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313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包括一对悬架单元,悬架单元至少包括转向节本体、上球销总成、下球销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和下控制臂总成;上球销总成的一端与转向节本体的顶部连接,另一端与上控制臂总成连接;转向节本体内贯通开设有一安装槽,下球销总成处于安装槽内,且下球销总成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底壁连接,另一端与下控制臂总成连接;上控制臂总成和下控制臂总成处于转向节本体同侧。本申请能够保证上控制臂在与驱动轴固定节保持合理间隙情况下使球心硬点降至最低,且节省下控制臂外球销下方空间,便于实现同平台架构高低姿态车型拓展。架构高低姿态车型拓展。架构高低姿态车型拓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设计及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横臂式悬架是指车轮在汽车YZ平面内摆动的独立悬架,按横臂数量的多少又分为双横臂式和单横臂式悬架。双横臂式悬架是指有两根横臂的悬架单元,这种悬架有利于降低车头高度,而且可以使汽车轮胎接触地面的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0003]如图1所示,一般双横臂独立悬架为高位双横臂悬架A,转向节本体形似鸭脖子,比较细长,导致其上控制臂布置位置较高,车身安装点无法降低。
[0004]再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低位双横臂独立悬架B,上下控制臂球销多是直接压装在上下控制臂上,与转向节本体采用自上而下穿入安装孔,在相同硬点设定情况下,上球销下边界与车轮轴线垂向距离Z1

会较小,尤其针对需要降低上控制臂高度Z1

车型其垂向空间会被较大幅度压缩,可能导致无法布置前驱动轴,而且下控制臂外球头采用自上而下的结构也会导致球头下边界与车轮轴线距离Z2

较大,无法适应小尺寸轮辋,影响同平台高低姿态车型Z向可拓展空间。
[0005]有鉴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上下控制臂球销直接压装在上下控制臂上,且自上而下穿入安装孔的方式安装,导致上球销下边界与车轮轴线垂向距离较小,下控制臂外球头下边界与车轮轴线距离较大,进而影响同平台高低姿态车型Z向可拓展空间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方案:
[000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至少包括一对对称设置在车身两侧的悬架单元;所述悬架单元至少包括转向节本体、上球销总成、下球销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和下控制臂总成;
[0009]所述上球销总成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可拆卸连接;
[0010]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下半部贯通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下球销总成处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下球销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可拆卸连接;
[0011]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和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处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同侧。
[0012]具体应用中,本申请为一种低位双横臂独立悬架,即上下控制臂总成垂直方向完全隐藏于轮辋内侧,上球销总成的一端与转向节本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控制臂总成可拆卸连接,下球销总成的一端与安装槽的底壁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下控制臂总
成可拆卸连接。本方案中的上下控制臂球销与现有技术中直接压装在上下控制臂上,且采用自上而下穿入安装孔的方式不同,本方案中上球销总成和下球销总成的下边界均不穿出安装孔,能够保证上控制臂总成在与驱动轴固定节保持合理间隙情况下使球心硬点降至最低,即上控制臂总成安装位置可整体下移,降低车身相应安装结构高度;下球销总成安装方式同上球销总成,轮辋轮圈与转向节相对间隙保持不变,可节省下控制臂总成外球销下方空间,Z2尺寸可变范围更大,便于实现同平台架构高低姿态车型拓展。
[0013]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转向节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孔径可调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孔径可调的第二固定孔;
[0014]所述上球销总成包括上球销座以及垂直设置在所述上球销座的顶部的上球销杆,所述下球销总成包括下球销座以及垂直设置在所述下球销座的顶部的下球销杆;
[0015]所述上球销座的侧壁上部环设有上台肩,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上台肩配合的上沉孔;所述下球销座及所述第二固定孔配合结构同上球销座及第一固定孔;
[0016]所述上球销座能够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下球销座能够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0017]本方案中,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的孔径可调,且在上球销座和下球销座的侧壁分别环设有上台肩和下台肩,分别和第一、第二固定孔的上沉孔和下沉孔卡合,安装时先调大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的孔径,使得上球销座和下球销座能够分别压入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并使上台肩和上沉孔卡合,最后再调小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的孔径,使得上球销座和下球销座能够稳定在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内。
[0018]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
[0019]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断槽,以及垂直贯通所述第一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能够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插入,并与另一端的所述第一螺母螺接;
[0020]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断槽,以及垂直贯通所述第二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能够从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插入,并与另一端的所述第二螺母螺接;
[0021]其中,能够通过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一螺栓调节所述第一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间距,以调节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孔径;能够通过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二螺母调节所述第二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间距,以调节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孔径。
[0022]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上控制臂为双叉式结构;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上球销杆配合连接的第一外安装孔,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双叉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安装点和第二内安装点,所述第一内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内安装点均与车身纵梁连接。
[0023]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下控制臂总成为双叉式结构;所述下控制臂总成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下球销杆配合连接的第二外安装孔,所述下控制臂总成的双叉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三内安装点和第四内安装点,所述第三内安装点和所述第四内安装点均与车身纵梁连接;
[0024]所述下控制臂总成的中部在垂直于其上表面的方向上向内贯通开设有安装通孔,
所述安装通孔的底部向下延伸设有一对安装板,安装板凸出下控制臂总成下表面,安装板上可拆卸安装有滑柱总成,即滑柱总成的下吊耳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
[0025]所述转向节本体上开设有供驱动轴穿过的驱动轴孔,所述滑柱总成位于所述驱动轴的一侧;所述滑柱总成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通孔并与所述安装板连接,另一端与车身纵梁连接。
[0026]本方案中,取消前、后副车架结构,将上、下控制臂总成均直接与车身连接,减少螺栓数量,可实现系统减重,且滑柱总成置于驱动轴一侧,滑柱总成取消传统的下叉结构,可降低上安装点高度。
[0027]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一侧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能够与设置在转向机两侧的横拉杆外球头连接。
[0028]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所述双横臂悬架结构还包括轮毂轴承总成;
[0029]以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一侧为第一安装面,所述轮毂轴承总成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面贴合的第二安装面;所述转向节本体与所述轮毂轴承总成可拆卸连接,且所述轮毂轴承总成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位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异侧。...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横臂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横向稳定杆总成及一对对称设置在车身两侧的悬架单元;所述悬架单元至少包括转向节本体、上球销总成、下球销总成、上控制臂总成和下控制臂总成;所述横向稳定杆总成的两端分别与设置在车身两侧的一对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对应连接;所述上球销总成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可拆卸连接;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下半部贯通开设有一安装槽,所述下球销总成处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下球销总成的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控制臂总成和所述下控制臂总成处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本体的顶部开设有孔径可调的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开设有孔径可调的第二固定孔;所述上球销总成包括上球销座以及垂直设置在所述上球销座的顶部的上球销杆,所述下球销总成包括下球销座以及垂直设置在所述下球销座的顶部的下球销杆;所述上球销座的侧壁上部环设有上台肩,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上部开设有与所述上台肩配合的上沉孔;所述下球销座的侧壁上部环设有下台肩,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内侧壁上部开设有与所述下台肩配合的下沉孔;所述上球销座能够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下球销座能够可拆卸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螺栓和第一螺母,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一断槽,以及垂直贯通所述第一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螺栓的一端能够从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插入,并与另一端的所述第一螺母螺接;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侧壁开设有第二断槽,以及垂直贯通所述第二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螺栓的一端能够从所述第二通孔的一端插入,并与另一端的所述第二螺母螺接;其中,能够通过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一螺栓调节所述第一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间距,以调节所述第一固定孔的孔径;能够通过旋进或旋出所述第二螺母调节所述第二断槽的两个相对面的间距,以调节所述第二固定孔的孔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横臂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控制臂总成为双叉式结构;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末端设置有与所述上球销杆配合连接的第一外安装孔,所述上控制臂总成的双叉前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安装点和第二内安装点,所述第一内安装点和所述第二内安装点均与车身纵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任所述的双横臂悬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雷高海龙吕尚坤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