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组件、减震器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278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圈组件、减震器以及车辆,线圈组件包括:支架;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线圈上连接有导线;导线台,所述导线台设置于所述支架的轴向一端,所述导线台上设置有导线槽,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导线槽从所述导线台引出。由此,通过设置导线槽,可以有效地降低导线的走线难度,可以便于布置导线,可以提高线圈组件的装配效率。可以提高线圈组件的装配效率。可以提高线圈组件的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组件、减震器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线圈组件、减震器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车辆的减震器是用来防止弹簧过度震荡以起到减振的效果,广泛应用于汽车,其工作原理是当车身震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的筒体内的油液反复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的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器,在活塞内设置有阀芯和驱动阀芯运动的线圈结构,线圈结构内的线圈需要通过端部的导线向外穿设,但是由于结构限制,导线存在走线困难,布置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线圈组件,该线圈组件可以降低布线难度。
[0004]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减震器。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根据本技术的线圈组件,包括:支架;线圈,所述线圈绕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线圈上连接有导线;导线台,所述导线台设置于所述支架的轴向一端,所述导线台上设置有导线槽,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导线槽从所述导线台引出。
[0007]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线圈组件,通过设置导线槽上设置开口,可以有效地降低导线的走线难度,可以便于布置导线,可以提高线圈组件的装配效率。
[000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槽为开口槽,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开口槽的开口容置于所述导线槽内;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绝缘盖板,所述绝缘盖板安装于所述导线台且封盖所述开口。
[000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连载所述线圈的端部。
[00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的外侧壁设有线圈槽,所述线圈设于所述线圈槽。
[00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台包括:第一台部,所述第一台部设置于所述支架轴向一端的外边缘;第二台部,所述第二台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台部上且沿所述支架的径向由边缘向内延伸;第三台部,所述第三台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台部的另一端,所述导线槽形成于所述第一台部、所述第二台部和所述第三台部,所述开口槽的开口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台部、所述第二台部和所述第三台部中的至少一个上。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槽包括:第一槽段、第二槽段和第三槽段,所述第二槽段连接于所述第一槽段和所述第三槽段之间,所述第一槽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部的外周侧且在所述第一台部的外侧面沿周向延伸,所述第三槽段设置于所述第三台部且在所述第三台部上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槽段的部分段位于所述第一台部,所述第二槽段的
另外部分段位于所述第二台部,且所述第二槽段沿径向由所述第一槽段朝向所述第三槽段延伸。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一槽段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台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二槽段且朝向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三开口开设于所述第三槽段且朝向所述第二台部。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槽段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倾斜延伸的引导面,以将所述导线倾斜地引导至所述第二槽段。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槽段内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台部凸出的过渡凸台,所述第二槽段的位于所述过渡凸台处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槽段的其他部位的深度。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槽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线槽间隔设置。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台部和所述第二台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在所述第一台部和所述第二台部分别分隔出两个所述第一槽段()和两个所述第二槽段,所述第三台部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在所述第三台部分隔出两个所述第三槽段。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绝缘盖板包括:第一盖板部,所述第一盖板部盖设于所述第一台部的外侧面;第二盖板部,所述第二盖板部盖设于所述第一台部和所述第二台部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盖板部相连接;以及第三盖板部,所述第三盖板部盖设于所述第三台部上且与所述第二盖板部相连接。
[001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台部的朝向所述第三台部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盖板部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部中的一个为定位槽且另一个为定位板,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定位板定位配合。
[002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定位部为至少两个且位于所述第二台部的两侧,所述第二定位部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定位部一一对应地定位配合。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盖板部套设于所述第三台部上,所述第三盖板部的内壁设置有对位凸台,所述对位凸台的端部与所述第三开口的边缘对位配合。
[002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台部包括:第一台段和第二台段,所述第一台段连接于所述第二台部的远离所述第一台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台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台段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台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台段的外径,所述第三盖板部套设于所述第二台段上且与所述第一台段抵接配合。
[002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盖板部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位置与所述对位凸台相对。
[002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线圈组件还包括:导磁盖板,所述导磁盖板设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一端,所述导磁盖板与所述第一台部相对设置。
[002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磁盖板构造有第二缺口和插孔,所述第二缺口和所述插孔连通,所述第二台部配合于所述第二缺口内,所述第三台部穿设于所述插孔内。
[002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磁盖板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盖板部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
[002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内形成有轴向贯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磁芯罩,所述第三台部远离所述支架的所述一端的一侧表面高于所述第二台部远离所述支架的所述一端的一侧表面以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用于避让磁芯罩邻近所述第三台部的一端。
[002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导线台一体成型于所述支架。
[0029]根据本技术的减震器,包括:活塞,所述活塞包括:活塞杆、阀体和活塞阀,所述活塞杆通过所述阀体与所述活塞阀相连接;所述的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安装于所述活塞杆内;磁芯罩,所述磁芯罩设置于所述支架内;以及阀芯,所述阀芯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磁芯罩;其中,所述线圈通电时,所述阀芯产生磁性且与所述阀体相互吸引。
[003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导磁盖板,所述导磁盖板设置于所述支架背向所述阀体的一端,所述磁芯罩的背向所述阀体的一端的端面设有定位环槽,所述导磁盖板配合于所述定位环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0);线圈(20),所述线圈(20)绕设于所述支架(10)上,所述线圈(20)上连接有导线;导线台(30),所述导线台(30)设置于所述支架(10)的轴向一端,所述导线台(30)上设置有导线槽(34),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导线槽(34)从所述导线台(30)引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34)为开口槽,所述导线通过所述开口槽的开口(35)容置于所述导线槽(34)内;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绝缘盖板(40),所述绝缘盖板(40)安装于所述导线台(30)且封盖所述开口(3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连载所述线圈(20)的端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0)的外侧壁设有线圈槽,所述线圈(20)设于所述线圈槽。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台(30)包括:第一台部(31),所述第一台部(31)设置于所述支架(10)轴向一端的外边缘;第二台部(32),所述第二台部(3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台部(31)上且沿所述支架(10)的径向由边缘向内延伸;第三台部(33),所述第三台部(33)连接于所述第二台部(32)的另一端,所述导线槽(34)形成于所述第一台部(31)、所述第二台部(32)和所述第三台部(33),所述开口槽的开口(35)对应位于所述第一台部(31)、所述第二台部(32)和所述第三台部(33)中的至少一个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34)包括:第一槽段(341)、第二槽段(342)和第三槽段(343),所述第二槽段(342)连接于所述第一槽段(341)和所述第三槽段(343)之间,所述第一槽段(341)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部(31)的外周侧且在所述第一台部(31)的外周侧沿周向延伸,所述第三槽段(343)设置于所述第三台部(33)且在所述第三台部(33)上沿轴向延伸,所述第二槽段(342)的部分段位于所述第一台部(31),所述第二槽段(342)的另外部分段位于所述第二台部(32),且所述第二槽段(342)沿径向由所述第一槽段(341)朝向所述第三槽段(343)延伸。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35)包括:第一开口(351)、第二开口(352)和第三开口(353),所述第一开口(351)开设于所述第一槽段(341)且朝向远离所述第三台部(33)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口(352)开设于所述第二槽段且朝向远离所述支架(10)的一侧,所述第三开口(353)开设于所述第三槽段(343)且朝向所述第二台部(3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段(341)远离所述支架(10)的一侧设置有倾斜延伸的引导面(344),以将所述导线倾斜地引导至所述第二槽段(342)。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槽段(342)内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一台部(31)凸出的过渡凸台(345),所述第二槽段(342)的位于所述过渡凸台(345)处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槽段(342)的其他部位的深度。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槽(34)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线槽(34)间隔设置。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部(31)和所述第二台部
(32)上均设置有第一隔板(36),所述第一隔板(36)在所述第一台部(31)和所述第二台部(32)分别分隔出两个所述第一槽段(341)和两个所述第二槽段(342),所述第三台部(33)设置有第二隔板(37),所述第二隔板(37)在所述第三台部(33)分隔出两个所述第三槽段(343)。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盖板(40)包括:第一盖板部(41),所述第一盖板部(41)盖设于所述第一台部(31)的外侧面;第二盖板部(42),所述第二盖板部(42)盖设于所述第一台部(31)和所述第二台部(32)背离所述支架(10)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盖板部(41)相连接;以及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国金奇斌陈超南卢音波罗勇攀周子航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