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包括将制取有机酸产生的菌丝体过滤,控制其含水量为30%;然后将菌丝体放置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并同步向搅拌机中通入氨水,将菌丝体的pH值调节到6-7之间;最后将上述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28∶15-20∶11-15∶10-16的比例充分混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对制取有机酸剩余的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菌丝体与多种无机肥料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混合造粒制取掺混肥,减轻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并且菌丝体散入土壤中有利于有益菌群繁殖,平衡土壤中各菌群含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无机肥中加入有机质与甘露醇,提高了肥料中有机氮的矿化率,培肥地力,提高了作物的抗逆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中一种制造肥料的方法,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目前,有机酸行业产生的菌丝体含有少量有机酸而呈酸性,现有技术中无法再次应用, 一般作为固体废弃物进行丢弃或掩埋处理,增加了环保压力,又浪费了优质有机源,并且上 述菌丝体含有大量蛋白质,容易滋生大量细菌而产生刺鼻气味。在掺混肥行业中除利用大颗粒尿素、磷肥、钾肥等基本肥料外,还需要部分填充料,目 前掺混肥行业一般采用硫酸镁等工业废料作为填充料,长期应用容易形成土壤板结盐碱化, 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大面积倒伏,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专利号为00127678.6 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管道反应器制硫酸磷铵复合肥的方法"公开的制取方法中采用全无机肥料 制成,虽然其肥力较好,但长期使用容易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中各菌群的平衡性,不能充 分活化土壤中已有的氮、磷、钾等有益成分。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对现有技术中的肥料 制造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以提高土壤活性与肥力,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方案包括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 将制取有机酸产生的菌丝体过滤,控制其含水量为30%;B、 将步骤A中的菌丝体放置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并同歩向搅拌机中通入氨水,将菌丝 体的pH值调节到6-7之间;C、 将上述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28: 15-20: 11-15: 10-16的比例充分混合。所述的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还包括将上述菌丝体在相对湿度为35-40、 温度为10'C-15'C且压强为0. 6-0. 8Pa的条件下避光摊晾8-10小时。所述的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还包括将菌丝体与甘露醇按照重量比为1: 0.001的比例混合后放入打碎机中打碎,然后将破碎后的菌丝体经过7-10目的筛子筛选。所述的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还包括将菌丝体、尿素、磷酸一铵与氯化钾按重量比例充分混合后的混合物放入挤压造粒机,经过挤压造粒、抛圆、冷却与筛分工序 制得球状掺混肥。所述的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B中还包括搅拌机搅拌菌丝体时,向搅拌机 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钾调节菌丝体的pH值到6-7之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与现有技术中的传统工艺相比,其对制取有机酸 剩余的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菌丝体与多种无机肥料按照合理的比例进 行混合造粒制取掺混肥,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增加了肥料中的有机质含量,调整了土壤结构,减轻 了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并且菌丝体散入土壤中有利于有益菌群繁殖,平衡土壤中各菌群含量, 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本专利技术在无机肥中加入有机质与甘露醇,提高了肥料中有机氮的矿化 率,培肥地力,有利于提高作物的高产与稳产,并且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专用肥活化土壤,增加 土壤透气性与含氧量,提高了细胞膜的渗透性,增强了作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率,提高了作 物的抗逆性。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各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较为详尽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对菌丝体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将 处理后的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等无机肥料充分混合造粒,该种掺混肥提高了土 壤的活性与肥力,含有甘露醇的菌丝体能很好的缓解土壤盐碱度,有利于有益菌群的繁殖, 最大程度利用土壤中残留的氮、磷、钾等无机成成份,减少了作物病害,提高了作物的抗逆 性。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田为潍坊、淄博、泰安等鲁中地区的试验田。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制造掺混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a、 将制取有机酸产生的菌丝体过滤,控制其含水量为30%;b、 将步骤a中的菌丝体放置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并同步向搅拌机中通入氨水,将菌丝 体的pH值调节到6-7之间;c、 将上述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28: 15-20: 11-15: 10-16 的比例充分混合。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制造的掺混肥,提高了土壤活性与肥力,降低了土壤盐碱化程度, 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分别选取小麦、玉米与花生等三种大田作物进行实验比照,将尿素、磷酸一铵与氯化钟按照重量比为17: 12: 16、 20: 15: 10与15: 11: 16的比例充分混合,按4照作物生长周期分别施入实验小麦田、实验玉米田、实验花生田中;将菌丝体、尿素、磷酸 一铵与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 17: 12: 16、 11: 20: 15: 10与10: 15: 11: 16的比例充 分混合,按照作物生长周期分别施入对比小麦田、对比玉米田、对比花生田中。经比照发现, 对比小麦田、对比玉米田与对比花生田的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其中,对比小麦田的产量比试 验小麦田高出5.5%左右,对比玉米田的产量比试验玉米田高出8%左右,对比花生田的产量比 试验花生田高出6.4%左右,并且分别对对比小麦田、对比玉米田与对比花生田中土壤进行pH 值测定,其pH值呈中性。 实施例二为了进一步提高掺混肥的性能,本专利技术对实施例一中的菌丝体做进一步处理,改进后制造掺混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d、 将制取有机酸产生的菌丝体过滤,将上述菌丝体在相对湿度为35-40、温度为10°C-15°C 且压强为0. 6-0. 8Pa的条件下避光摊晾8-10小时,控制其含水量为30%;e、 将上述菌丝体与甘露醇按照重量比为1: 0.001的比例混合后放入打碎机中打碎,然 后将破碎后的菌丝体经过7-10目的筛子筛选;f、 将步骤b中的菌丝体放置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并同步向搅拌机中通入氨水,然后向 搅拌机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钾,将菌丝体的pH值调节到6-7之间;g、 将上述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28: 15-20: 11-15: 10-16 的比例充分混合;h、 将步骤g中的混合物放入挤压造粒机,经过挤压造粒、抛圆、冷却与筛分工序制得球 状掺混肥。本专利技术经改进的方法将菌丝体在一定湿度、温度与压强下进行处理,并向打碎的菌丝体 中加入甘露醇,强化了菌丝体与土壤的接触程度,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的活性与肥力,增强了 作物的抗逆性。为了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现以按照本专利技术生产的小麦专用肥、玉米专用肥与 花生专用肥为例进行说明。小麦专用肥在生产小麦专用肥配方时每1000千克掺混肥料需要加入尿素330千克、磷酸一铵260千 克与氯化钾280千克,另外加入菌丝体130千克,然后再添加其他一些原辅料添加剂等,减 少了加入硫酸镁及其他工业无机废料,减轻了土地的盐碱化,并且甘露醇能够大幅度提高作 物的抗性,将上述掺混肥按照小麦生长周期撒施到十亩麦田中,并在小麦成熟时收割;在同等条件下与仅使用尿素330千克、磷酸一铵260千克、氯化钾280千克、加入硫酸镁及其他 工业无机废料130千克的掺混肥生产的小麦相比较,使用本专利技术小麦专用肥的小麦田产量比 使用不含菌丝体掺混肥的小麦田产量高出9%左右,并且提高了土壤的透气性,培肥了地力, 为下次耕作提供了大量肥力,土壤的pH值呈中性。 玉米专用肥在生产玉米专用肥配方时每1000千克掺混肥料需要加入尿素390千克、磷酸一铵320千 克与氯化钾180千克,另外加入菌丝体110千克,然后向上述掺混肥中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掺混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A、将制取有机酸产生的菌丝体过滤,控制其含水量为30%; B、将步骤A中的菌丝体放置在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并同步向搅拌机中通入氨水,将菌丝体的pH值调节到6-7之间; C、将上述菌丝体与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按照重量比为13-28∶15-20∶11-15∶10-16的比例充分混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悦明,张希铭,徐建春,王道会,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