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637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包括池体,还包括一号高速搅拌器、二号高速搅拌器、慢速搅拌器、刮泥机、斜管、水力旋流器、微砂回流管和离心泵;在所述一号高速搅拌器和所述慢速搅拌器上均固定有分流槽,在所述分流槽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分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微砂絮凝沉淀池,通过设置的分流槽,能够在离心力下将药剂朝向不同方向甩出,提高了药剂与原水混合的充分性和效率,降低了等待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设备引入了反冲洗系统,抽取部分排出的水注入斜管沉淀池内,对斜管和刮泥机刮板进行一定程度的冲洗,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另外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另外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另外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沉淀池作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有效设施,是水处理工艺组合中必不可少的工艺单元,主要功能是去除水中的悬浮污染物,保证后续的处理过程正常运行,通常应用于废水的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如生化单元后续的泥水分离,重金属去除的固液分离,常规处理的混凝絮凝固液分离等都需要沉淀功能作用,是水处理工艺中的重要构筑物;
[0003]微砂高速沉淀技术属于第三代沉淀技术,通过向池内投加不溶性介质颗粒微砂,减少胶体的失稳的难度、提高絮体的沉降性能、改善絮凝过程和加速固液分离的方法;从传统絮凝和加载絮凝的定义来看,微砂加载的作用主要侧重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强化絮凝的过程;二是提高絮体的密实度;针对传统絮凝在实际应用存在缓冲能力弱、水质波动大等问题,加载絮凝不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加载絮凝能够明显减少重金属残余率,减少重金属总量的排放;有效提高絮凝速率,节约絮凝时间;有效提高絮体强度和粒径,改善絮体的沉降性能;同时对混凝剂的需要量相对较少;
[0004]经大量检索发现,申请号为CN202221726698.1、授权公告号为CN21757865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污泥浓缩功能的微砂高速沉淀工艺装置”,包括混凝池、注砂池、絮凝池和沉淀池,还包括:回流系统,内回流系统包括内回流管,所述内回流管的开口端位于沉淀池的底部,内回流管上分别接通有微砂回流泵和旋流器;外回流系统包括外回流管,所述外回流管上分别接通有分配槽和微砂回流泵,所述微砂回流泵设于沉淀池的一侧;本技术充分利用微砂压载作用,使得形成的悬浮物固体絮团快速沉降;通过外回流系统,将部分外排的污泥再次进入内回流系统,以达到污泥浓缩的目的,大大减小了整个系统排外的污泥量,极大的提高了污泥浓度,使得排泥浓度高,出水效果好,占地小,动力消耗低;
[0005]该方案在
技术介绍
中指出“微砂沉淀池由于需要外部砂循环和分离,需要外排的污泥浓度低,没有高密度沉淀池污泥浓缩的功能,使得需要污泥浓缩池对污泥进一步进行浓缩,这样就损失了系统水量和增加整个工程造价”,这种说法不准确,实际上,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高密度沉淀池早在20实际90年代中期就已经引入国内使用了,是“混合凝聚、絮凝反应、沉淀分离”三个单元的综合体,即把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在平面上呈一字型紧密串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成,是在传统的斜管式混合沉淀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加速混合原理、接触絮凝原理和浅层沉淀原理,把机械混合凝聚、机械强化絮凝、斜管沉淀分离三个过程进行优化组合,而斜管沉淀池实际上就是“带刮泥机的污泥浓缩池+斜管溢流”,本身就具有污泥浓缩的效果,其加设的外回流系统不但增加了运行成本,后期的维护成本也将大大提升,并且从水力旋流器排出的污泥依然需要通入后续的处理设备中,不可能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一步必要的工序,这样将会导致二次污染的问题;
[0006]此外,直接将混凝剂和高分子絮凝剂通入相应的池内,利用搅拌器搅拌保证药剂
与污水充分结合,但是药剂与污水充分结合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效率不高,难以快速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
[0008]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具有使用方便以及处理效率高的特点。
[00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微砂絮凝沉淀池还包括一号高速搅拌器、二号高速搅拌器、慢速搅拌器、刮泥机、斜管、水力旋流器、微砂回流管和离心泵;
[0011]在所述池体的内底面设有间隔分布的一号隔板和三号隔板、内顶面设有处在所述一号隔板与所述三号隔板之间的二号隔板,所述一号隔板、所述二号隔板和所述三号隔板将所述池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混凝池、投砂池、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所述一号隔板的顶部为一号溢流口,所述二号隔板的底部为二号溢流口,所述三号隔板的顶部为三号溢流口,所述一号高速搅拌器、所述二号高速搅拌器、所述慢速搅拌器和所述刮泥机分别安装在所述混凝池、所述投砂池、所述絮凝池和所述斜管沉淀池内,所述斜管安装在所述斜管沉淀池内,且所述斜管的上方安装有集水槽,在所述池体的外壁分别设有与所述混凝池相通的进水口以及与所述集水槽相通的出水口,所述水力旋流器设置在所述投砂池内,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底部安装有中心泥斗,所述离心泵利用微砂回流管连通所述中心泥斗和所述水力旋流器,在所述混凝池和所述絮凝池的顶部均安装有药剂加注管;
[0012]在所述一号高速搅拌器和所述慢速搅拌器上均固定有分流槽,且所述药剂加注管的底端嵌入所述分流槽内,在所述分流槽的外壁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分布的分流孔。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流槽的内底面为突出的弧形面。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一号溢流口与所述三号溢流口等高,且所述分流槽的安装高度低于所述一号溢流口与所述三号溢流口。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电磁阀、反冲洗泵、反冲洗管和喷头,所述反冲洗泵的进水口利用管道连接所述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所述反冲洗管,所述喷头安装在所述反冲洗管的出水端且处在所述斜管沉淀池内。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喷头设有上、下两排,且上排的所述喷头斜向上指向所述斜管,下排的所述喷头斜向下指向所述刮泥机的刮泥板。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微砂絮凝沉淀池,通过设置的分流槽,能够在离心力下将药剂朝向不同方向甩出,提高了药剂与原水混合的充分性和效率,降低了等待时间,提高了污水处理的效率;设备引入了反冲洗系统,抽取部分排出的水注入斜管沉淀池内,对斜管和刮泥机刮板进行一定程度的冲洗,保证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另外降低了后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
[0018]本申请其他附加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
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中的分流槽轴测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池体;2、一号隔板;3、二号隔板;4、三号隔板;5、混凝池;6、投砂池;7、絮凝池;8、斜管沉淀池;9、一号高速搅拌器;10、二号高速搅拌器;11、慢速搅拌器;12、刮泥机;13、斜管;14、集水槽;15、进水口;16、出水口;17、水力旋流器;18、微砂回流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砂絮凝沉淀池,包括池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砂絮凝沉淀池还包括一号高速搅拌器(9)、二号高速搅拌器(10)、慢速搅拌器(11)、刮泥机(12)、斜管(13)、水力旋流器(17)、微砂回流管(18)和离心泵(19);在所述池体(1)的内底面设有间隔分布的一号隔板(2)和三号隔板(4)、内顶面设有处在所述一号隔板(2)与所述三号隔板(4)之间的二号隔板(3),所述一号隔板(2)、所述二号隔板(3)和所述三号隔板(4)将所述池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混凝池(5)、投砂池(6)、絮凝池(7)和斜管沉淀池(8),所述一号隔板(2)的顶部为一号溢流口(21),所述二号隔板(3)的底部为二号溢流口(22),所述三号隔板(4)的顶部为三号溢流口(23),所述一号高速搅拌器(9)、所述二号高速搅拌器(10)、所述慢速搅拌器(11)和所述刮泥机(12)分别安装在所述混凝池(5)、所述投砂池(6)、所述絮凝池(7)和所述斜管沉淀池(8)内,所述斜管(13)安装在所述斜管沉淀池(8)内,且所述斜管(13)的上方安装有集水槽(14),在所述池体(1)的外壁分别设有与所述混凝池(5)相通的进水口(15)以及与所述集水槽(14)相通的出水口(16),所述水力旋流器(17)设置在所述投砂池(6)内,在所述斜管沉淀池(8)的底部安装有中心泥斗(20),所述离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中海陆斗华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天朗水务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