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2622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转移盖和培养容器,该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液体转移盖的顶面由镂空部和支撑部组成,其中镂空部占据的第一范围大于支撑部占据的第二范围,并由滤膜部覆盖,支撑部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其中第一连接头连接移液管路,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清除残留液的第一支路,该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一支路,并在进行清除残留液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第一支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省去换气用的针式过滤器,降低培养容器的高度,而且还能简单高效地避免液体在转移过程中误流入用于清除残留液的支路,降低该支路连接的针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器械
,具体涉及了一种液体转移盖和一种培养容器。

技术介绍

[0002]细胞培养、菌种培养是在培养容器内模拟细胞或菌种的生长环境,在繁殖过程中测试其增长指数、生长形态等指标的一种实验室研究方法。通常采用的培养容器包括:高效摇瓶、锥形培养瓶、广口试剂瓶等等。细胞或菌种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液体转移,还需要进行气体交换,以保证细胞或菌种生长所需的氧气供应。
[0003]在现有技术中,液体转移盖通常设有两个连接头,其中一个连接头上设置针式过滤器,另一个连接头上设置液体转移管。液体转移过程中,通过针式过滤器进行气体交换,以保持培养容器内外气压平衡。此外,针式过滤器还为细胞或菌种的繁殖生长提供足够的氧气。然而,针式过滤器的安装需要占用盖体上方大约10cm的高度空间,占用的层高太大,使得培养箱中能够布置的层数减少,放置在培养箱内的培养容器数量受限。
[0004]而且,在转移培养液时,培养液很有可能流入用于清除残留液的支路所连接的针式过滤器内。由于针式过滤器内置的滤膜接触液体会失效,上述培养液误流的情况会导致针式过滤器的阻菌效果消失。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实验员在移液时需要用手捏紧与针式过滤器相连接的管路,这就导致培养液的转移操作变得极为不便,并且还存在很大的风险,稍不留意就会导致针式过滤器失效,失效后的针式过滤器无法阻隔杂菌进入培养容器,从而导致实验或检测失败。
[000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领域亟需一种改进的培养液转移技术,不仅能够省去换气用的针式过滤器,降低培养容器的高度,节省存放空间,而且还可以简单高效地避免液体在转移过程中误流入用于清除残留液的支路,从而降低该支路连接的针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以下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简要概述以提供对这些方面的基本理解。此概述不是所有构想到的方面的详尽综览,并且既非旨在指认出所有方面的关键性或决定性要素亦非试图界定任何或所有方面的范围。其唯一的目的是要以简化形式给出一个或多个方面的一些概念以为稍后给出的更加详细的描述之前序。
[0007]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该液体转移盖的顶面由镂空部和支撑部组成,其中,该镂空部占据的第一范围大于该支撑部占据的第二范围,并由滤膜部覆盖,该支撑部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其中,第一连接头连接移液管路,该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清除残留液的第一支路,该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该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该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该第一支路,并在进行清除残留液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
第一支路。通过使用上述液体转移盖不仅能够省去换气用的针式过滤器,降低培养容器的高度,节省存放空间,而且还可以简单高效地避免液体在转移过程中误流入用于清除残留液的支路,从而降低该支路连接的针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
[0008]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范围的面积在该第二范围的面积的4倍以上。
[0009]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移液管路经由该第一支路连接针式过滤器,该针式过滤器用于在该第一管夹的打开状态下向该移液管路内推气,以清除该移液管路上的残留液。
[0010]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支路和该第一连接头之间设有第二管夹,通过该第二管夹的开闭以进行分次移液操作,其中,该第二管夹在进行该移液操作时和完成该移液操作后清除该移液管路中残留液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该转移液体向该培养容器内部的移液管路,并在完成本次清除该移液管路中残留液后处于关闭状态,以待下一次移液操作。
[0011]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撑部上包括多个连接头,其中,第二连接头可拆卸地连接用于取样的取样管路,该取样管路的上半段的一端连接取样接头,并经由该取样接头进行取样。
[0012]进一步地,该取样管路的上半段和该取样接头之间设置有单向阀,以使该培养容器内的培养液单向流出。
[0013]进一步地,该第二连接头可拆卸地连接封堵件,以替换该用于取样的取样管路。
[0014]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连接头包括位于该支撑部的上方的第一连通部和位于该支撑部的下方的第二连通部,其中该第一连通部的外壁具有倒钩结构。
[0015]进一步地,该第二连通部的内壁具有凸环结构。
[0016]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取样管路的下半段连接该支撑部的下方的第二连通部,并至该培养容器的底部。
[0017]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培养容器。该培养容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移盖。通过使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保护的液体转移盖的培养容器,不仅能够省去换气用的针式过滤器,降低培养容器的高度,节省存放空间,而且还可以简单高效地避免液体在转移过程中误流入用于清除残留液的支路,从而降低该支路连接的针式过滤器的阻菌失效风险。
附图说明
[0018]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在附图中,各组件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并且具有类似的相关特性或特征的组件可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
[0019]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培养容器的剖视图;
[0021]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培养容器的剖视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培养容器;
[0025]200液体转移盖;
[0026]210镂空部;
[0027]211加强筋;
[0028]220支撑部;
[0029]230第一连接头;
[0030]240第二连接头;
[0031]231、241封堵件;
[0032]232、242第一连通部;
[0033]2320、2420、2520倒钩结构;
[0034]233、243第二连通部;
[0035]2330、2430凸环结构;
[0036]250移液管路;
[0037]251第二管夹;
[0038]252三通结构;
[0039]260第一支路;
[0040]261第一管夹;
[0041]262针式过滤器;
[0042]270取样管路;
[0043]2701取样管路的上半段;
[0044]2702取样管路的下半段;
[0045]271取样接头;
[0046]272单向阀;
[0047]280管路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转移盖,可拆卸地设置于培养容器的开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转移盖的顶面由镂空部和支撑部组成,其中,所述镂空部占据的第一范围大于所述支撑部占据的第二范围,并由滤膜部覆盖,所述支撑部上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头,其中,第一连接头连接移液管路,所述移液管路上设有用于清除残留液的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管夹,所述第一管夹在进行经由所述移液管路的移液操作时处于关闭状态,以封闭所述第一支路,并在进行清除残留液操作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所述第一支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范围的面积在所述第二范围的面积的4倍以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液管路经由所述第一支路连接针式过滤器,所述针式过滤器用于在所述第一管夹的打开状态下向所述移液管路内推气,以清除所述移液管路上的残留液。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移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一连接头之间设有第二管夹,通过所述第二管夹的开闭以进行分次移液操作,其中,所述第二管夹在进行所述移液操作时和完成所述移液操作后清除所述移液管路中残留液时处于打开状态,以开放转移液体向所述培养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东良龚婷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耐思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