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修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
技术介绍
[0002]管道修复过程中,需要在排空管道之后,先对管道内部的破损情况进行检测,之后再对出现破碎的部分进行修复。而对于大型的管道,由于其内部具有足够的人员进出的空间,一般可在管道排空之后人员进入其内部进行检测。而对于一些内径较小的管道,由于人员无法进入,手持类的检测设备延伸长度有限,因此,现如今广泛采用带有车体的管道检测机器人进入管道内部之后对管道进行拍摄,并实时将管道内部情况通过线缆回传至显示设备上。
[0003]目前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拍摄的清晰度及各种检测性能的优化,而对线缆拖拽的现象缺乏有效的改进,导致管道检测机器人在管道内部行走时,线缆普遍呈拖地状态,极易磨损线缆及受到管道内残留的障碍物的影响导致管道检测机器人无法正常在管道内行走或导致线缆与车体上的线缆快接头之间脱离。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包括车体、摄像头、补光灯及设置在车体尾部的线缆快接头,所述车体上设置有依次转动配合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和第四支架,所述第四支架相对于第一支架的一端固定在车体的尾部,所述第一支架相对于第四支架的一端通过转动体转动安装在车体上,所述第一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的一端上安装有第一引导轮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道检测机器人,包括车体(1)、摄像头(2)、补光灯(3)及设置在车体(1)尾部的线缆快接头(4),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依次转动配合的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6)、第三支架(7)和第四支架(8),所述第四支架(8)相对于第一支架(5)的一端固定在车体(1)的尾部,所述第一支架(5)相对于第四支架(8)的一端通过转动体(9)转动安装在车体(1)上,所述第一支架(5)相对于第二支架(6)的一端上安装有第一引导轮(10)、第二支架(6)相对于第三支架(7)的一端安装有第二引导轮(11),第四支架(8)相对于第三支架(7)的一端安装有第三引导轮(12),所述线缆自线缆快接头(4)依次经过第三引导轮(12)和第四引导轮的外侧面后从第一引导轮(10)的底部绕至其顶部后向后延伸,且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转动体(9)转动的动力装置(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第三支架(7)和第四支架(8)均设置成“U”形结构,且第一支架(5)的两个端部均连接在转动体(9)上,第四支架(8)的两个端部均固定连接在车体(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5)两侧的杆体部上均转动套设有第一套管(14),所述第一支架(5)中部的杆体部上转动套设有第二套管(15),第一套管(14)的相对于第四支架(8)的一端传动连接有第一锥齿轮副(16),所述第一套管(14)的相对于第二支架(6)的一端与第二套管(15)之间通过第二锥齿轮副(17)传动连接,第一锥齿轮副(16)的其中一个锥齿轮固定设置在车体(1)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5)的相对于第四支架(8)的一端的转动轴心同轴设置,第一引导轮(10)固定套设在第二套管(15)上,且第一支架(5)向上摆动时,所述第一引导轮(10)将线缆向第二引导轮(11)输送。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轮(10)包括轮轴(10
‑
1)、固定设置在轮轴(10
‑
1)两端的轮板(10
‑
2)及设置在轮板(10
‑
2)内沿圆周方向等距分布的夹块(10
‑
3),其中,所述夹块(10
‑
3)通过设置成可在轮板(10
‑
2)轴向位移使得两个轮板(10
‑
2)上呈对称分布的两个夹块(10
‑
3)具有夹持状态和松开状态,且夹块(10
‑
3)在线缆进入及离开第一引导轮(10)的位置呈松开状态,夹块(10
‑
3)在线缆进入及离开第一引导轮(10)的两个位置之间的位置呈夹持状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检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板(10
‑
2)内表面设置有用于收纳夹块(10
‑
3)的收纳槽(10
‑
4),所述夹块(10
‑
3)的外表面固定设置有从收纳槽(10
‑
4)内穿出轮板(10
‑
2)的导杆(10
‑
5),导杆(10
‑
5)的外侧端与轮板(10
‑
2)的外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为夹块(10
‑
3)收纳于收纳槽(1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江,孙大江,吴娅真,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艾特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