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956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1: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包括设置于车身底板与车轮之间的第一主动悬架和设置于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的第二主动悬架,以及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和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均沿纵向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的方向设置;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控制器以及多个加速度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所述控制器通过传感器传递的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作用力的大小,实现车架与车轮之间以及座椅与车架之间的协同控制减振,以达到垂直方向的最佳减振效果,保证司机的正常驾驶。机的正常驾驶。机的正常驾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悬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悬架是汽车的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
[0003]在实际生活中,车架与车轮之间的悬架能有效的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减少由此引起的振动,但是车架与车轮之间的悬架减振的范围是有限的,对于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的货车或大客车,车身与车轮之间的悬架未能减缓的振动会通过座椅传递给驾驶员,造成驾驶员的颠簸,当所述驾驶座椅垂直方向的振动在4Hz到12.5Hz时会严重影响驾驶员的正常行驶;在4Hz到8Hz范围内,人的内脏器官产生共振,8Hz到12.5Hz范围内对人的脊椎系统影响很大,长期的以往甚至影响驾驶员的健康。
[0004]专利号为CN212685332U提供了一种半主动减振座椅悬架,其悬架为斜向设置,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低频振动,但阻尼力的方向受限,减振性能有限,其没有实现车辆悬架以及座椅悬架的协同控制减振,以达到最佳减振目的,保证司机的正常驾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6]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方案:
[000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设置于车身底板与车轮之间的第一主动悬架和设置于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的第二主动悬架,以及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和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均沿纵向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的方向设置;
[0008]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悬架底部的第一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上的第三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设置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位移传感器。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底板与所述车轮之间的第一作动器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包括有连接于所述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第二作动器、至少一个第二弹簧,以及多个剪杆机构。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作动器和所述第二作动器为电磁作动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动悬架的第一弹簧套设于所述第一作动器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动悬架的第二作动器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底部且靠近所述驾驶座椅的靠背处;所述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远离所述靠背的底部。
[0013]进一步地,包括有连接所述驾驶座椅底部的上板、对称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底部的两个所述剪杆机构,所述剪杆机构包括有两个剪杆,两个所述剪杆同侧的一端分别通过铰轴连接于所述上板以及所述车身底板上,另一端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分别与所述上板的底部以及所述车身底板接触。
[001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包括设置于车身底板与车轮之间的第一主动悬架和设置于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的第二主动悬架,以及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和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均沿纵向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的方向设置;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控制器以及多个加速度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所述控制器通过传感器传递的电信号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作用力的大小,实现车辆悬架和座椅悬架的协同控制减振,以达到垂直方向的最佳减振效果,保证司机的正常驾驶。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的电磁作动器结构示意图;
[0018]图标:上板1、第三加速度传感器2、滚轮3、第一剪杆4、第二弹簧5、第二剪杆6、第二加速度传感器7、车身底板8、第一弹簧9、第一作动器10、车轮11、第一加速度传感器12、位移传感器13、控制器14、第二作动器15、驾驶座椅16、铁芯21、缸体22、电磁线圈23、衔铁24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实施例
[0021]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包括有设置于车身底板8与车轮11之间的第一主动悬架和设置于驾驶座椅16与所述车身底板8之间的第二主动悬架,以及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悬架和所述第二悬架的控制组件;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底板8与所述车轮11之间的第一作动器10和第一弹簧9,所述第一作动器10与所述第一弹簧9并列设置于所述车身底
板8与所述车轮11之间;所述驾驶座椅16底部还安装有上板1,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包括有连接于所述上板1与所述车身底板8之间第二作动器15、一个第二弹簧5,以及两个剪杆机构;所述第二作动器15设置于靠近所述驾驶座椅16的靠背处,当司机坐在所述驾驶座椅16上时其重量大部分置于所述驾驶座椅16的靠背处,因此所述第二作动器15在起到支撑座椅的同时,可更直接的调节座椅的缓冲;所述第二弹簧5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16远离所述靠背的底部,起到辅助缓冲的作用;两个所述剪杆机构分别置于所述驾驶座椅16的左右两侧,且对称设置;所述剪杆机构包括有相互交叉设置的第一剪杆4和第二剪杆6,所述第一剪杆4和所述第二剪杆6同侧的一端分别通过铰轴连接于所述上板1以及所述车身底板8上,另一端设置有滚轮3,所述滚轮3分别与所述上板1以及所述车身底板8接触,所述剪杆机构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同时所述滚轮3的设置使所述驾驶座椅16在上下起伏时,所述滚轮3能在所述上板1和所述车身底板8上进行滚动,使得所述驾驶座椅16在上下起伏时更顺畅。
[0023]所述第一作动器10和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设置于车身底板与车轮之间的第一主动悬架和设置于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的第二主动悬架,以及用以控制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和所述第二主动悬架的控制组件;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和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均沿纵向垂直于所述车身底板的方向设置;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控制器、设置于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底部的第一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第二加速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驾驶座椅上的第三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设置于所述车身底板上的位移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及座椅主动悬架协同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悬架包括连接于所述车身底板与所述车轮之间的第一作动器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二主动悬架包括有连接于所述驾驶座椅与所述车身底板之间第二作动器、至少一个第二弹簧,以及多个剪杆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达兰靛靛刘显贵林鸿森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理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