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7123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散热装置结构,提高车载控制器内控制板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用于对车载控制器的散热,包括承载机构以及风冷组件;承载机构内形成有相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背离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第三容纳腔;风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车载控制器的第一控制板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车载控制器的第二控制板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第一控制板的两侧和第二控制板的两侧均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均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均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汽车也向着智能化发展,使现阶段的车辆不仅能够实现对座椅、空调、天窗以及后备箱盖等结构的调节和开关外,而且还具有智能驾驶、自动泊车以及车内影音娱乐等功能。
[0003]而随着车辆功能的增多,便需要在控制器内集成更多的控制芯片,这也就导致了一块控制板上可能无法集成全部的功能芯片。因此,大多数车辆采用增加控制板为更多的功能芯片提供安装位置。
[0004]但由于车载控制器的尺寸限制,需要将控制板集成在控制器内,从而导致了控制板之间的距离较近,影响控制板以及控制板上集成的功能芯片的散热效果。
[0005]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及车载控制器,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散热装置结构,提高车载控制器内控制板的散热效果。
[000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用于对车载控制器的散热,包括承载机构以及风冷组件;所述承载机构内形成有相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背离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第三容纳腔;所述风冷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车载控制器的第一控制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车载控制器的第二控制板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控制板的两侧和所述第二控制板的两侧均与所述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
[0008]其中,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中框、顶盖、风道盖以及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风道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底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三容纳腔。
[0009]具体地,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顶盖之间设有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上的芯片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顶盖相抵接。
[0010]具体地,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底盖之间设有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上的芯片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底盖相接触。
[0011]具体地,所述底盖朝向所述第二控制板的一侧形成有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相抵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风冷组件包括散热翅片和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中框相连接,且所述中框对应所述风扇的位置形成有进风孔,所述风扇的出风口与所述进风孔相对位,所述
散热翅片沿所述风扇的出风方向延伸。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盖朝向所述散热翅片的一侧形成有接触凸部,所述接触凸部与所述散热翅片的端部相接触。
[0014]其中,所述顶盖和所述中框对应所述第一控制板的接口位置形成有第一避让部,所述中框对应所述第二控制板的接口位置形成有第二避让部。
[0015]具体地,所述中框、所述底盖、所述顶盖以及所述风道盖均由铝质材料制成。
[00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0017]本技术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用于对车载控制器的散热,包括承载机构以及风冷组件;承载机构内形成有相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背离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第三容纳腔;风冷组件设置于第二容纳腔内,车载控制器的第一控制板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车载控制器的第二控制板设置于第三容纳腔内,且第一控制板的两侧和第二控制板的两侧均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
[0018]由此分析可知,通过承载机构形成的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以及第三容纳腔,能够稳定的对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以及风冷组件进行承载,并将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分隔开,一方面能够避免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之间的热量互相传递,导致散热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也能够避免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上集成的芯片以及其他电气件产生互相干扰的问题。
[0019]并且,由于本申请中当第一控制板对应安装在第一容纳腔内后,能够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当第二控制板对应安装在第三容纳腔内后,能够与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因此,能够通过承载机构将控制板上集成的芯片以及其他能够产生热量的电气件所产生的热量吸收。由于承载机构的散热面积更大,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散热效果,避免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的距离过近影响散热的问题。
[0020]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载控制器,包括第一控制板、第二控制板以及上述的控制板散热装置;所述第一控制板设置于所述控制板散热装置的第一容纳腔中,所述第二控制板设置于所述控制板散热装置的第三容纳腔中。
[0021]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的车载控制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的散热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一控制板和第二控制板上的电气件产生互相干扰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分解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板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0025]图中:1

中框;101

第一容纳腔;102

第二容纳腔;103

第三容纳腔;104

进风孔;2

顶盖;3

风道盖;301

接触凸部;4

底盖;401

定位凸部;5

第一控制板;6

第二控制板;7

第一避让部;8

第二避让部;9

散热翅片;10

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7]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板散热装置,用于对车载控制器的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机构以及风冷组件;所述承载机构内形成有相邻的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以及背离所述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的第三容纳腔;所述风冷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车载控制器的第一控制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车载控制器的第二控制板设置于所述第三容纳腔内,且所述第一控制板的两侧和所述第二控制板的两侧均与所述承载机构的对应位置相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包括中框、顶盖、风道盖以及底盖,所述顶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腔,所述风道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底盖与所述中框相连接形成所述第三容纳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板与所述顶盖之间设有第一导热件,所述第一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控制板上的芯片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顶盖相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板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板与所述底盖之间设有第二导热件,所述第二导热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上的芯片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底盖相接触。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板散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油松陈健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车联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