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编织结构及编织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503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8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架编织结构包括:编织主体,编织主体沿第一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一编织丝,与沿第二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二编织丝,第一编织丝与第二编织丝沿预设角度交织;编织主体上布设有交叉编织结构,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第一编织丝之间和/或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第二编织丝之间。沿第一、第二方向的编织丝,按预设角度交织,构成编织主体,提供支架的径向力,并且在编织主体上进行交叉编织,形成交叉编织结构,以使不同方向上的编织丝产生额外的交叉点,增大了多根丝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支架整体的径向支撑力,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编织丝的交叉点数量,但不改变编织丝数量的方法来提高编织支架的径向力。织支架的径向力。织支架的径向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架编织结构及编织支架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支架编织结构及编织支架。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开颅动脉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创口小,恢复快,对不适合开颅手术的高危病人友好。
[0003]现阶段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分为动脉瘤栓塞术和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动脉瘤栓塞术是通过在动脉瘤内释放弹簧圈致局部血栓形成从而将动脉瘤与循环阻隔,该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单纯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球囊辅助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等。血流导向装置是通过改变载瘤动脉内的血流方向以减少或减弱动脉瘤内的血流冲击,达到动脉瘤瘤体内血液滞留和血栓形成的目的,最终在支架表面和动脉瘤瘤颈处形成新生内皮细胞,实现动脉瘤的完全闭塞和治愈;与此同时,也实现了载瘤动脉的重建,并降低了动脉瘤复发再通的风险。
[0004]目前常用的动脉瘤辅助支架分为切割支架和编织支架,血流导向装置一般为编织支架。编织支架的顺应性和径向支撑力都较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0005]编织支架通常由多根编织丝组成,包含了两组分别沿轴向以不同方向的编织丝,这两种方向的编织丝以一定的规律产生的交织构成了支架整体的形态,提供了支架的径向力。对颅内支架来说,需要其在输送到病灶位置时,自身有足够高的径向力使其顺利打开。
[0006]采用传统的编织技术,即在编织丝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支架中编织丝的交织点数量固定,在编织丝上的交织点数量固定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支架径向支撑力,是目前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支架编织结构,包括编织主体,所述编织主体沿第一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一编织丝,与沿第二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一编织丝与所述第二编织丝沿预设角度交织;所述编织主体上布设有交叉编织结构,所述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编织丝之间和/或所述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二编织丝之间。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一股所述交叉编织结构为两根交叉编织丝沿第一方向多次交叉,形成多个第一交叉点,且所述第二编织丝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交叉点之间,或者两根所述交叉编织丝沿所述第二方向多次交叉,形成多个所述第二交叉点,且所述第一编织丝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交叉点之间。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与所述交叉编织结构上编织丝的总根数为偶数;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丝与所述第二编织丝的根数相同,且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交叉编织丝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交叉编织丝的根数相同。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交叉编织结构在所述编织主体上均匀布设。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设置有所述交叉编织结构的两根所述第一编织丝或者两根所述第二编织丝之间的间隔大于其余相邻的编织丝之间的间隔。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编织丝与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编织丝互为相异方向的编织丝,所述交叉编织结构和与其处于所述相异方向的编织丝相交的位置为交织点;一股所述交叉编织结构的所述第一交叉点数量或者所述第二交叉点数量,小于等于该交叉编织结构与所述相异方向的编织丝的交织点数量。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编织丝沿所述第一方向交叉设置,且其结构与所述交叉编织结构相同;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编织丝沿所述第二方向交叉设置,且其结构与所述交叉编织结构相同。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在90
°‑
150
°
内。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编织主体以及所述交叉编织结构中的编织丝结构相同,且丝径的范围在0.001英寸

0.004英寸内。
[0016]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编织支架,包括用上述任一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制成的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的外径在1.5mm

7mm之间,所述支架主体的轴向两侧端部通过编织丝相连接,形成封闭结构。
[0017]本申请的有益效果:通过沿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两种方向的编织丝,沿预设角度交织,构成了单层结构的编织主体,提供了支架的径向力,并且在编织主体上进行交叉编织,形成交叉编织结构,以使不同方向上的编织丝产生额外的交叉点,增大了多根丝材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了支架整体的径向支撑力,也就是说,通过增加编织丝的交叉点数量,但不改变编织丝数量的方法,来提高编织支架的径向力。
[0018]不仅如此,本申请中的支架编织结构相比传统的支架编织结构,在相同编织丝数量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交叉的编织丝形成更多的交叉点,以使成型后的支架整体的径向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支架在血管中打开更容易,贴壁及锚定效果也会更好,抗扭结能力更好。
[0019]根据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20]包含在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与说明书一起示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并且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0021]图1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支架主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支架主体上交叉编织结构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支架主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4示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0025]图5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26]图6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27]图7示出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28]图8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图1中在交叉编织结构处的局部示意图;
[0029]图9示出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0030]图10示出根据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交叉编织结构在支架主体侧面的局部示意图;
[0031]图11示出本申请的支架主体上不同数量的交叉编织结构随着支架主体从压缩到打开的一个循环内对应的支架主体径向力的坐标图;
[0032]图12示出根据本申请的支架主体的端部封闭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0034]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主体,所述编织主体沿第一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一编织丝,与沿第二方向设置两根以上的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一编织丝与所述第二编织丝沿预设角度交织;所述编织主体上布设有交叉编织结构,所述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一编织丝之间和/或所述交叉编织结构设置在至少部分相邻的所述第二编织丝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一股所述交叉编织结构为两根交叉编织丝沿第一方向多次交叉,形成多个第一交叉点,且所述第二编织丝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交叉点之间,或者两根所述交叉编织丝沿所述第二方向多次交叉,形成多个所述第二交叉点,且所述第一编织丝穿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交叉点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主体与所述交叉编织结构上编织丝的总根数为偶数;其中,所述第一编织丝与所述第二编织丝的根数相同,且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交叉编织丝与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交叉编织丝的根数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编织结构在所述编织主体上均匀布设。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交叉编织结构的两根所述第一编织丝或者两根所述第二编织丝之间的间隔大于其余相邻的编织丝之间的间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编织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编织丝与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的编织丝互为相异方向的编织丝,所述交叉编织结构和与其处于所述相异方向的编织丝相交的位置为交织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诗张宁张淼刘辰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