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8449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4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跨介质航行器包括航行器本体,包括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沿航行器本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第一机身为适合于空中航行的回转体结构,第二机身为适合于水中航行的船型结构;第一驱动组件设于航行器本体的中部,用于控制跨介质航行器在跨介质航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驱动组件设于航行器本体的第一端,用于控制跨介质航行器在空中航行时的稳定性;第三驱动组件设于航行器本体的第二端,用于控制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的稳定性。本申请的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能够减小跨介质航行器在航行过程中的阻力,且在水下、跨介质以及空中航行时均具有较高的控制稳定性。高的控制稳定性。高的控制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


[0001]本申请属于航行器
,尤其涉及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人类对海洋环境的不断探索,潜水器因其隐蔽性较好、续航时间较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潜水器会存在速度慢、机动性差等缺点,飞行器却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好的优点,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水空跨介质航行器的概念,这种跨介质航行器既可以在水下潜行又可以在空中飞行,将潜水器和飞行器的优点有效融合在一起,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跨介质航行器仅具有跨介质航行的功能,但在水下航行时、跨介质航行过程中以及空中航行时的控制稳定性却较低,而且在航行的过程中的阻力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及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能够减小跨介质航行器在航行过程中的阻力,且在水下航行时、跨介质航行过程中以及空中航行时均具有较高的控制稳定性。
[0005]本申请的跨介质航行器,其中,跨介质航行器包括:航行器本体,包括第一机身和第二机身,第一机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航行器包括:航行器本体(100),包括第一机身(10)和第二机身(20),所述第一机身(10)和所述第二机身(20)沿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机身(10)为适合于空中航行的回转体结构,所述第二机身(20)为适合于水中航行的船型结构;第一驱动组件(50),设于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中部,用于控制所述跨介质航行器在跨介质航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二驱动组件(60),设于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第一端,用于控制所述跨介质航行器在空中航行时的稳定性;第三驱动组件(70),设于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第二端,用于控制所述跨介质航行器在水下航行时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身(10)与所述第二机身(20)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机身(20)的第一端的截面形状与所述第一机身(10)的回转体结构的截面形状相同,沿所述第二机身(2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所述第二机身(20)由回转体结构逐渐变为船型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0)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60)用于在空域中提供驱动力,所述第一驱动组件(50)的驱动力方向和所述第二驱动组件(60)的驱动力方向呈预设角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航行器还包括:机翼组件(40),所述机翼组件(40)设置于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顶部,所述机翼组件(40)包括成对设置的多个机翼(41),多个所述机翼(41)层叠设置于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顶部表面且轴心相同,一对所述机翼(41)中的两个所述机翼(41)分别朝向相反方向转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翼(41)包括转动部(411)、第一翼段(412)和第二翼段(413),所述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翼段(41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翼段(4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翼段(413)的一端转动连接,围绕垂直于所述第一翼段(412)延伸的方向,所述第二翼段(413)能旋转180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身(10)为中空结构体,所述第一机身(10)内部具有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和所述第二腔体(12)沿所述第一机身(1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腔体(11)为密封腔体,所述第二腔体(12)为透水腔体,所述第二腔体(12)的储水量能控制的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机身(20)为中空结构体,所述第二机身(20)内部具有第三腔体(21)和第四腔体(22),所述第三腔体(21)和所述第四腔体(22)沿所述第二机身(2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依次设置,所述第三腔体(21)为透水腔体,所述第三腔体(21)的储水量能控制的设置,所述第四腔体(22)为密封腔体。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12)和所述第三腔体(21)内均设置有气舱(23)和气囊(24),所述气舱(23)与所述气囊(24)相连通的设置,所述气舱(23)用于储存气体,所述气舱(23)能够向所述气囊(24)内充气或将所述气囊(24)内气体抽出。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设置有重心
调节组件(13),所述重心调节组件(13)包括两个支撑件(131)、连接杆(132)、滑块(133)和重心件(134),所述连接杆(132)沿所述航行器本体(100)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延伸,两个所述支撑件(131)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杆(132)的两端,所述滑块(133)能移动的穿设于所述连接杆(132),所述重心件(134)连接于所述滑块(133)。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介质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跨介质航行器还包括平衡调节组件(80)和水翼结构(84),所述平衡调节组件(80)设置于所述第二机身(20)的表面,所述水翼结构(84)设置于所述第一机身(10)的底部。11.一种跨介质航行器的跨域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慧玲李宏源邹宇城吕鹏宇李超辉李秉臻史泽奇成名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