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2212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即便在基于特定条件的侧面柱碰撞的发生时,也能实现与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以如下所述的车身结构作为前提,所述车身结构包括:左右的侧梁,在车辆的两侧方下部分别沿着车长方向而设;以及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以架设在左右的侧梁之间的方式沿着车长方向隔开第一间隔而设,且其端部接合于侧梁,且所述车身结构具有通过左右的侧梁与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而划分的矩形区域。在左右的侧梁各自中的、与属于矩形区域的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的各接合部,隔开沿着车长方向的第二间隔而分别设有沿着车长方向的第二加劲杆及纵梁。方向的第二加劲杆及纵梁。方向的第二加劲杆及纵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本申请的申请人公开了一种车身侧部结构的技术,包括:左右的侧梁,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电池组,配置在地板下,且包含被收纳在内部的电池;以及地板横梁,沿着车宽方向而配置,将左右的侧梁间予以连结(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专利技术中,将各侧梁的上部固定于地板横梁,且使电池组与各侧梁的内侧壁对置地搭载于地板横梁的下方。在各侧梁的轴端面内,配置有隔离壁(bulkhead)。在隔离壁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剖面尺寸中,隔离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剖面尺寸被设定为小于隔离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剖面尺寸。
[0004]根据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与侧面碰撞发生时车辆所承受的载荷(以下称作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21

913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但是,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专利技术中,例如在基于特定条件的侧面柱碰撞的发生时,难以实现与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
[0010]总而言之,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结构的专利技术在基于特定条件的侧面柱碰撞的发生时实现与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的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0011]本技术是有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即便在基于特定条件的侧面柱碰撞的发生时,也能够实现与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
[0012][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3]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基于第一观点的技术是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左右的侧梁,在车辆的两侧方下部分别沿着车长方向而设;以及前后的横梁,以架设在所述左右的侧梁之间的方式沿着车长方向隔开第一间隔而设,且其端部接合于所述侧梁,且所述车身结构具有通过所述左右的侧梁以及所述前后的横梁而划分的矩形区域,所述车身结构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侧梁各自中的、与属于所述矩形区域的所述前后的横梁的各接合部,隔开沿着车长方向的第二间隔而分别设有沿着车长方向的一对加强构件。
[0014][技术的效果][0015]通过本技术,即便在基于特定条件的侧面柱碰撞的发生时,也能够实现与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吸收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A是适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外观立体图。
[0017]图1B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整体立体图。
[0018]图1C是从下方仰视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整体立体图。
[0019]图2A是沿着图1C的2A

2A线的箭头剖面图。
[0020]图2B是沿着图1C的2B

2B线的箭头剖面图。
[0021]图2C是沿着图1C的2C

2C线的箭头剖面图。
[0022]图3A是从侧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的被接合于侧梁的第二加劲杆的图。
[0023]图3B是从下方仰视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的属于矩形区域的主要部分的图。
[0024]图4A是表示对适用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侧面柱碰撞的形态的平面图。
[0025]图4B是概念性地表示在图3B所示的图中,与产生了侧面柱碰撞时的侧面碰撞载荷相关的传递路径的图。
[0026][符号的说明][0027]11:车辆
[0028]17:后座滑动门
[0029]21:侧梁(左右的侧梁)
[0030]23:地板面板
[0031]27:第一横梁(前后的横梁)
[0032]27a、27b:第一横梁的端部(接合部)
[0033]29:第二横梁(前后的横梁)
[0034]29a、29b:第二横梁的端部(接合部)
[0035]30:纵梁(加强构件、滑轨收容部)
[0036]31:矩形区域
[0037]39:第二加劲杆(加强构件)
[0038]L1:第一间隔
[0039]L2:第二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以下,关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适当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
[0041]另外,以下所示的附图中,对于具有共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而且,为了便于说明,构件的尺寸以及形状有时变形或夸张地示意性表示。
[0042]在使用方向来进行说明时,只要未特别说明,则是基于从就坐于驾驶座的驾驶员观察的前后、左右、上下。总而言之,“前后方向”相当于“车长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车宽方向”,“上下方向”相当于“车高方向”。
[0043]只要未特别说明,则构成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多个各元件是使用钢板等金属材料而形成。
[0044]而且,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出现的术语“接合”是包含熔接、摩擦搅拌接合、借助螺栓或铆钉的紧固等的公知的接合形态的概念。
[0045]〔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
[0046]关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适当参照图1A~图1C、图2A~图2C、图3A、图3B来进行说明。
[0047]图1A是适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车辆11的外观立体图。图1B是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整体立体图。图1C是从下方仰视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整体立体图。图2A是沿着图1C的2A

2A线的箭头剖面图(作为侧梁21的加强构件,有第二加劲杆39)。图2B是沿着图1C的2B

2B线的箭头剖面图(作为侧梁21的加强构件,有纵梁30)。图2C是沿着图1C的2C

2C线的箭头剖面图(无侧梁21的加强构件)。图3A是从侧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的接合于侧梁21的第二加劲杆39的图。图3B是从下方仰视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中的属于矩形区域31的主要部分的图。
[0048]如图1A所示,适用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身结构的车辆11分别在其前方侧包括发动机罩12、左右的A柱13、前挡风玻璃14,在侧方侧包括左右的前座门15、左右的后座滑动门17,在天花板部包括车身顶盖(roof panel)19。
[0049]而且,如图1B、图1C所示,车辆11是包括左右的侧梁21、地板面板(floor panel)23、左右的B柱25、左右的C柱26以及第一横梁27及第二横梁29而构成。
[0050]侧梁21是在车辆11的两侧方下部分别沿着车长方向而设的、负责车身强度/车身刚性的重要零件。关于侧梁21的具体结构,详情将后述。
[0051]地板面板23是以架设在左右的侧梁21之间的方式而扩展的板状构件。地板面板23构成车厢的地板。
[0052]在矩形区域31(详情将后述,参照图1C)中的地板面板23的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左右的侧梁,在车辆的两侧方下部分别沿着车长方向而设;以及前后的横梁,以架设在所述左右的侧梁之间的方式沿着所述车长方向隔开第一间隔而设,且其端部接合于所述侧梁,且所述车身结构具有通过所述左右的侧梁以及所述前后的横梁而划分的矩形区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的侧梁各自中的、与属于所述矩形区域的所述前后的横梁的各接合部,隔开沿着所述车长方向的第二间隔而分别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学加藤浩二清水香织佐藤史宏鲤沼和希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