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276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6: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设有流入口和流出口的罐体,以及用于将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的气液分离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管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内管与流出口连接且垂直设于罐体内,外管套设在内管的外周,内管的顶部至少局部高出外管设置,并在局部高出的部分设置有均压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气液分离管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而成,一方面能增加罐体内存储液相制冷剂(包括油)的空间;另一方面,内管和外管同轴设置能实现较小的流阻,另外,由于均压孔的设置能避免液滴未经气化而进入至压缩机内,从而提高液体气化率。气化率。气化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液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在汽车空调、室内空调等热泵式制冷循环中使用的气液分离器,尤其涉及带气液分离和储液功能一体的气液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气液分离器是汽车空调管路系统中的核心零件之一,在空调总成中起到储液的作用;而气液分离器在空调总成中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同时其还有过滤和连接空调管路的辅助作用,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将气液分离和储液功能集于一体设计的气液分离器,如一专利号为ZL202021157785.0(授权公告号为CN21248176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一种带气液分离和储液功能的储液器》其提供了一种包括有U型结构的气液分离吸气管,制冷剂被导入至该储液器后与气液分离体碰撞而呈放射状扩散,从而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其中液相制冷剂(包括油)沿着罐内周面移动而流下并滞留于罐下部,而气相制冷剂则进入气液分离吸气管后经由分液器出口排出,最终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
[0003]好的气液分离管应当具有较小的流阻、液体气化率高、还需要有较简便的安装性等。目前的气液分离管在这些方面尚存不足,尤其是如前述的U型结构的气液分离吸气管,其U型结构管的设计不仅流阻大,液体气化率低,还增加了安装复杂性,减少了储液空间。在整个储液器中的气液分离体除了气液分离吸气管,阻油盖也起关键作用,而该储液器的阻油盖由于其与制冷剂的碰撞面为光面,不易呈放射状扩散,液相制冷剂(包括油)也就不易沿着罐内周面移动而流下至罐下部,为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降低流阻而提高制冷剂气化率的气液分离器。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使经碰撞的制冷剂能更好地呈放射状扩散的气液分离器。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在安装性上更简便的气液分离器。
[0007]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气液分离器,包括有:
[0008]罐体,设有流入口和流出口;以及
[0009]气液分离管,用于将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
[0010]其特征在于:
[0011]所述气液分离管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所述内管与所述流出口连接且垂直设于所述罐体内,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周,所述外管和内管之间形成供气相制冷剂下行的第一流动区,而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一流动区连通而形成供气相和/或液相制冷剂上行至压缩机吸入侧的第二流动区,所述内管的顶部至少局部高出所述外管设置,
并在局部高出的部分设置有均压孔。
[0012]为了增加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于第一流动区的下行速度,优选地,所述内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呈板状的肋,各个肋位于所述第一流动区内,所述均压孔则设置在其中两个相邻的肋之间。其中各个呈板状的肋具有如下三个作用,其一:能将第一流动区分区,避免气相制冷剂发生流体的紊乱;其二:能将内管和外管在加工方式上能更好地将二者连接,如外管能稍微压入地外插固定在该各个肋的外周侧;其三:能起支承固定阻油盖的作用;
[0013]而均压孔的作用是为了使内管和罐体的压力保持一致,由于在压缩机吸入侧不断抽吸的过程中,气液分离管的内管处于接近真空的状态,一旦汽车停车后,液相制冷剂容易堆积在气液分离管里,而由于均压孔的设置,使得汽车处于停车状态也能回落至罐体的底部,以阻止液相制冷剂未经气化而进入至压缩机内。
[0014]为了实现内管与端盖连接的同时也不影响均压孔的设置,优选地,所述罐体的顶部敞口,而所述流入口和流出口则开设在能封住所述罐体之顶部敞口的端盖上,所述内管的局部高出的部分包括有伸入所述端盖之流出口的第一部分以及供所述均压孔设置的第二部分。
[0015]为了实现端盖与内管的紧密连接,优选地,所述端盖之流出口的口部周缘设置有内台阶,所述内管的第一部分包括有与内台阶相配合的第一头部以及位于第一头部下方的第一颈部,所述第一颈部伸入端盖的流出口,所述第一头部的外围相较第一头部更向外膨大,所述第一头部通过压入的方式内嵌固定于所述内台阶上。利用第一头部与端盖之流出口的内台阶相配合,一方面能加强气液分离管与端盖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在压装时,可先利用第一颈部向端盖之流出口的口部压入,再利用扩管的方式形成该第一头部,最后还便于以铆接、压入或是螺纹紧固等方式固定连接在端盖之流出口的口部周缘上。
[0016]为了实现制冷剂被导入至气液分离器后能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优选地,还包括有阻油盖,所述阻油盖通过卡扣的形式扣接在所述端盖上,并借助所述气液分离管的各个肋而被夹持在所述端盖和气液分离管之间。其中,阻油盖先通过卡扣的形式扣接在端盖上,并通过气液分离管的各个肋而被夹持在端盖和气液分离管之间,即可实现阻油盖的定位,能够实现组装工时的减少。
[0017]为了实现阻油盖通过卡扣的形式扣接在所述端盖,进一步地,所述阻油盖包括有与所述端盖间隔设置的顶壁,所述阻油盖的顶壁开设有供所述内管的第一部分穿过的开孔而所述开孔的孔壁还向外延伸有用于定位的定位凹部,对应地,所述端盖之流出口的口部向所述阻油盖所在方向向下延伸有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端面设有能嵌入所述定位凹部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的厚度小于定位凹部的厚度,以实现所述阻油盖通过卡扣的形式扣接在所述端盖上。其中端盖之流出口的口部向阻油盖所在方向向下延伸有延伸段,该延伸段的长度不仅决定了阻油盖与端盖的间隔距离,该距离决定了制冷剂被导入至气液分离器后能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的强度,该延伸段还设置有用于定位阻油盖的嵌入部,具有一物两用的作用;另外,嵌入部的厚度需小于定位凹部的厚度,这样能使得在组装过程中,气液分离管相对阻油盖周向转动时,其各个肋不会与嵌入部发生干涉而造成阻油盖产生歪斜。
[0018]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优选地,所述顶壁的外侧边缘竖直向下延伸有外环壁,所
述外环壁与所述罐体的内壁之间形成供液相制冷剂沿着罐体的内壁移动而流下至罐下部的第三流动区,以及围绕该开孔并呈放射状设置的至少两条供气相和/或液相制冷剂导流至第三流动区的导流凸筋。各个导流凸筋一方面能起到导流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增强与制冷剂的碰撞并呈放射状扩散,这样液相制冷剂也就容易沿着罐内周面移动而流下至罐下部。
[0019]进一步地,所述外管的下端部通过压入的方式内嵌固定于过滤器的上部,所述过滤器一体设置有回油件,所述回油件的底部中央开设有油返回孔,所述回油件被设置在所述外管的下端部和所述过滤器的壳体之间。与液相制冷剂一起滞留于罐的下部空间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移动至罐体的底部,被经由气液分离管吸入至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过滤器的网孔至回油件的油返回孔至内管的第二流动区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至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在通过过滤器的网孔时,沉淀物等异物被捕捉,异物被从循环的制冷剂(包括油)中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分离器,包括有:罐体(1),设有流入口(11)和流出口(12);以及气液分离管(2),用于将制冷剂中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管(2)为由内管(21)和外管(22)构成的双层管构造,所述内管(21)与所述流出口(12)连接且垂直设于所述罐体(1)内,所述外管(22)套设在所述内管(21)的外周,所述外管(22)和内管(21)之间形成供气相制冷剂下行的第一流动区(23),而所述内管(21)与所述第一流动区(23)连通而形成供气相和/或液相制冷剂上行至压缩机吸入侧的第二流动区(24),所述内管(21)的顶部至少局部高出所述外管(22)设置,并在局部高出的部分设置有均压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1)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呈板状的肋(211),各个肋(211)位于所述第一流动区(23)内,所述均压孔(3)则设置在其中两个相邻的肋(21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1)的顶部敞口,而所述流入口(11)和流出口(12)则开设在能封住所述罐体(1)之顶部敞口的端盖(4)上,所述内管(21)的局部高出的部分包括有伸入所述端盖(4)之流出口(12)的第一部分(212)以及供所述均压孔(3)设置的第二部分(2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4)之流出口(12)的口部周缘设置有内台阶(121),所述内管(21)的第一部分(212)包括有与内台阶(121)相配合的第一头部(212a)以及位于第一头部(212a)下方的第一颈部(212b),所述第一颈部(212b)伸入端盖(4)的流出口(12),所述第一头部(212a)的外围相较第一头部(212a)更向外膨大,所述第一头部(212a)通过压入的方式内嵌固定于所述内台阶(121)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阻油盖(5),所述阻油盖(5)通过卡扣的形式扣接在所述端盖(4)上,并借助所述气液分离管(2)的各个肋(211)而被夹持在所述端盖(4)和气液分离管(2)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液分离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焕祥牛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旭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