乙基)

盐4,4'

联吡啶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选自丙二酰胺、丁二酰胺、戊二酰胺、己二酰胺、庚二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还原化合物选自二茂铁和苯醌类小分子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解质选自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六氟磷酸铵、高氯酸锂、四氟磷酸锂、六氟磷酸锂、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中的一种或几种;和/或,所述电致变色溶液的溶剂选自碳酸丙烯酯、丁内酯、2

乙酰基丁内酯、γ

戊内酯、碳酸乙烯酯、环丁砜、3

甲基环丁砜、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戊二腈、2

甲基戊二腈、3

羟基丙腈、四乙二醇二甲醚、二甲基亚砜、乙氧基乙醇和环戊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在制备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器,所述电致变色器的制备原料包含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器包含第一FTO导电玻璃和第二FTO导电玻璃,所述第一FTO导电玻璃和第二FTO导电玻璃之间通过胶封形成密封腔室,所述密封腔室内填充有如上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以酰胺基或羧基取代的紫精化合物作为电致变色分子,复配两个酰胺基位于末端的双酰胺类化合物和其他合适的组分。所述电致变色溶液体系中的双酰胺类化合物能与酰胺基或羧基取代的紫精化合物分子形成比较稳定的带有两重氢键的分子间氢键,从而在空间上固定所述紫精化合物分子,使得两个分子的联吡啶单元面对面的接触机率降低,有效抑制自由基二聚体的生成,提高电致变色溶液的稳定性,从而使电致变色器件的循环使用次数增加。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专利技术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实施例中所用到的各种常用化学试剂,均为市售产品。
[0024]除非另有定义,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
[0026]在本专利技术中提及的“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
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00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8]实施例1
[002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0.1mmol 1,1'

双(2

氨基
‑2‑
氧乙基)

联吡啶盐,0.1mmol二茂铁,0.1mmol四丁基溴化铵,10ml碳酸烯丙酯,0.4mmol丙二酰胺。
[0030]实施例2
[003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0.12mmol 1,1'

双(3

氨基
‑3‑
氧丙基)

联吡啶盐,0.12mmol二茂铁,0.1mmol六氟磷酸锂,10ml二甲基乙酰胺,0.5mmol丁二酰胺。
[0032]实施例3
[003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溶液,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0.09mmol 1,1'

双(羧甲基)

盐4,4'

联吡啶盐,0.09mmol二茂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紫精化合物1~15mmol/L、对电极材料1~15mmol/L、电解质5~15mmol/L、双酰胺类化合物5~50mmol/L;所述紫精化合物选自下述结构式1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R选自酰胺基或羧基,1≤n≤12;所述双酰胺类化合物选自下述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其中,1≤m≤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溶液包含以下浓度的组分:紫精化合物5~12mmol/L、电致变色还原化合物5~12mmol/L、电解质7~15mmol/L、双酰胺类化合物20~50mmol/L。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紫精化合物和双酰胺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溶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紫精化合物选自1,1'

双(2

氨基
‑2‑
氧乙基)

联吡啶盐、1,1'

双(3

氨基
‑3‑
氧丙基)

联吡啶盐,1,1'

双(羧甲基)

盐4,4'

联吡啶盐,1,1'

双(羧乙基)

盐4,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欢曾西平喻东旭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科创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