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294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其包括集水箱体、配电柜,集水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隔板将集水箱体分隔为多个集水池,隔板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口将相邻的集水池连通,集水箱体的两端均设有拖车钩,集水箱体一端的集水池底部外侧设有两根清污管,清污管上安装有球阀,集水箱体的下部设置有行走机构,行走机构的底平面与集水箱体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配电柜固定设置在集水箱体的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集水箱体分隔为多个集水池,部分集水池作为沉淀池使用,减少了外排污水的含泥砂量、降低了水泵的故障率及排水管堵塞情况;通过设置行走机构,大大方便了泵站的位置移动,可随时调整泵站位置,方便现场施工生产。现场施工生产。现场施工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泵站,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属于隧道排水


技术介绍

[0002]隧道施工中,为便于施工常设置有许多辅助坑道,这些辅助坑道很多为大坡度斜井,常需要进行反坡排水。当斜井坡度大、距离长时,反坡排水难度极大,且斜井施工期间需全过程反坡排水作业。
[0003]根据反坡排水施工要求,需在隧道内每500m左右设置清水、污水泵站,用于清污分流集水抽排。现有施工中,通常采取开挖集水坑,通过软管、集水坑将水抽排至固定泵站的方式,这种排水方式有以下不足:(1)集水坑尺寸较小,高浊度的污水沉淀快,影响积水效果,不能保证水泵连续抽排;(2)洞内尺寸较小,集水坑设置于地面以下,为避免集水坑被破坏,需设置专人对机械设备进行监控,影响现场施工组织;(3)集水坑不具备沉淀功能,水泵易吸入沉淀的渣土,造成设备损坏;(4)集水池蓄水期间,易造成拱脚长时间浸泡,影响施工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
[0005]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其特征是:包括集水箱体、配电柜,所述集水箱体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隔板将所述集水箱体分隔为多个集水池,所述隔板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口将相邻的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箱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拖车钩,所述集水箱体的其中一端的集水池底部外侧设置有两根与其内部相通的清污管,所述清污管上安装有球阀,所述集水箱体的下部设置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的底平面与所述集水箱体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所述配电柜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水箱体的一端。
[0006]本技术中,通过隔板将集水箱体分隔为多个集水池,这些集水池可分别作为清水池和沉淀池,沉淀池用于沉淀污水中的泥砂等杂质,经过沉淀后的清水通过隔板上的溢流口流入相邻的集水池,通过水泵可将清水排出。与清污管连接的集水池作为沉淀池,沉淀池底部沉淀的泥沙、杂质等可通过清污管利用清污泵排出至泥浆车。沉淀池的设置,减少了外排污水的含泥砂量、降低了水泵的故障率及排水管堵塞情况。通过行走机构,可利用洞内设备实现泵站在洞内的快速移动。通过将行走机构的底平面与集水箱体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便于保证集水箱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泵站的储水量及稳定性。
[0007]进一步的,所述行走机构为设置在所述集水箱体下部的两根行走轨,所述行走轨为工字钢,所述行走轨与所述集水箱体底部焊接在一起。采用行走轨作为行走机构,泵站被牵引设备牵引移动时,行走轨可起到雪橇的作用,便于泵站在洞内的移动。
[0008]进一步的,所述行走机构为设置在所述集水箱体下部的两排行走车轮,每排包括有多个行走车轮。
[0009]进一步的,为便于泵站实现自动化控制,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有液位控制开关。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通过将集水箱体分隔为多个集水池,部分集水池作为沉淀池使用,减少了外排污水的含泥砂量、降低了水泵的故障率及排水管堵塞情况,有效降低了设备维护费用;通过在集水箱体下部设置行走机构,在其一端设置拖车钩,利用洞内设备即可实现泵站在洞内的快速移动,避免了使用大型设备拖运的不便,节约了成本;通过在沉淀池底部设置清污管并设置球阀,可以在不关闭抽水系统的情况下,直接将沉淀的泥沙吸入泥浆车内,外运至弃渣场,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通过将配电柜固定设置在集水箱体的一端,配电柜可随泵站一起移动,有效避免了泵站每移动一次,配电系统需重新进行安装、线路混乱的难题,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本技术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内清污分流施工常规抽排方式的不足,由于该设备设置了行走机构,大大方便了泵站的位置移动,可根据施工需要,随时调整泵站位置,方便现场施工生产,同时本技术采用集水池集水,避免了采用集水坑集水时对拱脚的影响,保证了施工质量。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的行走机构采用行走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
[0013]图3是图1的侧视示意图;
[0014]图4是本技术的行走机构采用行走车轮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
[0016]图6是图4的侧视示意图;
[0017]图中,1、清污管,2、集水箱体,3、隔板,4、配电柜,5、拖车钩,6、行走轨,7、方管斜撑,8、溢流口,9、集水池,10、上横向加固,11、方管,12、纵向加固,13、下横向加固,14、吊钩,15、行走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如附图1

图3所示,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其包括集水箱体2、配电柜4。集水箱体2为箱型结构,采用10mm后钢板焊接成集水箱体,集水箱体2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隔板3将集水箱体2分隔为多个集水池9,本实施例中,隔板3为一块,设置在集水箱体2的中间位置,分隔出两个集水池9,两个集水池9分别作为清水池和沉淀池。为保证集水箱体的稳定性,在集水箱体的底部、上部、四周分别采用型钢对箱体进行加固处理,在集水箱体的底部分别设置两根下横向加固13和两根纵向加固12,在集水箱体的上部设置四根上横向加固10,在集水箱体的四周采用方管11加固侧壁,下横向加固13、纵向加固12、上横向加固10均采用I16工字钢,方管11采用5*5cm方管。所述隔板3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口8。所述集水箱体2底部的两端均设置有拖车钩5,拖车钩5用于与牵引设备连接。所述集水箱体2的其中一端的集水池底部外侧设置有两根与其内部相通的清污管1,清污管1直径为φ20cm,清污管1上安装球阀,清污管1用于与清淤车连接进行清淤。所述集水箱体2的下部设
置有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为两根行走轨6,行走轨6用于泵站移动滑移使用。行走轨6采用I20工字钢制作,两根行走轨5加工成雪橇状,两根行走轨6与集水箱体2的底部焊接在一起。两根行走轨6的底平面与集水箱体2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该角度根据斜井底板坡度进行设置,确保集水箱体顶部水平。所述配电柜4焊接固定在集水箱体2的一端,为避免爆破飞石等损坏配电柜,配电柜4应设置在水箱洞口侧。为便于实现泵站的自动化作业,所述集水池内设置液位控制开关,用于液位监控,通过液位监控与电控系统实现泵站的自动抽水,实现智能抽排。
[0020]如附图4

图6所示,是本技术中的另一种结构形式。本实施例与附图1

图3所示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的不同之处在于行走机构不同,本实施例中的行走机构采用的是行走车轮。在集水箱体2下部沿纵向设置有两排行走车轮15,每排包括有多个间隔布置的行走车轮15,每排的行走车轮15根据斜井底板坡度,安装呈梯级布置的车轮支架,行走车轮15安装在车轮支架上,即行走车轮15安装后其底面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反坡排水的隧道清污分流移动式泵站,其特征是:包括集水箱体(2)、配电柜,所述集水箱体(2)内设置有至少一块隔板(3)将所述集水箱体(2)分隔为多个集水池,所述隔板(3)的上端设置有溢流口将相邻的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箱体(2)的两端均设置有拖车钩(5),所述集水箱体(2)的其中一端的集水池底部外侧设置有两根与其内部相通的清污管,所述清污管上安装有球阀,所述集水箱体(2)的下部设置有行走机构,所述行走机构的底平面与所述集水箱体(2)的底面呈一定夹角设置,所述配电柜固定设置在所述集水箱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芳张传义王欣德王吉磊周鑫耿志斌井永军邹鹏常春章马建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