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0441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19
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砖层、找平层、砂滤层、土工布、贮水层、基层、主排水管道;贮水层的排水管与基层内预埋主排水管道连接;砂滤层铺装于贮水层上层,砂滤层和贮水层被土工布隔开;找平层和透水砖层依次铺装于砂滤层上层;在砂滤层加入了吸水纤维束,加速了下渗水的聚集和渗透速度,提高了集水和排水效率;创新性增加了贮水层,能够在水量较小时实现贮水功能,同时设置了虹吸结构,在排水量较大时,能够快速排出贮水箱内存水,避免出现积水。水。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施工
,涉及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市内地下水位降低,使得降水对含水层的自然垂直补给减少,还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等等。考虑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其中建设海绵人行道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中国专利CN202211442110.4公开了一种市政海绵道路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现了基础单一的预制砖与局部预制砖紧密连接,并提高竖向的承载力;在人行道的砖块上使用玻璃纤维,极大增强预制砖的抗压、抗剪、抗拉性,提高道路整体的承载力,避免破坏,同时使人行道更好的行驶其功能。
[0003]通过对已有技术方案的调研发现,现有技术方案能较好解决市政道路的排水问题,但排水速度有限;同时还发现,现有技术方案无法兼顾道路的少量蓄水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兼顾海绵道路快速排水和少量蓄水需求的铺装结构以及该种结构所需的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砖层、找平层、砂滤层、土工布、贮水层、基层、主排水管道;所述贮水层通过其内部贮水箱的排水管与设置于基层内的主排水管道连接;单元面积的所述贮水层包括支撑架、集水板、连接管和贮水箱,若干个所述集水板铺设在支撑架内,每个所述集水板上表面设有透水孔一和水流坡道,所述贮水箱对应设置于每个集水板的下方,包括入水口、排水孔和排水管,入水口通过连接管连接于集水板透水孔一的下表面;所述贮水箱内部设有虹吸结构,虹吸腔体下端加工有排水孔;排水管上部伸入虹吸腔体内,上端开口高于排水孔且低于腔体上表面;所述排水管下端与主排水管道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砖层由透水砖铺成,透水砖上表面有矩形聚水槽,聚水槽交点有透水孔二。
[0006]进一步地,所述透水砖层透水系数不小于0.2(15℃,mm/s),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抗折强度不小于5MPa。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找平层采用天然砂铺成,渗透系数大于5.8
×
10
‑5m/s。
[0008]进一步地,所述砂滤层采用粉质壤土铺成,渗透系数大于1.9
×
10
‑6m/s。
[0009]进一步地,所述基层采用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铺成。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主排水管道采用HDPE波纹管。
[0011]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准备材料;S2:铺设基层至不小于30cm,将主排水管道上方管接头进行堵塞防护后,管接头朝上放入主排水管道,然后继续铺至不小于80cm,基层铺设完成后压实;S3:将贮水箱出水口连接到主排水管道管接头处,并在贮水箱下方垫入石灰工业废渣稳定土;将支撑架稳定放置在基层上;S4:将连接管与集水板连接好,然后安装在贮水箱上方入水口处;调节支撑架高度直到稳定支撑集水板下表面,固定支撑架根部;S5:将土工布铺设在集水板上表面;S6:在土工布和贮水层上方铺设砂滤层至不小于30cm,铺设过程中在砂滤层内埋入吸水纤维束,吸水纤维束下端需露出至集水板的透水孔处;S7:压实砂滤层后,铺设找平层,并对找平层进行找平;使用夯土机对找平层进行压实整平S8:铺设透水砖层,使用橡皮锤对砖进行辅助铺设。
[0012]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在砂滤层加入了吸水纤维束,加速了下渗水的聚集和渗透速度,提高了集水和排水效率;通过在砂滤层和基层之间设置贮水层,实现了在水量较小时的贮水功能,同时设置了虹吸结构,在排水量较大时,能够快速排出贮水箱内存水,避免出现积水。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三维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顶侧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专利技术贮水层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专利技术贮水层左侧示意图。
[0018]图6为本专利技术贮水层轴测示意图。
[0019]图7为本专利技术贮水层截面示意图。
[0020]图8为本专利技术贮水箱截面示意图。
[0021]附图标号:1

透水砖层;2

找平层;3

砂滤层;4

土工布;5

贮水层;6

基层;7

主排水管道;501

支撑架;502

集水板;503

连接管;504

贮水箱;5041

入水口;5042

排水孔;5043

排水管。
实施方式
[0022]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
ꢀ“
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实施例
[0024]如图1至图3,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以及铺装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砖层1、找平层2、砂滤层3、土工布(4)、贮水层5、基层6和主排水管道7;所述贮水层5的通过其内部贮水箱504的排水管5043与设置于基层6内的主排水管道7连接;;砂滤层3铺装于贮水层5上层,砂滤层3和贮水层5被土工布4隔开;找平层2和透水砖层1依次铺装于砂滤层3上层;如图4至图8,本实施例中,单位面积的贮水层5大小为80cm*120cm,包括支撑架501、集水板502、连接管503、贮水箱504;6个集水板(502)呈两排、三列铺设在支撑架(501)内;每个集水板(502)大小为40cm*40cm,上表面设有透水孔一和水流坡道,水流坡道将各个透水孔一连接,水流坡道的最高点设置在每两个透水孔一的中点位置;贮水箱(504)大小与集水板(502)相同,对应设置于每个集水板(502)的下方;贮水箱504的入水口5041通过连接管503连接于集水板502透水孔一处下表面,渗透至贮水层5的水流通过水流坡道和透水孔一流入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依次包括:透水砖层(1)、找平层(2)、砂滤层(3)、土工布(4)、贮水层(5)、基层(6)和主排水管道(7);所述贮水层(5)的通过其内部贮水箱(504)的排水管(5043)与设置于基层(6)内的主排水管道(7)连接;单元面积的所述贮水层(5)包括支撑架(501)、集水板(502)、连接管(503)和贮水箱(504),若干个所述集水板(502)铺设在支撑架(501)内,每个所述集水板(502)上表面设有透水孔一和水流坡道,所述贮水箱(504)对应设置于每个集水板(502)的下方,包括入水口(5041)、排水孔(5042)和排水管(5043),入水口(5041)通过连接管(503)连接于集水板(502)透水孔一的下表面;所述贮水箱(504)内部设有虹吸结构,虹吸腔体下端加工有排水孔(5042);排水管(5043)上部伸入虹吸腔体内,上端开口高于排水孔(5042)且低于腔体上表面;所述排水管(5043)下端与主排水管道(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层(1)由透水砖铺成,透水砖上表面有矩形聚水槽,聚水槽交点有透水孔二。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砖层(1)透水系数不小于0.2(15℃,mm/s),抗压强度不小于40MPa,抗折强度不小于5MPa。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市政用海绵型道路铺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找平层(2)采用天然砂铺成,渗透系数大于5.8
×
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泽姜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