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减振底座及轨道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717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9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轨道减振底座,包括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层和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插接于所述固定层,且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固定层之间,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弹性层和所述固定层依次层叠分布,所述固定层被配置为沿X轴和Y轴对所述第一弹性层限位;其中,X轴和Y轴垂直。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轨道减振器,包括所述轨道减振底座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轨道减振底座,并被配置为将轨道固定至所述轨道减振底座。本申请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第一弹性层在横向方向上位移变形量较小,有助于提高轨道减振底座在横向方向上对轨道的位移控制能力。的位移控制能力。的位移控制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轨道减振底座及轨道减振器


[0001]本申请属于轨道减振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轨道减振底座及轨道减振器。

技术介绍

[0002]轨道减振底座作为轨道减振器的主要部分,起到承载、减振和保持行车安全等作用。列车在运行过程中,会沿竖向方向和横向方向对轨道减振底座产生较大的冲击力。通过在上下金属板之间设置弹性层用于缓冲竖向方向上的冲击力。并通过轨道减振底座的横向方向上设置橡胶等缓冲件用于缓冲横向方向上的冲击力。然而,橡胶等缓冲件属于柔性材料,在对横向方向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时,对轨道在横向方向上的位移控制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轨道减振底座及轨道减振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轨道减振底座,包括:
[0005]第一安装结构;
[0006]第二安装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层和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插接于所述固定层,且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固定层之间,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弹性层和所述固定层依次层叠分布,所述固定层被配置为沿X轴和Y轴对所述第一弹性层限位;其中,X轴和Y轴垂直。
[0007]可选地,所述固定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沿X轴、Y轴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二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并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
[0008]和/或,所述固定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三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限位部分别沿X轴、Y轴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至少两个第四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限位部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并插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
[0009]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一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依次折弯连接,且均沿Z轴延伸布设;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二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一一对应设置,并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形成限位,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壁均沿Z轴延伸布设;
[0010]和/或,所述第三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三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依次折弯连接,且均沿Z轴延伸布设;所述第四限位部具有多个第四限位壁,多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一一对应设置,并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形成限位,多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均沿Z轴延伸布设。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壁设置为四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沿X轴间隔设置,且均和X轴平行,另外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沿Y轴间隔
设置,且均和Y轴平行;所述第二限位壁设置为四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沿X轴间隔设置,且均和X轴平行,另外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沿Y轴间隔设置,且均和Y轴平行;
[0012]和/或,所述第三限位壁设置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一个所述第三限位壁和X轴平行,另外一个所述第三限位壁和Y轴平行;所述第四限位壁设置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第四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一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和X轴平行,另外一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和Y轴平行。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五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五限位部沿Z轴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且分别沿X轴、Y轴间隔分布;所述固定层具有至少两个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收容于所述第五限位部,并与所述第五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
[0014]可选地,第二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设于所述固定层背向所述第一弹性层的一侧,所述固定层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层和所述第二弹性层围成的空间中。
[0015]可选地,所述轨道减振底座包括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并被配置为穿过所述固定层和所述第一弹性层,以将所述固定层和所述第一弹性层限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0016]可选地,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盖和连接于所述卡盖的卡接主体,所述卡接主体被配置为能够穿过所述固定层和所述第一弹性层,以和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层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卡盖被配置为沿Z轴限位于所述限位槽,并通过所述卡接主体将所述固定层和所述第一弹性层锁定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绕Z轴呈圆周方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卡接部;所述卡接主体的外周侧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卡接部,所述卡接主体被配置为能够绕Z轴转动,以使多个所述第二卡接部限位于多个所述第一卡接部。
[0018]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轨道减振器,包括所述轨道减振底座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可拆卸地设于所述轨道减振底座,并被配置为将轨道固定至所述轨道减振底座。
[0019]本申请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固定层能够沿X轴和Y轴对第一弹性层限位,第一弹性层能够对横向方向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并在固定层的作用下,在对横向方向上的冲击进行缓冲时,能够防止第一弹性层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第一弹性层始终限位于固定层。这样能够在第一弹性层在缓冲过程中,防止第一弹性层从第一安装结构和固定层之间脱出,并且第一弹性层在横向方向上的位移变形量较小,有助于提高轨道减振底座在横向方向上对轨道的位移控制能力。除此之外,第一弹性层还能够对竖向方向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防止第一安装结构和固定层直接接触损坏,有助于提高第一安装结构和固定层的使用寿命。
[0021]本申请提供的轨道减振器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器,连接件通过连接部能够将轨道直接安装至轨道减振底座,组装方便,有助于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除此之外,连接件通过连接部能够直接与固定层连接,不会增大第一安装结构在竖向反向上的刚度,有助于提高轨道安装底座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立体图;
[0025]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第二安装结构第一视角立体图;
[0026]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第二安装结构第二视角立体图;
[0027]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8]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第一安装结构立体图;
[0029]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轨道减振底座的卡接结构立体图。
[003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31]1、第一安装结构;11、第一卡接部;
[0032]2、第二安装结构;21、固定层;211、连接部;212、限位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减振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结构;第二安装结构,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固定层和第一弹性层,所述第一弹性层插接于所述固定层,且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和所述固定层之间,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弹性层和所述固定层依次层叠分布,所述固定层被配置为沿X轴和Y轴对所述第一弹性层限位;其中,X轴和Y轴垂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减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一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沿X轴、Y轴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二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并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或,所述固定层具有至少两个第三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限位部分别沿X轴、Y轴间隔分布;所述第一弹性层具有至少两个第四限位部,至少两个所述第四限位部分别与至少两个所述第三限位部一一对应设置,并插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道减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一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依次折弯连接,且均沿Z轴延伸布设;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二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一一对应设置,并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一限位壁形成限位,多个所述第二限位壁均沿Z轴延伸布设;和/或,所述第三限位部具有多个第三限位壁,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依次折弯连接,且均沿Z轴延伸布设;所述第四限位部具有多个第四限位壁,多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一一对应设置,并被配置为能够分别与多个所述第三限位壁形成限位,多个所述第四限位壁均沿Z轴延伸布设。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轨道减振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壁设置为四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沿X轴间隔设置,且均和X轴平行,另外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壁沿Y轴间隔设置,且均和Y轴平行;所述第二限位壁设置为四个,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相互垂直,其中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沿X轴间隔设置,且均和X轴平行,另外两个所述第二限位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照亮穆忠鑫王彩严卫民邓娇庾光忠熊学强何正宏孙建树谭石华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