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TK控股公司专利>正文

侧气囊及侧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079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气囊及侧气囊装置,其通过抑制膨胀展开时的下部腔室的抖动,可以提高展开稳定性。以结合于第1片(22A)的第1缘部(30a)与结合于第2片(22B)的第2缘部(30b)的各结合位置(36、32)相互偏移的方式将第1系绳(30)结合于各片(22A、22B)上。由此,通过使下部腔室(28)中的位于车辆前后方向后侧的圆筒膨胀部(34)的长度增大,可以提高下部腔室(28)的刚性。结果,可以抑制因上部腔室(26)和下部腔室(28)的内压差而引起的膨胀展开时的下部腔室(28)的抖动,从而提高侧气囊(16)的展开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在汽车等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等情况下阻挡乘员的侧气囊及侧气裳装装置。
技术介绍
公知有以下的侧气囊装置在汽车等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及车身侧翻时等情况 下,由充气机使侧气囊在乘员的侧部膨胀,以阻挡乘员的身体。该侧气囊装置,例如收纳于 座椅的靠背部中,在侧面碰撞时等情况下,侧气囊通过从充气机喷射的气体从靠背部向乘 员与车辆的侧壁部之间膨胀展开。作为这种侧气囊,有下述气囊,其具有用于阻挡乘员的至少胸部的上部室和用于 阻挡腰部的下部室(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侧气囊中,通过将用于阻挡承受外部冲 击能力较弱的胸部的上部室的内压设定得比用于阻挡腰部的下部室的内压低,可以提高乘 员的安全性。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62566号公报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将上部室的内压设定得比下部室低的侧气囊装置的基 本结构。要求实现上述结构的侧气囊装置的最佳化,抑制因上部室与下部室之间的内压差 引起膨胀展开时的下部室的抖动,提高展开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气囊及侧气囊装置,其可以通过抑制膨胀展开时的 下部室的抖动而提高展开稳定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其由面对被约束的乘员的第1片部和面 对乘员侧的相反侧的第2片部形成,并向所述乘员的侧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具有用 于至少阻挡所述乘员的胸部的上部腔室;用于阻挡所述乘员的腰部的下部腔室;第1系绳, 其具有结合于所述第1片部的第1缘部和结合于所述第2片部的第2缘部,被以所述第1 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的各结合位置相互偏移的方式结合,并划分成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 部腔室;以及圆筒膨胀部,其位于所述下部腔室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并以通过所 述第1系绳在膨胀时变成圆筒状的方式形成。侧气囊例如折叠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中,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或车身侧翻时等 情况下,通过从充气机喷射的气体从靠背部向乘员与车辆的侧壁部之间膨胀展开。这时,例 如对从充气机供给各室的气体流量进行调整,使得用于阻挡承受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的乘员 胸部的上部室的内压比用于阻挡腰部的下部室的内压低。在这里,一般而言,在具有上部室与下部室的侧气囊中形成下述结构充气机的气 体喷出口位于两个室的分割线即第一系绳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附近。这是为了从气 体喷出孔对上部室及下部室顺利地供给气体。因此,假设在不使第一系绳的两缘部偏移的结构中,位于下部室中的后方侧的圆筒膨胀部的长度大约为从气囊下端至充气机的气体喷 出孔附近的长度。这时,在本申请的第一专利技术中,用于区划上部室和下部室的第一系绳以结合于第 一片部上的第一缘部与结合于第二片部上的第二缘部的各结合位置相互偏移的方式结合。 通过这样使第一系绳形成偏移结构,若使第一系绳的低位置侧区域与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孔 对应(贯通),则也可以通过高位置侧区域使圆筒膨胀部的长度比上述长度(从气囊下端至 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孔附近的长度)增大。由此,可以通过长度增大了的圆筒膨胀部提高下 部室的刚性。结果,可以抑制因上部室与下部室之间的内压差而引起的膨胀展开时的下部 室的抖动,可以提高侧气囊的展开稳定性。而且,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专利技术,还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即,例如,在不使第一系绳 的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的结合位置偏移的结构中,当为了使下部室稳定而要加长圆筒膨胀 部时,需要尽可能地将第一系绳的后端部配置于气囊上部,结果也需要将充气机安装于气 囊上部。另一方面,例如在因座椅框架的规格等无法提高充气机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需要 降低第一系绳的后端部,结果,圆筒膨胀部的长度变短,下部室的稳定性不充分。因此,为了 稳定下部室,充气机的安装位置被限制于气囊上部。这时,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专利技术,由于是 使第一系绳偏移的结构,所以如上所述地,若使第一系绳的低位置侧区域与充气机的气体 喷出口对应,所以可以通过高位置侧区域确保所需程度的圆筒膨胀部的长度。由此,即使在 降低了充气机的安装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下部室稳定。因此,可以提高充气机的安装位 置的自由度。第二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在上述第一专利技术中,在第1系绳的低位置侧区域设置了用于 插通充气机的插通部,所述充气机用于供给使所述侧气囊膨胀的气体。由此,可以通过第一系绳的高位置侧区域使圆筒膨胀部的长度比上述的未偏移时 的长度(从气囊下端至充气机的气体喷出口附近的长度)增大。由此,可以通过长度增大 了的圆筒膨胀部提高下部室的刚性。结果,可以抑制膨胀展开时的下部室的抖动,可以提高 侧气囊的展开稳定性。第三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在上述第一或第二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系绳以所述第1缘部的与 所述第1片部的结合位置比所述第2缘部的与所述第2片部的结合位置变低的方式相对各 片部偏移地与所述各片部结合。在本申请的第三专利技术中,是以第一缘部的相对于第一片部的结合位置比第二缘部 的相对于第二片部的结合位置变低的方式、将第一系绳结合于各片部上。即,以乘员侧的结 合位置比与乘员相反一侧(车辆的侧壁部一侧)的结合位置低的方式、将第一系绳结合于 各片部上。这样一来,可以使乘员侧的第一片部一侧的下部室的大小小于车辆的侧壁部一 侧的第二片部一侧的下部室的大小。由此,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或车身侧翻时等情况下, 可以防止内压高于上部室的下部室与乘员身体接触至必要程度以上,可以提高乘员的安全 性。第四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在上述第一至第三专利技术的任一专利技术中,所述第1缘部的结合 位置与所述第2缘部的结合位置的偏移量与所述第1系绳的宽度基本相等。由此,当在非膨胀状态下以第一片部与第二片部上下重叠的方式呈平面状放置侧 气囊时,可以使第一系绳不会产生折痕或折皱地形成平面状。结果,由于可以使侧气囊平坦,所以在收纳时易于折叠,并且厚度不会增加。而且,由于在呈平面状放置侧气囊时,第一 系绳也变成平面状,所以可以提高制造时的将第一系绳结合(缝制)于第一片部及第二片 部上的作业性。第五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在上述第一至第四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中,具有将所述上部腔室划 分成用于阻挡所述乘员的肩部的第1腔室和用于阻挡所述乘员的胸部的第2腔室的第2系 绳。在本申请的第五专利技术中,侧气囊70形成了具有用于阻挡乘员肩部的第一室、用于 阻挡乘员胸部的第二室以及用于阻挡乘员腰部的下部室的三室结构。这样,通过设置用于 阻挡乘员身体各部分的多个室,可以在各室中采用与对应身体部分的特征细致对应的阻挡 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第六专利技术的侧气囊,在上述第五专利技术中,所述第2系绳具有结合于所述第1片部的 第3缘部和结合于所述第2片部的第4缘部,并且至少在一部分区域,以所述第3缘部的与 所述第1片部的结合位置比所述第4缘部的与所述第2片部的结合位置变低的方式相对各 片部偏移地与所述各片部结合。一般而言,在具有用于阻挡乘员肩部的第一室和用于阻挡乘员胸部的第二室的侧 气囊中,将用于阻挡承受外部冲击能力较弱的胸部的第二室的内压设定得比用于阻挡肩部 的第一室的内压低。在这里,在本申请的第六专利技术中,至少在一部分区域,以第三缘部的相对于第一片 部的结合位置比第四缘部的相对于第二片部的结合位置变高的方式将第二系绳结合于各 片部上。即,至少在一部分区域,以乘员侧的结合位置比与乘员相反一侧(车辆的侧壁部一 侧)的结合位置变高的方式将第二系绳结合于各片部上。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气囊,其由面对被约束的乘员的第1片部和面对乘员侧的相反侧的第2片部形成,并向所述乘员的侧部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至少阻挡所述乘员的胸部的上部腔室;用于阻挡所述乘员的腰部的下部腔室;第1系绳,其具有结合于所述第1片部的第1缘部和结合于所述第2片部的第2缘部,被以所述第1缘部和所述第2缘部的各结合位置相互偏移的方式结合,并划分成所述上部腔室和所述下部腔室;以及圆筒膨胀部,其位于所述下部腔室中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并以通过所述第1系绳在膨胀时变成圆筒状的方式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杉本真一
申请(专利权)人:TK控股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