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进风机构、空调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81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2 16: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用空调进风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进风机构、空调及车辆。旨在解决现有汽车空调进风系统在混风模式下因车内外空气对冲而形成涡流,导致产生噪声以及窜风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包括风箱壳体;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其设置在风箱壳体上,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第二内循环进风口能够分别将车内空气引流至风箱壳体内,外循环进风口能够将车外空气引流至风箱壳体内;风门,其可转动地设置在风箱壳体内,以使空调进风机构在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起到在混风模式下防止车内外空气对冲形成涡流而扰动声场,具有防扰流和防止窜风的作用。防止窜风的作用。防止窜风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进风机构、空调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用空调进风
,具体提供一种空调进风机构、空调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汽车空调进风系统具有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其中,在内循环模式下,空调系统仅仅接收循环再利用的车内空气;在外循环模式(还能够被称为新风模式)下,空调系统仅仅接收车外新鲜空气以便改善车内环境;在混风模式下,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均部分地打开并且由此空调系统接收车外新鲜空气和循环再利用的车内空气。
[0003]但是现有的汽车空调进风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混风模式下,当车速较高,外部压力增大并明显大于车内气压时,车外空气容易与车内空气在内循环进风口处对冲而形成涡流,从而会产生噪声,影响车内声品质。
[0004]此外,车外空气与车内空气在内循环进风口处对冲的同时,车外空气也容易形成窜风的情况,即车外空气未经过滤或未经加热或制冷的情况下进入到车内,会影响乘客的体验并且严重时会危害乘客的健康。
[0005]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汽车空调进风系统在混风模式下因车内外空气对冲而形成涡流,导致产生噪声以及窜风的问题。
[0007]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进风机构,所述空调进风机构包括:风箱壳体;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其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循环进风口能够分别将车内空气引流至所述风箱壳体内,所述外循环进风口能够将车外空气引流至所述风箱壳体内;风门,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内,以使所述空调进风机构在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0008]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的侧部,所述第二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相邻的顶部,所述外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相邻的侧部。
[0009]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格栅;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格栅。
[0010]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进风机构还包括挡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处,以用于阻挡来自所述外循环进风口的车外空气进入到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中。
[0011]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
的下部。
[0012]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件与所述风箱壳体一体成型。
[0013]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
[0014]在上述空调进风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挡件上设置有导风件。
[0015]在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进风机构。
[0016]在第三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空调。
[0017]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通过在风箱壳体的顶部并与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相邻的位置处增设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并在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格栅,使本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能够实现对车内空气进行分流,改变进风方向,在混风模式下,防止车内外空气对冲形成涡流而扰动声场,具有防扰流的作用。同时,在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的下部设置有挡件,在混风模式下,能够实现阻挡车外空气经第一内循环进风口,起到防止窜风的作用。此外,由于挡件的设置减小了车内空气的进风面积,而第二内循环进风口的设置恰好能够补偿被挡件所遮挡的进风面积,保证车内空气进入风向壳体内的进风量,从而保证空调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0019]图1是现有的汽车空调进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处于混合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处于外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列表:
[0024]1’
、风箱壳体;2

、内循环进风口;3

、外循环进风口;4

、风门;
[0025]1、风箱壳体;2、第一内循环进风口;3、第二内循环进风口;4、外循环进风口;5、风门;6、第二格栅;7、挡件;8、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内”、“外”、“侧部”、“顶部”、“下部”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相关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序数词“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8]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
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9]首先参阅图2,该图为本技术的空调进风机构处于混合模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空调进风机构包括风箱壳体1、设置在风箱壳体1上的第一内循环进风口2、第二内循环进风口3和外循环进风口4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风箱壳体1内设置的风门5。第一内循环进风口2设置在风箱壳体1的侧部,第二内循环进风口3设置在风箱壳体1上与第一内循环进风口2相邻的顶部,第一内循环进风口2和第二内循环进风口3能够分别将车内空气引流至风箱壳体1内。外循环进风口4设置在风箱壳体1上与第一内循环进风口2相邻的侧部,外循环进风口4能够将车外空气引流至风箱壳体1内。引流至风箱壳体1内的车内空气、车外空气或其混合气体能够最终通过出口8流出。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4共用一个风门5,该风门5能够绕其自身绕其自身的固定在风箱壳体1内的枢轴进行转动,风门5能够使空调进风机构在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如图3所示,当风门5转动到第一端部位置时,空调进风机构处于内循环模式,此时,仅车内空气进入到风箱壳体1内。如图4所示,当风门5转动到第二端部位置时,空调进风机构处于外循环模式,此时,仅车外空气进入到风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进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进风机构包括:风箱壳体;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第二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其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循环进风口能够分别将车内空气引流至所述风箱壳体内,所述外循环进风口能够将车外空气引流至所述风箱壳体内;风门,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内,以使所述空调进风机构在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混风模式之间进行切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进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的侧部,所述第二内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相邻的顶部,所述外循环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风箱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相邻的侧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进风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循环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格栅;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内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渝林胡世健高杰朱冒冒
申请(专利权)人: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