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091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筒体、导流筒和阻流筒,所述导流筒上下贯通,并设于筒体内,阻流筒罩设于导流筒的上端外周,阻流筒与导流筒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环形间隙内设置有阻流网;所述环形间隙内对应于阻流网的上部设置有上排管,上排管用于排放浮渣;所述导流筒内设置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用于在导流筒内形成向上的运动;所述筒体内的下侧位置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用于排放沉淀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循环导流,可实现对废水当中的沉淀和浮渣分离去除,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实现废水循环处理。实现废水循环处理。实现废水循环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含有颗粒物的废水而言,通常通过过滤的方式进行消除,对于废水处理设备当中的过滤网的压力很大,容易导致过滤网产生堵塞的情况,导致废水处理缓慢的情况。
[0003]部分废水处理设备而言,可直接通过静止的处理方式,通过对废水静止处理,废水当中较重的颗粒物会在废水的底部形成沉淀,废水当中较轻的颗粒物会在废水的上部形成浮渣,进而可实现对颗粒物的分离,也能够实现对废水的处理。但是,该种静止处理的方式,对于废水的处理时间较长,废水的处理效率较低,不适用大量的废水处理。
[000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通过循环导流,可实现对废水当中的沉淀和浮渣分离去除,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筒体、导流筒和阻流筒,所述导流筒上下贯通,并设于筒体内,阻流筒罩设于导流筒的上端外周,阻流筒与导流筒之间形成环形间隙;所述环形间隙内设置有阻流网;所述环形间隙内对应于阻流网的上部设置有上排管,上排管用于排放浮渣;所述导流筒内设置有推动装置,所述推动装置用于在导流筒内形成向上的运动;所述筒体内的下侧位置连接有排泥管,排泥管用于排放沉淀渣。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流筒包括锥形段一,所述锥形段一呈上小下大的锥形筒状结构,所述锥形段一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直筒段一和直筒段二,所述阻流筒罩设于直筒端一的上侧。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直筒段二的下端形成有锥形段二,所述锥形段二呈上大下小的筒状结构,所述筒体对应于锥形段二的外周形成有锥形段三,所述锥形段三与锥形段二相互适配,锥形段三与锥形段二之间形成锥形的排泥间隙,所述排泥管的管口伸入至所述排泥间隙内。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的下部设置有进水管和排空管,所述进水管的端部伸入至所述导流筒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排空管的管口位于筒体的底部位置。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动装置为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的下端连接有进气管,所述曝气装置用于喷出气泡,用于通过气泡带动导流筒内的水向上流通。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流网呈环形结构,阻流网的下端边沿连接于直筒段一的下端外周,阻流网的上端连接有浮力环,所述浮力环用于带动阻流网的上侧浮于液面。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力环的外周尺寸略小于阻流筒的内周尺寸,浮力环在阻流筒内可上下顺畅浮动。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阻流网为柔性状,阻流网的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于直筒段一的外周。
[0014]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筒体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溢流槽,所述溢流槽的上端边沿高于筒体的上端边沿,所述导流筒的上端低于筒体的上端;所述溢流槽的上端盖设有顶盖,所述顶盖罩设于筒体和溢流槽的上端;所述阻流筒的上端连接于顶盖,下端低于所述导流筒的上端。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盖与筒体的上边沿形成有溢流间隙;所述溢流槽的底部连接有溢流管。
[0016]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通过筒体内安装导流筒,在导流筒内安装推动装置,在推动装置的作用下,可将筒体内的废水形成围绕导流筒的上下循环流通,进而可实现对废水的循环处理;通过循环可对废水当中的杂质尽可能去除,进而可消除废水中的杂质废物,进而可实现对废水循环处理,保持处理后的废水相对清洁。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的导流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0021]附图标记:1、筒体;2、导流筒;21、锥形段一;22、直筒段一;23、直筒段二;24、锥形段二;3、阻流筒;31、环形间隙;4、推动装置;41、进气管;5、上排管;6、阻流网;61、浮力环;7、顶盖;71、阻流间隙;8、进水管;9、排空管;10、排泥管;11、锥形段三;12、溢流槽;121、溢流管;13、溢流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本实施例公开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1、导流筒2和阻流筒3,筒体1为下端封闭上端敞开的结构,在上端通过顶盖7覆盖。导流筒2和阻流筒3设置在筒体1的内部,并且筒体1、导流筒2和阻流筒3保持基本同轴结构。导流筒2上下贯通结构,并设于筒体1内中间位置;阻流筒3罩设于导流筒2的上端外周,阻流筒3与导流筒2之间形成环形间隙31。
[0024]导流筒2内设置有推动装置4,通过推动装置4可带动导流筒2内的水流向上运动,形成向上的水流,进而可带动导流筒2内的浮渣向上运动。浮渣向上运动后,将越过导流筒2的上端边沿,存留在阻流筒3与导流筒2之间的环形间隙31内,进而形成对浮渣的分离存积。
[0025]例如,该推动装置4可为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位于导流筒2的内部中间位置,曝气装
置的下端连接有进气管41,通过进气管41可输入气体,并通过曝气装置喷出细小的气泡,气泡在水中通过上浮,形成向上的运动。气泡在向上气浮的过程中,将带动水以及水中的渣物向上流通,在导流筒2的上端形成浮渣,进而可浮渣可存积在环形间隙31内。
[0026]在推动装置4的作用下,可将筒体1内的废水形成围绕导流筒2的上下循环流通,进而可实现对废水的循环处理;通过循环尽可能地消除废水中的杂质废物。
[0027]在该环形间隙31内安装有阻流网6,通过阻流网6可在环形间隙31内存积的浮渣进行阻挡限制,将浮渣存积限制在环形间隙31内。
[0028]在环形间隙31内对应于阻流网6的上部位置安装有上排管5,上排管5的下端伸入到环形间隙31内,上端伸出在外,可通过上排管5将环形间隙31内的浮渣排出,进而实现对废水当中的浮渣排出分离。
[0029]具体地,该阻流网6呈环形结构,为柔性状的结构;阻流网6的下端通过若干螺栓连接于直筒段一22的外周,将阻流网6的小端管口连接在直筒段一22的外周,并且形成可拆卸状的结构。
[0030]在阻流网6的上端连接有浮力环61,浮力环61具有浮力,通过浮力环61可带动阻流网6的上侧浮于液面,进而可将阻流网6的上端靠近在液面的上侧位置,起到对浮渣的阻挡分离。该浮力环61的外周尺寸略小于阻流筒3的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包括筒体(1)、导流筒(2)和阻流筒(3),所述导流筒(2)上下贯通,并设于筒体(1)内,阻流筒(3)罩设于导流筒(2)的上端外周,阻流筒(3)与导流筒(2)之间形成环形间隙(31);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间隙(31)内设置有阻流网(6);所述环形间隙(31)内对应于阻流网(6)的上部设置有上排管(5),上排管(5)用于排放浮渣;所述导流筒(2)内设置有推动装置(4),所述推动装置(4)用于在导流筒(2)内形成向上的运动;所述筒体(1)内的下侧位置连接有排泥管(10),排泥管(10)用于排放沉淀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筒(2)包括锥形段一(21),所述锥形段一(21)呈上小下大的锥形筒状结构,所述锥形段一(21)的上下两端分别形成有直筒段一(22)和直筒段二(23),所述阻流筒(3)罩设于直筒端一的上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段二(23)的下端形成有锥形段二(24),所述锥形段二(24)呈上大下小的筒状结构,所述筒体(1)对应于锥形段二(24)的外周形成有锥形段三(11),所述锥形段三(11)与锥形段二(24)相互适配,锥形段三(11)与锥形段二(24)之间形成锥形的排泥间隙,所述排泥管(10)的管口伸入至所述排泥间隙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式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的下部设置有进水管(8)和排空管(9),所述进水管(8)的端部伸入至所述导流筒(2)的内部中间位置;所述排空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骏捷余诗文高刚炎张翔高嘉敏柏磊沈少婷赵荣楼亚青傅志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鑫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