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内部形成水煮腔室的水煮槽本体、进水水路和补水水路;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设有加热装置,水煮槽本体的槽壁内部形成中空的补水腔室;所述进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相连通,进水水路用于给补水腔室输入水流;所述补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和水煮腔室分别相连通,补水水路用于将补水腔室内部的水流输送至水煮腔室。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对水煮槽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品加工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水煮槽是食品加工行业中的一种重要设备,可以用于各种丸子类火锅料(如鱼丸、鱼豆腐、撒尿肉丸等)生产过程中的定型熟化。
[0003]水煮槽在使用时由于其内部水流会不断蒸发流失,因此需要不断给水煮槽内补充水流;而目前一般直接采用温度为15
‑
20度的常温水流来加入水煮槽中以进行补水,这样在补水的同时也会降低水煮槽内部水温,这样水煮槽需要提升功率来加热水流,增加了水煮槽的设备能耗。另外,虽然现有的水煮槽的槽壁中会夹设保温材料,但是水煮槽的槽壁仍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经过测试,现有的水煮槽在长时间连续生产后水煮槽的槽壁外侧温度一般可达到60
‑
70度,热能损失大。
[0004]有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研究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能对水煮槽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能对水煮槽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并有效降低设备能耗。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内部形成水煮腔室的水煮槽本体、进水水路和补水水路;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设有加热装置,水煮槽本体的槽壁内部形成中空的补水腔室;所述进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相连通,进水水路用于给补水腔室输入水流;所述补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和水煮腔室分别相连通,补水水路用于将补水腔室内部的水流输送至水煮腔室。
[0007]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上部开口设置;所述水煮槽本体配合有盖合水煮腔室上部开口的水槽盖。
[0008]所述水槽盖可升降设置。
[0009]所述水槽盖内设置有保温材料。
[0010]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槽壁开设有与水煮腔室相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水煮腔室内设有输送装置。
[0011]所述输送装置为带式输送装置或螺旋输送装置。
[0012]所述加热装置为蒸汽加热装置。
[0013]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设有用于控制加热装置工作状态的温控器。
[0014]所述补水水路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水煮槽本体的槽壁内侧的补水口,补水口两端分别连接补水腔室和水煮腔室,且补水口高于水煮腔室的底部。
[0015]所述补水水路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水煮槽本体底部的进水口,进水口与补水腔室
相通。
[0016]采用上述方案后,本专利技术的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的使用原理为: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注入水流并通过加热装置对水煮腔室内的水流进行加热至所需温度,而进水水路向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中输入水流;当进行水煮生产时,需要水煮的食品进入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由水煮腔室内的水流对食品进行水煮;而当需要进行补水时,进水水路往补水腔室输入水流,使得补水腔室内的水流在进水水路的进水压力作用下通过补水水路输送至水煮腔室,从而补充水煮腔室内的水流。
[0017]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本专利技术在水煮生产的过程中,补水腔室内的水流可以吸收水煮腔室外溢的热量(即水煮槽本体的余热)而使得补水腔室内的水流的温度上升,这样在补水时,可以使得补水腔室通过补水水路输送至水煮腔室内的水流与水煮腔室内原先的水流的温差小,从而能降低补水时加热装置将水煮腔室内的水流加热至所需温度的功耗,起到降低设备能耗的效果;2、本专利技术的补水腔室内的水流可以起到保温效果,能减小整个设备的浪费掉的热量;3、本专利技术是利用进水水路的进水压力作用来驱使补水腔室内的水流通过补水水路输送至水煮腔室,结构简单、耗能少。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水煮槽本体1,水煮腔室11,补水腔室12,进料口13,出料口14,进水水路2,进水口21,补水水路3,补水口31加热装置4,水槽盖5,保温材料51,输送装置6,温控器7。
实施方式
[0019]为了进一步解释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20]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包括内部形成水煮腔室11的水煮槽本体1、进水水路2和补水水路3;其中,所述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设有加热装置4,加热装置4可为蒸汽加热装置,水煮腔室11对需要水煮的食品进行水煮;水煮槽本体1的槽壁内部形成中空的补水腔室12;所述进水水路2与水煮槽本体1的补水腔室12相连通,进水水路2用于给补水腔室1输入水流;所述补水水路3与水煮槽本体1的补水腔室12和水煮腔室11分别相连通,补水水路3用于将补水腔室12内部的水流输送至水煮腔室11而给水煮腔室11进行补水。
[0021]本专利技术的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的使用原理为: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内注入水流并通过加热装置4对水煮腔室11内的水流进行加热至所需温度,而进水水路2向水煮槽本体1的补水腔室12中输入水流;当进行水煮生产时,需要水煮的食品进入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内,由水煮腔室11内的水流对食品进行水煮;而当需要进行补水时,进水水路2往补水腔室12输入水流,使得补水腔室12内的水流在进水水路2的进水压力作用下通过补水水路3输送至水煮腔室11,从而补充水煮腔室11内的水流。其中,在水煮生产的过程中,补水腔室12内的水流可以吸收水煮腔室1外溢的热量(即水煮槽本体1的余热)而使得补水腔室12内的水流的温度上升,这样在补水时,可以使得补水腔室12通过补水水路3输送至水煮腔室11内的水流与水煮腔室11内原先的水流的温差小,从而能降低补水时加热装置4将水煮腔室11内的水流加热至所需温度的功耗,起到降低设备能耗的效果。而且,补水腔室12内的水流可以起到保温效果,能减小整个设备的浪费掉的热量。另外,本专利技术是利用进水水路2的进水压力作用来驱使补水腔室12内的水流通过补水水路3输送至水煮腔室11,结构简单、耗能少。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上部开口设置;而所述水煮槽本体11配合有盖合水煮腔室11上部开口的水槽盖5,水槽盖5可以避免杂质进入水煮腔室11并减少水煮腔室11的热量流失;该水槽盖5可升降设置以便操作人员维护水煮腔室11,水槽盖5可有升降装置来驱动升降,升降装置可以采用气缸、线性导轨等;水槽盖5内可设置有保温材料51以提高水槽盖5的保温效果,保温材料51可为岩棉。
[0023]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煮槽本体1的槽壁开设有与水煮腔室11相通的进料口13和出料口14,水煮腔室11内设有输送装置6,输送装置6可为带式输送装置或螺旋输送装置。在水煮生产过程中,需要水煮的食品通过进料口13进入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内进行水煮,然后水煮后的食品再由输送装置6从出料口14输出,这样能方便进行水煮生产。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煮槽本体1的水煮腔室11内设有用于控制加热装置4工作状态的温控器7;温控器7检测水煮腔室11内的水温并通过水煮腔室1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部形成水煮腔室的水煮槽本体、进水水路和补水水路;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内设有加热装置,水煮槽本体的槽壁内部形成中空的补水腔室;所述进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相连通,进水水路用于给补水腔室输入水流;所述补水水路与水煮槽本体的补水腔室和水煮腔室分别相连通,补水水路用于将补水腔室内部的水流输送至水煮腔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煮槽本体的水煮腔室上部开口设置;所述水煮槽本体配合有盖合水煮腔室上部开口的水槽盖。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盖可升降设置。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盖内设置有保温材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煮槽余热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恒,闫小卫,朱广进,刘梓蘅,庞力军,杨程,姚远,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安井食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